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理分析视域下的《消失的爱人》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洋 李一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6-128,共3页
大卫·芬奇被称为"通俗的"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芬奇热衷于进行悬疑、犯罪类电影的拍摄,如《七宗罪》等。在《消失的爱人》中,芬奇通过对一个带有暗黑意味的悬疑故事紧凑、张弛有度地叙述,让观众窥见主人... 大卫·芬奇被称为"通俗的"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芬奇热衷于进行悬疑、犯罪类电影的拍摄,如《七宗罪》等。在《消失的爱人》中,芬奇通过对一个带有暗黑意味的悬疑故事紧凑、张弛有度地叙述,让观众窥见主人公触目惊心行为背后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这部电影,我们有必要从心理分析的视角进行解读,才能闻弦歌而知雅意,才能理解原本是作为个案出现的故事,何以引发婚姻是"第八宗罪"的社会性恐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卫·芬奇 《消失的爱人》 心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失的爱人》:多重视角下的伦理困境 被引量:1
2
作者 董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33-135,共3页
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消失的爱人》虽取自普通婚姻题材,但其内涵不落俗套。生存、亲情、婚姻均是人们社会生活关系中最基本的伦理主题。影片透过文本外编剧/导演及文本内人物的多重视角对这三种命题进行了书写,真实地再现了现代... 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消失的爱人》虽取自普通婚姻题材,但其内涵不落俗套。生存、亲情、婚姻均是人们社会生活关系中最基本的伦理主题。影片透过文本外编剧/导演及文本内人物的多重视角对这三种命题进行了书写,真实地再现了现代人在物质与精神层面所遭遇的伦理困境及其根源。通过对一系列伦理困境的书写,影片引导观众思考化解伦理困境的恰当方式,并从反面给观众以伦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困境 《消失的爱人》 生存伦理 亲情伦理 婚姻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消失的爱人》中的爱情婚姻悲剧 被引量:1
3
作者 寇嫒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51-153,共3页
《消失的爱人》是一部突破了狭窄封闭的家庭空间,在广阔的社会维度中探讨经济萧条期现代人爱情与婚姻关系的影片。导演大卫·芬奇在有限的影像时空里,鲜明地呈现出了冷峻悬疑的风格、惊悚混合戏谑的手法,并凭借这种充满戏剧张力的... 《消失的爱人》是一部突破了狭窄封闭的家庭空间,在广阔的社会维度中探讨经济萧条期现代人爱情与婚姻关系的影片。导演大卫·芬奇在有限的影像时空里,鲜明地呈现出了冷峻悬疑的风格、惊悚混合戏谑的手法,并凭借这种充满戏剧张力的外在艺术形式,将婚姻中的敷衍与无奈以及人性的扭曲与异化展露无遗,从而触发观众对爱情婚姻生活的拷问与反思,唤醒现代人迷失的人性,引领我们走出悲哀与绝望的泥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的爱人》 物质 伪装 舆论审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失的爱人》的叙事伦理 被引量:1
4
作者 池丽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35-137,共3页
《消失的爱人》是美国著名导演大卫·芬奇的作品,影片在上映之后引发了人们关于婚姻等问题的持久热议。"叙事伦理"则是西方文艺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批评学科,意在探究作品中的伦理效果是如何在叙事中实现的。《消失的爱人》... 《消失的爱人》是美国著名导演大卫·芬奇的作品,影片在上映之后引发了人们关于婚姻等问题的持久热议。"叙事伦理"则是西方文艺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批评学科,意在探究作品中的伦理效果是如何在叙事中实现的。《消失的爱人》关注着人的生存法则、道德行为与伦理诉求,其中存在着隐形的道德尺度,是应该置于叙事伦理的层面来进行讨论的。文章即以此入手,从社会伦理、家庭伦理、两性伦理三方面,分析《消失的爱人》的叙事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的爱人》 大卫·芬奇 叙事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失的爱人》的人性批判
5
作者 赵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47-149,共3页
《消失的爱人》被认为是悬疑、犯罪类的电影大师大卫·芬奇对伦理类电影的一次尝试。电影表面上以零度情感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峰回路转的"谋杀案",为观众揭示极端情况下婚姻关系的扭曲和阴暗,而实质上,《消失的爱人》对人... 《消失的爱人》被认为是悬疑、犯罪类的电影大师大卫·芬奇对伦理类电影的一次尝试。电影表面上以零度情感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峰回路转的"谋杀案",为观众揭示极端情况下婚姻关系的扭曲和阴暗,而实质上,《消失的爱人》对人物非正常的、畸形的人性进行了批判,从而使叙事超越了猎奇的层面而传递出一种人文关怀。文章从电影对畸变人性的展示、对人性异化的溯源、揭示人性的具体策略三方面,分析《消失的爱人》对人性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的爱人》 大卫·芬奇 人性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失的爱人》叙事学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崔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37-139,共3页
《消失的爱人》是美国作家吉莉安·弗林悬疑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2014年,悬疑惊悚电影大师大卫·芬奇将其改编后搬上大银幕。影片折射出诸如社会意识、家庭伦理、个人冲突、两性问题等多层面主题,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特立独行的... 《消失的爱人》是美国作家吉莉安·弗林悬疑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2014年,悬疑惊悚电影大师大卫·芬奇将其改编后搬上大银幕。影片折射出诸如社会意识、家庭伦理、个人冲突、两性问题等多层面主题,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特立独行的叙事主题、结构和视角,导演巧妙地借助文学叙事的概念和方法,赋予电影画面真实与谎言相互交织的灵动魅力。本文以电影情节本身为切入点,深刻剖析影片的叙事主题、结构、视角以及叙事距离,旨在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这部好莱坞年度电影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的爱人》 叙事主题 叙事结构 叙事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阉割的力比多:论《消失的爱人》中的男性气质危机 被引量:2
