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卖不动的《海上花》
1
作者 半夏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30,共1页
一向说好书不得好卖。但并不能因此断然说卖不动的,就一定是好书,这是一种遁词。好书或许卖不动,但卖不动的却未必好书。
关键词 《海上花》 书评 书介绍 半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花列传》叙事的近代转型 被引量:6
2
作者 姚玳玫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9-143,共5页
《海上花列传》在晚清结束了“红楼”传统而另辟蹊径,通过相应的叙述策略实施,包括女主男次、叙事主体移位、女性角色的多重虚拟、女性欲望的多元表达和世俗日常化的情境定位等,重新想象并塑造了女性,尤其是狭邪处境中的女性。本文以女... 《海上花列传》在晚清结束了“红楼”传统而另辟蹊径,通过相应的叙述策略实施,包括女主男次、叙事主体移位、女性角色的多重虚拟、女性欲望的多元表达和世俗日常化的情境定位等,重新想象并塑造了女性,尤其是狭邪处境中的女性。本文以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参照,从小说叙事的角度,就《海上花》的“想象女性”问题展开论述,探究晚清小说女性形象内涵变化的新动向及其现代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女性 近代转型 《海上花列传》 晚清 叙述策略 价值属性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花列传》与《天香》中江南私家园林的空间叙事功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晓林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31,38,共8页
《海上花列传》与《天香》,一个是海派文学早期代表作品,一个是当代海派文学代表作家王安忆的近作。两部作品都别有意味地选择了"江南私家园林"作为重要场景之一,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江南风格的建筑,这样的空间选择具有别样的深... 《海上花列传》与《天香》,一个是海派文学早期代表作品,一个是当代海派文学代表作家王安忆的近作。两部作品都别有意味地选择了"江南私家园林"作为重要场景之一,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江南风格的建筑,这样的空间选择具有别样的深意,"园林"在实体意义上提供妓女和绣娘的生存空间的同时,也负载了作者面向传统的叙事追求,呈现了现代化、商业化浪潮下文人性被挤压的现代性面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花列传》 《天香》 空间 两性 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上花列传》中的“苏白”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开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4-80,共7页
对于《海上花列传》的“苏白”写作,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批评意见。但从版本资料来看,为众人所普遍接受的《海上花列传》“不获风行于时”的看法是不合实际的。《海上花列传》成功的奥秘不在于它使用了“苏白”,而在于作者对“苏白”... 对于《海上花列传》的“苏白”写作,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批评意见。但从版本资料来看,为众人所普遍接受的《海上花列传》“不获风行于时”的看法是不合实际的。《海上花列传》成功的奥秘不在于它使用了“苏白”,而在于作者对“苏白”这种方言的创造性运用。正是由于这种创造性运用,“苏白”在表现“地域神味”的同时,还凸显了人物鲜活的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花列传》 “苏白” 人物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分离到融合到互生——张爱玲、孔慧怡《海上花列传》翻译策略谈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吉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4,共4页
2005年9月,由张爱玲翻译、孔慧怡修订的《海上花列传》英译本终于问世。海外学界盛赞此书为两位杰出的女翻译家合作的结果。本书的翻译策略最突出的表现有3点:作品可阐释空间中文学性与文化介入的分离;小说美学的现代性与读者期待视野... 2005年9月,由张爱玲翻译、孔慧怡修订的《海上花列传》英译本终于问世。海外学界盛赞此书为两位杰出的女翻译家合作的结果。本书的翻译策略最突出的表现有3点:作品可阐释空间中文学性与文化介入的分离;小说美学的现代性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两种语言比附过程中的形象互生。这些翻译策略的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汉籍作品外译也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花列传》 翻译策略 融合 分离 互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苏白的“地域神味”--论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的汉语诗学 被引量:1
6
