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清稗类钞》看清代茶文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 1
-
-
作者
马东
-
机构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
抚顺清前史研究会
-
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8-152,共5页
-
文摘
《清稗类钞》是汇辑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从广义茶文化角度研究分析《清稗类钞》的涉茶记述,我们看到,在发展广度上,清代茶文化在地域、阶层、茶类、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出现新变化;在发展深度上,在对饮茶功用的认识、饮茶方式、茶具制作、茶馆文化等方面也呈现出一些新变化。这些都对深入探究中国茶文化发展规律具有积极的历史研究价值。
-
关键词
《清稗类钞》
清代
茶文化
广度
深度
-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浅谈《清稗类钞》中的声乐歌唱活动
- 2
-
-
作者
崔姝声
-
机构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南校区)民族声乐教育系
-
出处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5-107,共3页
-
文摘
对传统声乐典籍文献的梳理和研究,是民族声乐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稗类钞》为今人了解、研究清代的声乐歌唱活动状况,提供了极为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值得我们在当下的学术研究中充分重视。
-
关键词
民族声乐
《清稗类钞》
歌唱活动民歌曲艺
-
分类号
J609.2
[艺术—音乐]
-
-
题名《清稗类钞》文学类例析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金振华
-
机构
苏州大学出版社
-
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4-76,共3页
-
文摘
《清稗类钞》虽属史类作品,却具有较浓郁的文学色彩,而其中的文学类更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反映了清代260多年间的有关文学现象,记载了特定时代文学、语言、文字等的衍生和演变,对清代文化的研究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
关键词
《清稗类钞》
文学色彩
综合研究
-
分类号
I207.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清稗类钞》中所载的清代围棋史略
被引量:5
- 4
-
-
作者
陈伟华
-
出处
《体育文化导刊》
1994年第1期25-26,共2页
-
文摘
《清稗类钞》中所载的清代围棋史略陈伟华《清稗类钞》是我国近代学者徐珂采集了数百种清人笔记和报章记载编辑而成的笔记体类书。全书共分时令、地理、风俗、文艺、戏剧、医药等92大类,约13500篇。其内容丰富,具体生动,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历来为研究者所...
-
关键词
《清稗类钞》
围棋史
棋艺
士大夫阶层
国手
风格流派
发展史
康熙朝
史料价值
统治阶级
-
分类号
G891.3
[文化科学—体育学]
-
-
题名《清稗类钞》中的西藏史料研究
- 5
-
-
作者
马元明
蒋至群
韩殿栋
-
机构
西藏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90-94,共5页
-
基金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元明清笔记中的西藏史料研究"阶段性成果
项目号:13YJA-ZH030
-
文摘
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九十二类、三百余万字,涉及西藏的史料丰富而详细,既有清代涉藏大事、治藏政策的摘录,也有西藏风土人情的描述。这些史料既是研究清代西藏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更全面准确地认识清代西藏史有一定的拾遗补缺以及与正史相佐证的作用,对今天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关键词
徐珂
《清稗类钞》
西藏
驻藏大臣
-
Keywords
Xu Ke
Qingbai Leichao
Tibet
The resident minister in Tibet
-
分类号
I206.2
[文学]
-
-
题名清代旗鞋
被引量:4
- 6
-
-
作者
莫艳
-
机构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
-
出处
《文博》
2007年第2期94-96,共3页
-
文摘
旗鞋是旗女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上至宫廷贵妇,下至民间妇女都可穿着.旗鞋在清初还没有出现,天聪八年皇太极在赏给班额附格格的衣服中,有:"钉有金花的靴三双,倭缎靴九双,缝的靴三双,缎靴三十二双,毛青靴八双,股皮靴十双"[1],并无高底旗鞋的记载.这种高底旗鞋的形制显然是不适合于游牧生活的,其出现时间应在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常见的有花盆底、马蹄底、船底、平底,元宝底等样式.……
-
关键词
旗鞋
高底鞋
马蹄
鞋跟
《儿女英雄传》
彩绣
慈禧
《清稗类钞》
鞋底
黄缎
花盆
花钵
御香
-
分类号
K875.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清帝乾隆爱茗寻迹
被引量:1
- 7
-
-
作者
于晨
-
机构
中国农业博物馆
-
出处
《古今农业》
1996年第2期33-41,共9页
-
文摘
清帝乾隆(爱新觉罗·弘历)在位60年,活到88岁而终,堪称是清朝帝王中的寿魁。这与他平生爱好饮茶,陶冶性情,讲究养生不无关系。他是一个品茗行家,有很多关于他爱茶、嗜茶的记载和传说。在他要退位时,有一御医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他却哈哈大笑诙谐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一语道出了茶在他的帝王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
关键词
龙井茶
乾隆帝
乾隆皇帝
《清稗类钞》
玉泉山
大方茶
故宫博物院
谷雨前
新茶
1996年
-
分类号
K827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杂谈《金瓶梅》与明代茶文化
被引量:3
- 8
-
-
作者
陈伟明
-
机构
暨南大学历史系
-
出处
《农业考古》
1998年第2期42-44,68,共4页
-
文摘
杂谈《金瓶梅》与明代茶文化暨南大学历史系陈伟明《金瓶梅》是一部著名的明清写实小说,书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十六世纪后期封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历史状况。特别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镇经济与市井民俗文化,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茶文化也是其中一个方面。本文就《金瓶梅》...
