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病条辨》的学术成就与创新 被引量:4
1
作者 许家松 《世界中医药》 CAS 2007年第4期204-207,共4页
吴瑭《温病条辨》是一部全面、系统、集大成、有创新、切实用的温病学专著。其学术成就与创新体现在:(1)为温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卷首.原病篇》精选并诠释了《内经》有关温热病的论述;(2)把温病的范畴扩大为包括"九种温... 吴瑭《温病条辨》是一部全面、系统、集大成、有创新、切实用的温病学专著。其学术成就与创新体现在:(1)为温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卷首.原病篇》精选并诠释了《内经》有关温热病的论述;(2)把温病的范畴扩大为包括"九种温病"的"广义温病";(3)创建和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述体系——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温热、湿热分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证治体系;(4)创制、整理了久用不衰的名方;(5)《温病条辨》是中医学术继承与创新的一个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学术成就 《温病条辨》/学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病条辨》方源考略 被引量:1
2
作者 岳在文 吕艳萍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5年第4期21-22,共2页
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是温病学派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代表佳作,后世医家对此无不推崇备至。笔者仅从其方源探索《条辨》理法方药的来龙去脉,以澄清《条辨》的方剂理论渊源、承袭化裁及学术价值的... 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是温病学派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部代表佳作,后世医家对此无不推崇备至。笔者仅从其方源探索《条辨》理法方药的来龙去脉,以澄清《条辨》的方剂理论渊源、承袭化裁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意义。1 立方理论,导源于《内经》 温病之名,始于《内经》。吴氏在深入研讨《内经》有关温热病的理论基础上,将《内经》有关论述温病的病因病机、证状及治疗大法录其部分原文冠以首篇,名为《原病篇》,以述温病之起源,作提纲掣领之用,诚如凡例所言“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病条辨》久痢辨治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长秦 《中医药学刊》 2002年第6期786-786,共1页
通过对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治久痢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探讨 ,指出其特点有三 :1 .久痢扶正不忘驱邪 ;2 .久痢治疗因人而制宜 ;3 .久痢用药精选巧配。
关键词 《温病条辨》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久痢 痢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温病条辨》对下法的运用及临床体会
4
作者 李静 杨志旭 《世界中医药》 CAS 2011年第3期253-255,共3页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使停留在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水饮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治疗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即是下法的理论依据。仲景《伤寒论》承气类方立下法之...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使停留在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水饮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治疗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即是下法的理论依据。仲景《伤寒论》承气类方立下法之主方,开下法之先河,至清代温病学派流行,吴鞠通所作《温病条辨》[1]对此法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吴氏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法/《温病条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病条辨》“透邪”特点浅析
5
作者 陆为民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6年第4期4-5,共2页
1 透邪非只解表 透,通也;通,达也。《易·系辞》曰:“往来不穷,谓之通。”由此可见,“透”即“通”之意,乃排除中之阻碍也。而《简明中医辞典》谓“透邪,也称达邪,即透达表邪的治法,外感表证,须透邪外出,故称”,《中医名词术语选释... 1 透邪非只解表 透,通也;通,达也。《易·系辞》曰:“往来不穷,谓之通。”由此可见,“透”即“通”之意,乃排除中之阻碍也。而《简明中医辞典》谓“透邪,也称达邪,即透达表邪的治法,外感表证,须透邪外出,故称”,《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也认为透邪是“热性病初起,出现风热表证,采用辛凉解表一类治法,使病邪往外透达”。但综观《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之“透邪”,非只限于“透邪”、“解表”这一认识,而吴氏以温热病邪张扬开泄、向上向外的特性为依据,根据温邪为患病情病势之不同,针对温邪内郁使温热病邪由深出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中医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温病条辨》辨治神昏的特色