作者 文贵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0-99,共10页
《海上花列传》中的人物语言显示,造成苏州土白“软性”的因素有:表达否定因素的“不”的声音被压缩,叠词灵活多样,声调多而且运用大量的语气词,日常生活表达的雅化等。这种苏州土白塑造了个性不同的人物形象。《海上花列传》的语言整... 《海上花列传》中的人物语言显示,造成苏州土白“软性”的因素有:表达否定因素的“不”的声音被压缩,叠词灵活多样,声调多而且运用大量的语气词,日常生活表达的雅化等。这种苏州土白塑造了个性不同的人物形象。《海上花列传》的语言整体而言有如下特征:叙事京语的冷静刚硬与人物苏白的柔和软绵相得益彰;吸收新的时间标记方式和器物新名词,显示了新的语言因素。如果从文学语言的转型角度看,《海上花列传》确实可以作为吴语文学的杰作,但不能以此断定它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标志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白 京语 《海上花列传》 汉语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海上花列传》看晚清时期上海女性首饰 被引量:1
7
作者 冒绮 《服装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452-455,共4页
梳理《海上花列传》中的女性首饰,提炼晚清(1840-1912年)上海女性首饰的9种款式,分析5类晚清上海首饰相关信息,以期归纳影响晚清上海女性首饰使用的因素。研究表明:影响晚清上海女性首饰使用的因素有服饰搭配、男性趋同、都市现代性等;... 梳理《海上花列传》中的女性首饰,提炼晚清(1840-1912年)上海女性首饰的9种款式,分析5类晚清上海首饰相关信息,以期归纳影响晚清上海女性首饰使用的因素。研究表明:影响晚清上海女性首饰使用的因素有服饰搭配、男性趋同、都市现代性等;晚清上海女性佩戴首饰款式分为本帮首饰和洋镶首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花列传》 晚清时期 上海 女性 首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上花列传》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白雪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92-193,共2页
《海上花列传》是清末狭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而且在整个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标志着现代通俗小说的开端,昭示着一种新的文学创作和传播模式。它不是作为一个创作者娱情遣兴的产物在文人与书斋之间流行,而是作为一个消费品,直接... 《海上花列传》是清末狭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而且在整个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标志着现代通俗小说的开端,昭示着一种新的文学创作和传播模式。它不是作为一个创作者娱情遣兴的产物在文人与书斋之间流行,而是作为一个消费品,直接面对市场和消费者,与以往的传统小说相比,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小说最初以期刊的形式连载,这就为小说的传播和流通提供了新的媒介和载体,在小说发展史上有革命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花列传》 思想内容 文学创作 传播模式 文学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花开:怀旧与革新——试论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的现代性特征
9
作者 陆杰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S1期245-247,共3页
《海上花列传》是清末“狭邪小说”代表作,作者韩邦庆以平淡自然的风格结束了《红楼梦》对狭邪小说的影响,首次采用报刊作为小说的传播方式,现代都市小说亦从此初具雏形。然而,《海上花列传》并未突破清末的“改良”思潮,表现出极具当... 《海上花列传》是清末“狭邪小说”代表作,作者韩邦庆以平淡自然的风格结束了《红楼梦》对狭邪小说的影响,首次采用报刊作为小说的传播方式,现代都市小说亦从此初具雏形。然而,《海上花列传》并未突破清末的“改良”思潮,表现出极具当时时代特色的瞻前顾后的现代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花列传》 狭邪小说 改良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扬州到上海:近代转型期的江南城市书写——以《风月梦》和《海上花列传》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景春雨 Rania Huntington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3-102,共10页