-
关键词
《金瓶梅》
西门庆
茶文化
饮茶方式
潘金莲
孟玉楼
杂谈
芝麻
茶具
《清稗类钞》
-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南派京剧纵横谈
被引量:6
- 9
-
-
作者
于质彬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41-46,共6页
-
文摘
一 京剧舞台上“南”、“北”派的称谓,始见于近人徐珂于本世纪初编纂的《清稗类钞》。徐氏在这部文献的《戏剧门》中记云:“戏剧者有两大派,一南派,二北派。”此后,周剑云、张季直于二十年代,周信芳于三十年代。
-
关键词
京剧
南派
《清稗类钞》
二十年代
周信芳
戏剧
北派
纵横谈
舞台实践
文献
-
分类号
J
[艺术]
-
-
题名人名的社会文化分析
被引量:4
- 10
-
-
作者
唐雪凝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1994年第5期39-42,共4页
-
文摘
人名的社会文化分析唐雪凝1.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指出,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的客体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名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与人之间同样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名字作为一个人的特称,它与一个人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一个人的荣辱、成败、祸福、进...
-
关键词
文化分析
名字
命名方式
联想意义
社会文化心理
封建宗法制度
《清稗类钞》
改革开放时期
个人属性
宗族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字对汉语修辞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 11
-
-
-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24-25,共2页
-
文摘
汉字对汉语修辞表达的影响孙雍长汉字对汉语的影响,在修辞表达方面也有着多方面的体现。古代每当王朝更替、社会动乱之际,常常有“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谶言出现。谶言的形式很多,其中有一种最常见的形式便是将人的姓名或某一地名之字加以离合而编成隐语,这实际上便...
-
关键词
汉语修辞
汉字
《清稗类钞》
“红学”
社会语言
语文天地
语言文字
歇后语
方言词
《中国语文》
-
分类号
H12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续)
被引量:3
- 12
-
-
作者
邹明华
-
机构
北京茶叶学会
-
出处
《农业考古》
1995年第4期21-24,共4页
-
文摘
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续)北京茶叶学会邹明华三、怡情──茶文化的艺术趣味中国人重视生命,也重视生活,简括而言可谓“重生”。相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来看,中国人的生活节奏接近于舒缓优美的宫廷舞蹈或古典乐曲,而不是快节拍的迪斯科,中国人的生活讲水韵味、余味,高妙...
