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者的抉择——《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1
作者 刘静文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66,共4页
【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言辞,理解并阐述其游说技巧和说理逻辑。2.通过研读文中关键语句,能够理性、多元地解读秦穆公和晋文公的言语行为。3.借助小组合作探究,体悟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的智慧,并能以文言形式评述... 【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言辞,理解并阐述其游说技巧和说理逻辑。2.通过研读文中关键语句,能够理性、多元地解读秦穆公和晋文公的言语行为。3.借助小组合作探究,体悟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的智慧,并能以文言形式评述三位智者的抉择。【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整理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组合作探究 《烛之武退秦师》 秦穆公 关键语句 教学设计 烛之 教学目标 言语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并非只是叙事线索——揭秘《烛之武退秦师》的意蕴层和形式层 被引量:1
2
作者 黄云姬 汲安庆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51,共5页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的“退”,历来被视作叙事线索或叙述切入点:秦晋围郑,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退兵。郑伯听从佚之狐的建议,请求烛之武退兵。烛之武夜见秦伯,说退秦兵。晋文公见势不妙,被迫退兵。以“退”为叙事核心,“荐...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的“退”,历来被视作叙事线索或叙述切入点:秦晋围郑,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退兵。郑伯听从佚之狐的建议,请求烛之武退兵。烛之武夜见秦伯,说退秦兵。晋文公见势不妙,被迫退兵。以“退”为叙事核心,“荐退一求退一说退一逼退”的线索,一目了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叙事线索 形式层 佚之狐 晋文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武”的解释 被引量:2
3
作者 方文一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9-29,共1页
关键词 高中 语文教学 《烛之武退秦师》 '' 释义 军人职业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为生本 取舍有别——《烛之武退秦师》同课异构 被引量:3
4
作者 马超俊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60,共4页
方案一 一、导语切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初中,我们读过《曹刿论战》,了解了一位关心国家大事、远谋深算的军事家曹刿,今天我们再学习《左传》中的一个名篇———《烛之武退秦师》,结识一位临危受命、有勇有谋,从容陈辞、机... 方案一 一、导语切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初中,我们读过《曹刿论战》,了解了一位关心国家大事、远谋深算的军事家曹刿,今天我们再学习《左传》中的一个名篇———《烛之武退秦师》,结识一位临危受命、有勇有谋,从容陈辞、机智善辩,挽狂澜于既倒、化干戈为玉帛的外交家——烛之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同课异构 取舍 《曹刿论战》 阅读兴趣 国家大事 《左传》 军事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之“实”与文之“虚”——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彬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49,共4页
长期以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说辞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对于《左传》“史有诗心”投射下的史学叙事艺术却未有涉及,更无深入探讨.因而把作品放在《左传》研究宏大的艺术视野中来观照,从“精而腴”“简而奥”“婉而辩... 长期以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说辞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对于《左传》“史有诗心”投射下的史学叙事艺术却未有涉及,更无深入探讨.因而把作品放在《左传》研究宏大的艺术视野中来观照,从“精而腴”“简而奥”“婉而辩”“微而显”四个叙事艺术角度加以剖析,能获得较为全面的理解与体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虚实结合 叙事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利化干戈——重读《烛之武退秦师》 被引量:1
6
作者 叶茂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9-50,共2页
《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精品,也是语文教材的经典。长期以来,对该文的分析多停留在烛之武的说话艺术上,强调烛之武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让濒临灭绝的郑国化险为夷,以此成就了一场外交史上的奇迹。的确,孤身一人,深入... 《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精品,也是语文教材的经典。长期以来,对该文的分析多停留在烛之武的说话艺术上,强调烛之武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让濒临灭绝的郑国化险为夷,以此成就了一场外交史上的奇迹。的确,孤身一人,深入虎穴,说退强敌,是要有点勇气与谋略的,但如果把秦国退兵的所有功劳都归于烛之武,未免有些武断,因为秦国退兵显然是经过一番权衡的,烛之武只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的说客而已。本文试图从社会背景入手,谈谈秦国退兵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重读 先秦历史散文 语文教材 说话艺术 外交才能 社会背景 外交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识成智”教《烛之武退秦师》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凌云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20,共3页
“转识成智”本是佛教的一个命题,“识”指“心识”,即人的精神世界,“智”指“般若”,即人对万事万物内在规律的顿悟。佛教中的“转识成智”指将人的认识、意识转变为智慧。哲学家冯契先生将“转识成智”进行唯物主义改造,他认为... “转识成智”本是佛教的一个命题,“识”指“心识”,即人的精神世界,“智”指“般若”,即人对万事万物内在规律的顿悟。佛教中的“转识成智”指将人的认识、意识转变为智慧。哲学家冯契先生将“转识成智”进行唯物主义改造,他认为“转识成智”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即让人们通过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与体认,使知识‘化’为主体人的思维方式与言行准则,将认知的‘知识’转化为人求知、做事与为人的‘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识成智” 《烛之武退秦师》 精神世界 内在规律 意识转变 唯物主义 思维方式 “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三则注释
8
作者 方有国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注释 高中 语文 教材分析 文言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朝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0-52,共3页
【教学创意】《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经典课文,但我们的教学常常由字词到人物再到主题,这样教文言文很规矩,却了无新意与深意,无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故我改变策略。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到课本中发现问题,再进行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学生阅读 探究式教学 经典课文 教学创意 自读课文 文言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洋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3-65,共3页