6
作者 李爱民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8年第6期7-8,共2页
神昏是温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之一。根据感邪性质不同和病情的轻重,可有神昏谚语、神志昏蒙、昏愦不语、神志如狂等不同表现。关于神昏的病机及其治疗,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从上、中、下三焦对神昏进... 神昏是温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之一。根据感邪性质不同和病情的轻重,可有神昏谚语、神志昏蒙、昏愦不语、神志如狂等不同表现。关于神昏的病机及其治疗,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从上、中、下三焦对神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使其理论更加系统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创新,提出了很多独到、新颖的见解。笔者就从病机、治疗两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1 关于神昏的病机 汉代张仲景认为神昏的病机是阳明腑实热结,主张用苦寒攻下的承气场治疗。这之后很多年,这种观点一直占着主导地位。至清代叶天士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至热邪逆传膻中,神昏目瞑,……其势危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意识丧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病条辨》下利辨治探讨
7
作者 陈宝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5年第3期10-12,共3页
“下利”包括泄泻与痢疾两个病证。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则泻出如水;痢疾,古称“滞下”,以腹痛、里急后重、下赤白脓血便为特征。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论下利证治之条文有30余条,对其病因病理颇具发挥,辨证论治甚为祥备,处... “下利”包括泄泻与痢疾两个病证。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则泻出如水;痢疾,古称“滞下”,以腹痛、里急后重、下赤白脓血便为特征。吴鞠通《温病条辨》中论下利证治之条文有30余条,对其病因病理颇具发挥,辨证论治甚为祥备,处方用药有法可循、有案可据、极尽变化,于临床颇具指导意义。兹就书中对下利证治所论作一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外感病/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病条辨》对温热药的运用述略
8
作者 伍定邦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9年第3期3-4,共2页
吴鞠通运用温热药治温病主要有四个方面:温病初起,表证较重,酌佐辛温疏表邪;风寒外束,内热郁遏,运用辛温以解肌;身湿兼寒,肌表郁闭,非用温药邪不解,湿热相合,三焦弥漫,不避辛温化湿浊。
关键词 《温病条辨》 中药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方与时方原来不相悖——重读吴瑭《温病条辨》
9
作者 张再良 《中医药学刊》 2005年第3期424-426,共3页
以吴瑭的《温病条辨》为基础 ,从经方与时方、伤寒与温病、继承与发展的相互关联展开论述。列举了《温病条辨》对经方的运用和化裁 ,分析了《温病条辨》中其他主要方剂的构成和来源 ,并进一步探讨了寒温对立的由来。强调寒温在临床上实... 以吴瑭的《温病条辨》为基础 ,从经方与时方、伤寒与温病、继承与发展的相互关联展开论述。列举了《温病条辨》对经方的运用和化裁 ,分析了《温病条辨》中其他主要方剂的构成和来源 ,并进一步探讨了寒温对立的由来。强调寒温在临床上实际上是统一的 ,尽管历史上医家为了纠偏会对某一方面有所强调 ,对此应该予以充分理解 ,同时对《温病条辨》在外感热病证治中所起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经方 时方 继承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就《温病条辨》谈同名异方 被引量:1
10
作者 柴中元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89年第2期15-15,共1页
同名异方,在方剂学中比较普遍。《溫病条辨》尤是如此。应加分辨,否則极易误解。一、桂枝汤原方为: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温病条辨》则为:桂枝六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桂枝汤原方加桂二两... 同名异方,在方剂学中比较普遍。《溫病条辨》尤是如此。应加分辨,否則极易误解。一、桂枝汤原方为: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温病条辨》则为:桂枝六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桂枝汤原方加桂二两名桂枝加桂汤,主治不同。鞠通方与桂枝加桂汤比较接近,若称桂枝倍桂汤,更合乎实际。二、宣痹汤《温病条辨》卷一之宣痹汤为:枇杷叶二钱,郁全、豆豉各一钱半,射干、通草各一钱;卷二之宣痹汤为:防己、杏仁、滑石、苡仁各五钱,连翘、栀予、半夏、晚蚕砂、赤小豆皮各三钱。此两方“虽法皆驭乎苦辛通,究竟方名难以雷动。”故(登刂)可则予以批评并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中药方剂学 桂枝 宣痹汤 桃仁承气汤 瓜蒂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诠释在中医经典化形成中的意义——以《温病条辨》为中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远 李世虎 王莹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70,共4页