-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
艺术化倾向
《清稗类钞》
《茶经》
工夫茶
传说故事
品饮
艺术创造
茶叶生产
饮茶方式
-
分类号
TS971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武术一词出自《冯婉贞》一文
被引量:1
- 13
-
-
作者
王其慧
-
出处
《体育文化导刊》
1986年第6期36-36,共1页
-
文摘
目前,一般认为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徐珂辑的《清稗类钞》一书,但是,也有人把此书归为徐珂著的。“辑”是辑录,“著”是编纂,虽一字之差,就相差甚远了。这就牵涉到“武术”一词是否出自《清稗类钞》一书的问题。 徐珂(1869——1928),字仲可,浙江杭州人。早年服务于商务印书馆,任编纂。暇时以搜集清代稗史为娱,每日所阅,不下二、三十种报刊。久之,所集甚多。
-
关键词
《清稗类钞》
武术
“著”
稗史
商务印书馆
谢庄
浙江
杭州
圆明园
团练
-
分类号
G80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
-
题名“海内宗匠”卢见曾“卒于狱中说”献疑
- 14
-
-
作者
王泽京
-
机构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1-121,共1页
-
文摘
卢见曾(1690—1768),山东德州人,官至两淮盐运使,清代文学家、藏书家、校勘家,为一代海内宗匠。而关于卢见曾卒地,中外辞书等皆谓“狱中”,揆诸又可析为以下三类。1.无监狱属地。乾隆三十三年(1868)事发,死狱中(《清史稿》卷三四一《列传》第一二八)。持此说的还有《蕉轩随录》《清稗类钞》《二十五史人名大辞典》《中国盐业史辞典》及萧一山《清代通史》。
-
关键词
《清稗类钞》
《清史稿》
卢见曾
山东德州
萧一山
二十五史
蕉轩随录
盐业史
-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李鸿章私游圆明园被罚款
- 15
-
-
作者
刘黎平
-
出处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I0004-I0004,共1页
-
文摘
李鸿章为人傲慢,《清稗类钞》说他“遇同辈,恒兀傲视之。”对同一级别的同事,经常用傲视的态度对待,但因为老李是朝廷项粱柱,所以大家不敢和他计较。然而,同事得罪得起,老佛爷身边的大红人李莲英却得罪不起。老李没把小李子放在眼里。小李子却琢磨着要修理一下老李。
-
关键词
李鸿章
圆明园
罚款
《清稗类钞》
李莲英
同事
李子
-
分类号
F812.42
[经济管理—财政学]
-
-
题名月白布贴补刺绣肚兜
- 16
-
-
作者
高丹丹(整理)
-
机构
不详
-
出处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1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
文摘
肚兜,清代又名“兜肚”“抹胸”,是覆于胸前的贴身内衣。清人徐珂《清稗类钞》有:“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袜腹’,一名‘袜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肚兜,男女皆有之。”清代肚兜以女性、孩童及老人使用居多,常将面料裁剪成菱形、扇形、三角形、梯形等造型,也有多种面料拼衲缝合的样式。穿用时前片贴于腹部,上有带子套于脖颈,腰部两侧系带于腰间,后背坦露,无袖。系带并不局限于绳,普通人家用丝绳或布带,富贵人家也有用金链或银链的。
-
关键词
《清稗类钞》
贴身内衣
肚兜
系带
刺绣
裁剪
-
分类号
TS941.2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
-
题名“诺责”不是“诺言和责任”
- 17
-
-
作者
孙雍长
-
机构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54,共1页
-
-
关键词
语文版
上册
初一
语文教学
徐珂
《清稗类钞·敬信》
“诺责”
词义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复音字行不通
- 18
-
-
作者
李炜
-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8-9,共2页
-
文摘
复音字行不通李炜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计量局在1977年7月20日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废止了为计量单位名称特造的17个复音字。这些复音字大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今有100多年了,但是很长时间没有被正式承认,真到1962...
-
关键词
计量单位
计量局
单音节
《新华字典》
《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
文字系统
组合能力
上海方言
《清稗类钞》
-
分类号
H136.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摔跤史话
- 19
-
-
作者
李国华
-
出处
《体育文化导刊》
1987年第6期68-69,共2页
-
文摘
摔跤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在我国历史上,自周代至清朝,这项运动不但为人民群众所热爱,而且历代文献上均有记载。 一、摔跤的来历和名称的演变: 我国古代多称摔跤为“角抵”。这项运动的来历,据南朝梁博昌人任昉在其《述异记》
-
关键词
体育运动
角抵
人民群众
史话
文献
女子摔跤运动
《清稗类钞》
角抵戏
摔跤比赛
相扑
-
分类号
G80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
-
题名“草根美食”茶叶蛋
- 20
-
-
作者
潘春华
-
出处
《内蒙古林业》
2016年第7期35-35,共1页
-
文摘
茶叶蛋,又称茶鸡蛋、茶蛋、五香茶鸡蛋、五香蛋等,是水煮鸡蛋过程中加入茶叶及调味品制成的一种风味食品,具有美味可口、物美价廉、食用方便等特点,是老少皆宜的传统小吃。因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爱吃的人多,深受大众喜爱,故被誉为“草根美食”。旧时,吃茶叶蛋以苏、浙、皖三省及赣鄂地区最为流行,到了年终岁暮以及戏岁发春,茶叶蛋就变成了“元宝”。
-
关键词
煮鸡蛋
风味食品
学校门口
敲出
《清稗类钞》
商场超市
龙图
煮制
温香
燃尽
-
分类号
S831.5
[农业科学—畜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