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卖不动的《海上花》 |
半夏
|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2
|
《海上花列传》叙事的近代转型 |
姚玳玫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6
|
|
3
|
《海上花列传》与《天香》中江南私家园林的空间叙事功能研究 |
杨晓林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4
|
论《海上花列传》中的“苏白” |
李开军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4
|
|
5
|
从分离到融合到互生——张爱玲、孔慧怡《海上花列传》翻译策略谈 |
陈吉荣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7 |
6
|
|
6
|
文学苏白的“地域神味”--论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的汉语诗学 |
文贵良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7
|
从《海上花列传》看晚清时期上海女性首饰 |
冒绮
|
《服装学报》
CAS
|
2019 |
1
|
|
8
|
论《海上花列传》的现代意义 |
白雪梅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9
|
海上花开:怀旧与革新——试论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的现代性特征 |
陆杰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10
|
从扬州到上海:近代转型期的江南城市书写——以《风月梦》和《海上花列传》为例 |
景春雨
Rania Huntington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1
|
《海上花列传》的标点重版与新文学家对吴语文学的发现 |
刘进才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2
|
从《海上花列传》看“日常生活”的再发现 |
张春田
|
《中文自学指导》
|
2003 |
2
|
|
13
|
谈张爱玲对《海上花列传》的研究 |
李野
|
《中文自学指导》
|
2003 |
0 |
|
14
|
传教士、上海文人与吴语写作的合流:《海上花列传》诞生之前的多元准备 |
刘云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5
|
文化记忆视角下《海上花列传》的上海叙事 |
欧阳丽花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6
|
海上乌托邦:一个时代幻梦的终结——一笠园主旨新论 |
仇昉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7
|
《繁花》在日本的翻译与接受——与日译者浦元里花的对谈 |
卢冬丽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8
|
“小姐”正名 |
俞理明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9
|
|
19
|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何时? |
黄修己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20
|
论张爱玲晚期风格(上) |
陈建华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