中医经典化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温病条辨》为例,探索诠释在中医经典化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温病条辨》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医典籍,本身就是在阐释早期中医经典的基础上,经过了后世医家的诠释、研究和实践,才逐步确立了... 中医经典化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温病条辨》为例,探索诠释在中医经典化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温病条辨》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医典籍,本身就是在阐释早期中医经典的基础上,经过了后世医家的诠释、研究和实践,才逐步确立了中医经典的地位。诠释在《温病条辨》经典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吴鞠通通过“以论释经”的传统性诠释、“以病诠经”的临床实践性诠释、社会性传播诠释和学术性传播诠释,使其根于经典、成于临床、要在革新、广泛流传、普遍接受,创造性地促进了《温病条辨》经典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经典 吴鞠通 《温病条辨》 诠释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病条辨》应用辛味药的特点浅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大定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5年第3期9-9,共1页
清代温病大师吴瑭(字鞠通)擅用辛味药。据统计,其所著《温病条辨》总载方二百余首,而用辛味药者竟达百余首,其中以苦、辛并用最多,中焦及湿湿病证应用为广。兹就其应用特点浅探如次。1 辛凉轻宣以透表 对温病初起病邪在表、内应于肺所... 清代温病大师吴瑭(字鞠通)擅用辛味药。据统计,其所著《温病条辨》总载方二百余首,而用辛味药者竟达百余首,其中以苦、辛并用最多,中焦及湿湿病证应用为广。兹就其应用特点浅探如次。1 辛凉轻宣以透表 对温病初起病邪在表、内应于肺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一系列肺卫表证,吴氏宗《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之经验,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辛味药/治疗应用 头痛/中医药疗法 发热/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温病条辨》清营汤和银翘散疗效的验证
13
作者 蒲云珍 马正文 《中兽医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44-44,共1页
《温病条辨》是清代医家吴鞠通撰于1798年的一本医书。作者仿《伤寒论》体例,汲取历代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为流行较广的温病名著。其中不少医方如清营汤、银翘散已移用于兽医临床。笔者也曾以它们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家畜疾病,现将... 《温病条辨》是清代医家吴鞠通撰于1798年的一本医书。作者仿《伤寒论》体例,汲取历代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为流行较广的温病名著。其中不少医方如清营汤、银翘散已移用于兽医临床。笔者也曾以它们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家畜疾病,现将一些体会报道于后,仅供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翘散 《伤寒论》 《温病条辨》 清营汤 家畜疾病 清代医家 吴鞠通 兽医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鞠通对邪犯少阳的辨治
14
作者 晏蔓柔 李楠 +2 位作者 付静思 钱琳琳 马晓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1-435,共5页
吴鞠通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乎仲景,对邪犯少阳有独到认识与发挥。吴鞠通认为,少阳具有主升和主枢机两大功能特性,治疗邪犯少阳的原则是顺应少阳升发之性与恢复少阳转枢功能。对于少阳火热证,顺少阳升散以透火热,常选用轻清透散之品;... 吴鞠通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乎仲景,对邪犯少阳有独到认识与发挥。吴鞠通认为,少阳具有主升和主枢机两大功能特性,治疗邪犯少阳的原则是顺应少阳升发之性与恢复少阳转枢功能。对于少阳火热证,顺少阳升散以透火热,常选用轻清透散之品;对于少阳痰饮证,创香附旋覆花汤利肝胆而化痰饮;对于疟犯少阳,转枢机以截疟,以小柴胡汤和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对于阴邪侵入少阳、厥阴,常运用小柴胡汤或柴胡转少阳枢机且温通厥阴。并归纳小柴胡汤的使用禁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鞠通 邪犯少阳 《温病条辨》 和解少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鞠通运用银翘散之探析
15
作者 胡振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3年第5期10-11,共2页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上焦篇》第4条,其曰“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是方在书中虽列第二,但实为《条辨》治温之首方。现就吴鞠通在湿病...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上焦篇》第4条,其曰“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是方在书中虽列第二,但实为《条辨》治温之首方。现就吴鞠通在湿病治疗中对银翘散的运用予以探析。一、邪入气分用银翘散《条辨·上焦篇》第38条曰“太阴伏署,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方中去牛蒡之滑泄,加杏仁宣肺利气以化湿,加滑石清署渗下以利湿,故可用于伏署之暑湿内郁气分、时邪外束卫表之卫气同病,所以自注说“此邪在气分而表实之证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温病/中医药疗法 银翘散/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学中急性热病学的发展规律浅识
