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海的尽头是草原》中北疆文化元素的镜头艺术解读
1
作者
周珂
王睿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175,共7页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以镜头艺术展现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层价值,通过叙事、多样镜头语言及色彩光影的巧妙运用,融合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成长故事,诠释蒙古族人民崇尚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广角、景深与动态镜头构建鲜明的...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以镜头艺术展现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层价值,通过叙事、多样镜头语言及色彩光影的巧妙运用,融合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成长故事,诠释蒙古族人民崇尚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广角、景深与动态镜头构建鲜明的北疆文化符号,赋予画面丰富的视觉层次,直观展现北疆文化的韵味与底蕴。色彩与光影的隐喻性表达传递了生命意象与情感变化,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与文化深度。总之,影片以独特的视听语言深情致敬北疆文化,是电影艺术与文化融合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的尽头是草原》
北疆文化
镜头艺术
色彩光影
家族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华民族情感的三重共鸣——以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为例
2
作者
苟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4-60,共7页
“文化在场”力图重塑一种现场感,通过重要场景、人物与事件的交织,呈现出“在场感”,在历史与现实之“场域”进行结构性和精神性书写,展示出艺术“对抽象的客观的符号凝聚”的建构能力,构造出一个整体的“感觉世界”。影片作为曾经的...
“文化在场”力图重塑一种现场感,通过重要场景、人物与事件的交织,呈现出“在场感”,在历史与现实之“场域”进行结构性和精神性书写,展示出艺术“对抽象的客观的符号凝聚”的建构能力,构造出一个整体的“感觉世界”。影片作为曾经的实践在场,通过杜家兄妹在不同时空域的寻亲之旅,在“出走”与“回归”、“草原”与“海”、“历史”与“当代”三个维度展现民族共同体的具体情态与情感升华,使家国情怀、民族融合和国家意识合而为一,在层级递进且高潮迭起的剧情变化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纤毫毕现地形塑出来,使其成为一种有形有感的“社会在场”展示,唤起观众特定的感知与共鸣,有效地重建艺术同社会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情感
共鸣
《海的尽头是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纪实美学与影像表达
3
作者
陈思思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4-157,共4页
《海的尽头是草原》是由尔冬升执导的献礼片,该片根据20世纪60年代初“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影片离开了尔冬升熟悉的创作领域,转向了一个充满历史痕迹的场所,建立起民族性的共同文化记忆空间。同时,影片脱离了献礼片...
《海的尽头是草原》是由尔冬升执导的献礼片,该片根据20世纪60年代初“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影片离开了尔冬升熟悉的创作领域,转向了一个充满历史痕迹的场所,建立起民族性的共同文化记忆空间。同时,影片脱离了献礼片中常见的宏大叙事的窠臼,将历史的痕迹与个人的境遇结合到一起,通过极具个体化的情感表达来呈现影片回忆与想象的疆域下幽深的情感表达。文章试分析影片的纪实美学与影像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的尽头是草原》
尔冬升
纪实美学
影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的尽头是草原》中北疆文化元素的镜头艺术解读
1
作者
周珂
王睿志
机构
呼伦贝尔学院美术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175,共7页
基金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年度民族工作研究项目“利用北疆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编号:2024-NMWYB007)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课题“构建内蒙古生态旅游文化符号体系”(项目编号:2023-WL0093)
+1 种基金
呼伦贝尔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符号学视阈下呼伦贝尔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探究”(项目编号:HSK202407)
呼伦贝尔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关于“北疆文化理论研究阐释及实践应用”委托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呼伦贝尔北疆文化对俄蒙国家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JWT5)。
文摘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以镜头艺术展现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层价值,通过叙事、多样镜头语言及色彩光影的巧妙运用,融合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成长故事,诠释蒙古族人民崇尚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广角、景深与动态镜头构建鲜明的北疆文化符号,赋予画面丰富的视觉层次,直观展现北疆文化的韵味与底蕴。色彩与光影的隐喻性表达传递了生命意象与情感变化,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与文化深度。总之,影片以独特的视听语言深情致敬北疆文化,是电影艺术与文化融合的典范。
关键词
《海的尽头是草原》
北疆文化
镜头艺术
色彩光影
家族观念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华民族情感的三重共鸣——以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为例
2
作者
苟爽
机构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4-60,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南岭民族走廊中的民族互嵌研究”(编号:19XMZ015)阶段性成果。
文摘
“文化在场”力图重塑一种现场感,通过重要场景、人物与事件的交织,呈现出“在场感”,在历史与现实之“场域”进行结构性和精神性书写,展示出艺术“对抽象的客观的符号凝聚”的建构能力,构造出一个整体的“感觉世界”。影片作为曾经的实践在场,通过杜家兄妹在不同时空域的寻亲之旅,在“出走”与“回归”、“草原”与“海”、“历史”与“当代”三个维度展现民族共同体的具体情态与情感升华,使家国情怀、民族融合和国家意识合而为一,在层级递进且高潮迭起的剧情变化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纤毫毕现地形塑出来,使其成为一种有形有感的“社会在场”展示,唤起观众特定的感知与共鸣,有效地重建艺术同社会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情感
共鸣
《海的尽头是草原》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纪实美学与影像表达
3
作者
陈思思
机构
山西传媒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4-157,共4页
文摘
《海的尽头是草原》是由尔冬升执导的献礼片,该片根据20世纪60年代初“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影片离开了尔冬升熟悉的创作领域,转向了一个充满历史痕迹的场所,建立起民族性的共同文化记忆空间。同时,影片脱离了献礼片中常见的宏大叙事的窠臼,将历史的痕迹与个人的境遇结合到一起,通过极具个体化的情感表达来呈现影片回忆与想象的疆域下幽深的情感表达。文章试分析影片的纪实美学与影像表达。
关键词
《海的尽头是草原》
尔冬升
纪实美学
影像表达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海的尽头是草原》中北疆文化元素的镜头艺术解读
周珂
王睿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华民族情感的三重共鸣——以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为例
苟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海的尽头是草原》的纪实美学与影像表达
陈思思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