7
作者 邢祥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8-131,共4页
《消失的爱人》是大卫·芬奇最新的力作,具有以往作品一贯的黑色风格。在艾米离奇失踪的案件里,尼克、德西、老邓恩等人的男性气质被无情阉割与放逐。因经济破产失业,尼克成了男性社会气质、生物气质双重缺失的"懦夫"。... 《消失的爱人》是大卫·芬奇最新的力作,具有以往作品一贯的黑色风格。在艾米离奇失踪的案件里,尼克、德西、老邓恩等人的男性气质被无情阉割与放逐。因经济破产失业,尼克成了男性社会气质、生物气质双重缺失的"懦夫"。德西在与欲望主体接近过程中,面临男性的"双重约束",最终成为想象性阉割焦虑的牺牲品。年老病衰的老邓恩在养老院这一"偏离差异空间"的规训下,其男性气质终归是一曲夕阳挽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的爱人》 男性气质 阉割 差异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失的爱人》新黑色电影美学风格赏析 被引量:7
8
作者 余少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40-42,共3页
电影《消失的爱人》的成功再一次巩固了大卫·芬奇作为黑色电影代表导演的地位,将大卫·芬奇的电影创作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该片对于原著小说的成功改编,不仅体现在将小说的叙事框架、内容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完美继承与表... 电影《消失的爱人》的成功再一次巩固了大卫·芬奇作为黑色电影代表导演的地位,将大卫·芬奇的电影创作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该片对于原著小说的成功改编,不仅体现在将小说的叙事框架、内容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完美继承与表现上,还体现在大卫·芬奇对于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与自己的黑色电影的艺术风格的完美对接。经由《消失的爱人》,一种有别于传统黑色电影的新黑色电影风格逐渐成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的爱人》 新黑色电影 艺术风格赏析 大卫·芬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消失的爱人》的审美特征
9
作者 张亚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44-146,共3页
作为一名作者型导演,大卫·芬奇在电影的拍摄手法、叙事结构等方面总是不断地寻求新意。在《消失的爱人》中,芬奇在艾米自导自演的"消失",以及"消失"前后丈夫尼克从千夫所指到万劫不复的可悲境遇,完成了对多个... 作为一名作者型导演,大卫·芬奇在电影的拍摄手法、叙事结构等方面总是不断地寻求新意。在《消失的爱人》中,芬奇在艾米自导自演的"消失",以及"消失"前后丈夫尼克从千夫所指到万劫不复的可悲境遇,完成了对多个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在整个层层转折的故事的组织,以及叙事视角、结局、细节设置上,芬奇都体现出了属于自己的审美思考,使得这部悬疑电影成为一个供观众进行思考的载体,有了被观众反复观看的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的爱人》 大卫·芬奇 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失的爱人》的叙事模式分析
10
作者 赵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30-132,共3页
《消失的爱人》由大卫·芬奇执导,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芬奇强大的叙事能力。总体而言,影片如同一座迷宫,而观众则跟随芬奇的镜语,寻找迷宫的出口。影片不仅打乱了叙事时空,并且不断运用视角转换... 《消失的爱人》由大卫·芬奇执导,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芬奇强大的叙事能力。总体而言,影片如同一座迷宫,而观众则跟随芬奇的镜语,寻找迷宫的出口。影片不仅打乱了叙事时空,并且不断运用视角转换,来完成多线程叙事。研究这部影片,叙事模式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文章从故事的时空错位、叙事视角与悬疑氛围的营造三方面,分析《消失的爱人》的叙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的爱人》 大卫·芬奇 叙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文化视域下的《消失的爱人》
11
作者 李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44-146,共3页
大卫·芬奇的《消失的爱人》以悬疑、惊悚的外衣探讨了当代社会的两性关系。因为对两性文化冷峻而深邃的思考,电影能够摆脱悬疑片纯粹靠情节取胜的窠臼。影片中,大量的细节与其中隐含的深意诱使观众对影片重复回味,不断接近人物的内... 大卫·芬奇的《消失的爱人》以悬疑、惊悚的外衣探讨了当代社会的两性关系。因为对两性文化冷峻而深邃的思考,电影能够摆脱悬疑片纯粹靠情节取胜的窠臼。影片中,大量的细节与其中隐含的深意诱使观众对影片重复回味,不断接近人物的内心,并将电影置于当下社会的语境中思考,逐渐意识到影片中两性文化的现实意义。文章从两性关系的失衡、"去男权"的性别权力书写、社会场域与两性文化三方面,以两性文化观照电影《消失的爱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的爱人》 大卫·芬奇 两性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的冲撞与交流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经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99-101,共3页
《消失的爱人》剧本改编自吉莉安·弗琳的畅销小说。影片以女主角艾米失踪为线索,分别从尼克、艾米等不同角度展示了艾米失踪的原因和经过。在影片的叙事构造上,文学叙事和电影叙事互相辅助,文学是电影叙事的底本,而影片则从展示层... 《消失的爱人》剧本改编自吉莉安·弗琳的畅销小说。影片以女主角艾米失踪为线索,分别从尼克、艾米等不同角度展示了艾米失踪的原因和经过。在影片的叙事构造上,文学叙事和电影叙事互相辅助,文学是电影叙事的底本,而影片则从展示层面弥补了小说中相对冗杂的部分,影片和文本叙事完成了有机的互补。导演大卫·芬奇也一以贯之其媒介批判的意识,让《消失的爱人》在原作叙事的基础之上融合了更广泛的文化批评,让影片跳出了传统故事片的窠臼,在文化意义上得以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的爱人》 消失的女孩 电影叙事 文学叙事 大卫·芬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