16
作者 姚波 《中医药学刊》 2004年第1期172-172,177,共2页
中医学中的急性热病学说、从《内经》到《伤寒论》再到《温病条辨》。经过了两千余年的实战———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过程。直到现在 ,它依然继续接受广大中医工作者的临床检验 ,在不断总结之下 ,使其向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中医学中的急性热病学说、从《内经》到《伤寒论》再到《温病条辨》。经过了两千余年的实战———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过程。直到现在 ,它依然继续接受广大中医工作者的临床检验 ,在不断总结之下 ,使其向更成熟的阶段发展。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使人们清楚看到 ,继承与发扬总是同步地进行着 ,后人对于前人的学术 ,又总是既有吸收 ,也有扬弃 ,既“推陈”又“出新” ,若以哲学家的语言予以概括 ,急性热病学的发展过程 ,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急性热病学 发展规律 《内经》 《伤寒论》 《温病条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白虎汤治禁之探讨
17
作者 邵才康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4期7-7,共1页
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在白虎汤症治后所列禁用白虎汤四条,即“四禁”。原文:“白虎汤本为逐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沉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本人临床多年,常用白虎... 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在白虎汤症治后所列禁用白虎汤四条,即“四禁”。原文:“白虎汤本为逐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沉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本人临床多年,常用白虎汤,认为第二禁“脉沉者,不可与”当禁用白虎汤,其它三条,不属禁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汤 脉浮 吴鞠通 脉沉 《温病条辨》 张锡纯 有汗 经旨 真阴 寒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萎缩性胃炎治验
18
作者 陈龙跃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89年第4期21-21,共1页
肖××,男,40岁。初诊1986年7月18日。患有胃脘部隐隐疼痛,时作胀满,嗳气口苦,曾经×医院胃镜检查为“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看到间变细胞,已历5年。近2个月来每于劳累时,倦怠无力,口干舌燥,大便呈羊粪状,形体消瘦,脉弦数,... 肖××,男,40岁。初诊1986年7月18日。患有胃脘部隐隐疼痛,时作胀满,嗳气口苦,曾经×医院胃镜检查为“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看到间变细胞,已历5年。近2个月来每于劳累时,倦怠无力,口干舌燥,大便呈羊粪状,形体消瘦,脉弦数,舌红苔薄。证属胃津亏损,气机失畅,治以清养胃阴,疏通气机。用沙参麦门冬汤(《温病条辨》)加味。药用北沙参12克,大麦冬9克,玉竹9克,白芍9克,天花粉9克,炒川楝子9克,炒元胡9克,生麦芽12克,生甘草2克,厚朴花3克,鲜荷叶边6克引。水煎,日服2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 治验 厚朴花 炒川楝子 《温病条辨》 胀满 生麦芽 形体消瘦 胃脘部 大麦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属动物便秘的辨证施治
19
作者 李俊 《中兽医学杂志》 2016年第3期29-30,共2页
马属动物便秘是温热之邪侵害阳明腑所致临床常见病证,在中兽医临床上,阳明腑温病便秘多属半虚半实之证。《温病条辨》析:"阳明温病不大便,不外热结、液干二途,必先辨明而施治之。"外感、内伤都能引起该病。《伤寒论》辨三阳(即太阳... 马属动物便秘是温热之邪侵害阳明腑所致临床常见病证,在中兽医临床上,阳明腑温病便秘多属半虚半实之证。《温病条辨》析:"阳明温病不大便,不外热结、液干二途,必先辨明而施治之。"外感、内伤都能引起该病。《伤寒论》辨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病多属热证、实证,概为阳证。临床上又多见医者不究机理,一概当作实证以承气之法寒下之,以致液亏津涸而亡,造成人为之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属动物 《温病条辨》 热结 寒下 伤寒论 温热之邪 增液汤 中兽医 阳证 三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减增液汤临床应用
20
作者 潘晓娟 王国明 纪守春 《中兽医学杂志》 2014年第4期38-38,共1页
增液汤出自《温病条辨》,是治疗热性病伤及津液,贪渴喜饮之方剂.由玄参、麦冬、生地黄组成.临床实践中在该方的基础上加减化 裁,用于治疗胃热、肺热,收到了较好疗效. 1 胃热应用 1.1 临床症状:患畜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少,口色红,苔厚津... 增液汤出自《温病条辨》,是治疗热性病伤及津液,贪渴喜饮之方剂.由玄参、麦冬、生地黄组成.临床实践中在该方的基础上加减化 裁,用于治疗胃热、肺热,收到了较好疗效. 1 胃热应用 1.1 临床症状:患畜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少,口色红,苔厚津液粘稠,口内有臭味,结膜黄染,粪球干、硬、小,表面附有粘液,落地不碎,尿液黄稠,喜饮冷水.常打哈欠,(俗称:频频哈欠胃卡他),脉象洪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液汤 方剂组成 《温病条辨》 胃热 口色 加减化裁 热性病 临床症状 卡他 临床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