【教学目标】 1.品读文本,再现历史生活场景,把握人物形象。 2.研读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探究春秋时期邦交文化。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生活场景 人物形象 春秋时期 品读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吟诗属对兴味浓——我教《烛之武退秦师》 被引量:3
11
作者 樊丽慧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辞令 模仿说 从容 吟诗 《三国演义》 委婉 《烛之武退秦师》 节选 气氛 同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新敏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0-52,共3页
本文选人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2单元,是学生升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初中三年,学生们虽然初步打下了文言文基础,但像本单元这样古汉语知识繁多、叙事详备、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学习起来仍有一定困难。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古汉语知识 《语文》 人物形象 文言文 高中 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义注释和非同义注释——以《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注释为例
13
作者 李中成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48,共2页
从结构上看,文言文的注文多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提示部分,如“[子犯请击之]子犯请求袭击秦军……”中的“[子犯请击之]”,用括号作了标记;二是注释部分,如“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文言文注释有两个方式,一是同义注释,二是非同义注... 从结构上看,文言文的注文多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提示部分,如“[子犯请击之]子犯请求袭击秦军……”中的“[子犯请击之]”,用括号作了标记;二是注释部分,如“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文言文注释有两个方式,一是同义注释,二是非同义注释。同义注释是采用同义语言单位对被注释语言单位进行字面的解释。非同义注释是采用非同义语言单位对被注释语言单位进行字外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 同义 语言单位 秦军 袭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设计
14
作者 李俊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25-25,共1页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板书设计 人教版 高中 第一册 语文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应用与反思
15
作者 宋怡慧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9-84,共6页
烛之武退秦师为《左传》一篇外交辞令,本文用字简练,阐述事件兼顾历史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与影响,是《左传》叙事的典型。本文主角烛之武除具备流利的口才外,能洞悉国际形势,因应秦晋间的矛盾,骋其辞辩,保全郑国,树立了弱... 烛之武退秦师为《左传》一篇外交辞令,本文用字简练,阐述事件兼顾历史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与影响,是《左传》叙事的典型。本文主角烛之武除具备流利的口才外,能洞悉国际形势,因应秦晋间的矛盾,骋其辞辩,保全郑国,树立了弱国外交谈判的典范。因此,清人魏喜称本文为“千古辞命之祖”,绝妙的辞令能化于戈为玉帛,去戾气而致祥和,也能凸显《左传》长于辞令的特色,与《战国策》《世说新语》,号称中国三部说话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反思 应用 教学 外交辞令 《左传》 《世说新语》 《战国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论救弱国 妙语退秦师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铭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左传》 烛之 春秋 《烛之武退秦师》 高中 语文 第一册 第四单元 外交辞令
全文增补中
“以乱易整,不武”重释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俊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7-59,共3页
对《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以乱易整,不武”这句话,人教社高中课标版教科书《语文·必修1》的注释是:“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 对《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以乱易整,不武”这句话,人教社高中课标版教科书《语文·必修1》的注释是:“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却翻译为:“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两种解释差异甚大,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训诂理据,导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教师教学用书》 教科书 人教社 注释 语文 高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不能不讲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茂书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8-28,共1页
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不能不讲安徽枞阳中学马茂书高中四册第七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文言文的翻译·词语的翻译”,讲翻译文言词语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很必要。但遗憾的是,古汉语里常见的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现象却未提到。连用... 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不能不讲安徽枞阳中学马茂书高中四册第七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文言文的翻译·词语的翻译”,讲翻译文言词语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很必要。但遗憾的是,古汉语里常见的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现象却未提到。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谓之同义复词,顾炎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 疾痛惨怛 教学参考书 《屈原列传》 《烛之武退秦师》 “治理” 文言课文 《古书疑义举例》 藉弟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吾其还也”之“其”的语气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功杰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6-57,共2页
"吾其还也",是高中《语文》课本经典篇目《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个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同时期出版的《语文》教科书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其"字的注释有所变化,结合文本内容和相关工具书进行评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 "吾其还也",是高中《语文》课本经典篇目《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个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同时期出版的《语文》教科书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其"字的注释有所变化,结合文本内容和相关工具书进行评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其” 语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析所谓表假设的否定副词“微”
20
作者 王彦坤 周若虹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6-146,共1页
关键词 否定副词 《古代汉语》 《烛之武退秦师》 《岳阳楼记》 范仲淹 郭锡良 假设句 主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