晚清小说《风月梦》和《海上花列传》分别以扬州和上海为叙事背景,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城市意象的展示,揭示了近代转型期江南城市的不同转变。前者对扬州城市意象的书写反映出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追怀,向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而后者对... 晚清小说《风月梦》和《海上花列传》分别以扬州和上海为叙事背景,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城市意象的展示,揭示了近代转型期江南城市的不同转变。前者对扬州城市意象的书写反映出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追怀,向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而后者对上海城市意象的书写中则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形态的认可,对现代都市价值观的认同。在这两种不同的城市书写中,一方面反映了近代转型期江南城市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也传达出作者对现代都市价值观念的某种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月梦》 《海上花列传》 江南 城市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花列传》的标点重版与新文学家对吴语文学的发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进才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24,共6页
五四文学革命落潮之后,伴随着整理国故的文化思潮,一批文化及文学典籍得以标点、整理与重新出版,汪原放标点的《海上花列传》1926年由亚东图书馆出版。鲁迅、胡适、刘半农、赵景深、阿英等对这部吴语小说赞赏有加,新文学阵营内部对这部... 五四文学革命落潮之后,伴随着整理国故的文化思潮,一批文化及文学典籍得以标点、整理与重新出版,汪原放标点的《海上花列传》1926年由亚东图书馆出版。鲁迅、胡适、刘半农、赵景深、阿英等对这部吴语小说赞赏有加,新文学阵营内部对这部文学经典的发掘,也让人们重新发现了吴语文学的独到魅力,意识到方言文学的合法性。1980年代初,张爱玲用国语注译《海上花列传》,又一次让这部淹没已久的经典作品焕发出它自身的神采。拉开长时段历史观照百年文学,方言文学的写作传统可谓绵延不绝,金宇澄的《繁花》分明延续了吴语写作的血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花列传》 吴语写作 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海上花列传》看“日常生活”的再发现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春田 《中文自学指导》 2003年第5期37-39,共3页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问世以后,经历颇为坎坷。最初连载于(《海上奇书》,1894年(光绪二十年)出单行本,其后无声无息,渐被遗忘。1926年亚东书局出版汪原放的标点本,附有名家胡适、刘半农的序言,可是这次仍只昙花一现,未能摆脱“行而不...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问世以后,经历颇为坎坷。最初连载于(《海上奇书》,1894年(光绪二十年)出单行本,其后无声无息,渐被遗忘。1926年亚东书局出版汪原放的标点本,附有名家胡适、刘半农的序言,可是这次仍只昙花一现,未能摆脱“行而不远”的命运。后来又有了张爱玲费时颇巨、用力甚勤的注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花列传》 韩邦庆 文学研究 古代小说 艺术风格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张爱玲对《海上花列传》的研究
13
作者 李野 《中文自学指导》 2003年第2期36-38,共3页
很难想象一百多年以前的读者在面对《海上花列传》时的阅读感受。现代的读者不仅有来自时间方面的隔膜,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断裂。张爱玲对于文化传统的自信,现代的读者是没有的。张说:“中国文化古老而且有连续性,没中断过,所以渗透得... 很难想象一百多年以前的读者在面对《海上花列传》时的阅读感受。现代的读者不仅有来自时间方面的隔膜,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断裂。张爱玲对于文化传统的自信,现代的读者是没有的。张说:“中国文化古老而且有连续性,没中断过,所以渗透得特别深远,连见闻最不广的中国人也都不太天真。独有小说的薪传中断过不止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海上花列传》 小说 文学研究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教士、上海文人与吴语写作的合流:《海上花列传》诞生之前的多元准备
14
作者 刘云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9,共12页
晚清吴语写作的繁盛,是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本文希望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晚清历史文献与海外圣经公会和传教差会的原始档案,梳理分析19世纪传教士吴语著译对处于同一历史时空中的沪上文人吴语文学创作产生影响的可能途径,进而... 晚清吴语写作的繁盛,是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本文希望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晚清历史文献与海外圣经公会和传教差会的原始档案,梳理分析19世纪传教士吴语著译对处于同一历史时空中的沪上文人吴语文学创作产生影响的可能途径,进而探索近代从《何典》开始、包括数量庞大的传教士方言著译实践、最终以《海上花》为高峰的吴语文学创作热潮,是通过何种历史文化网络被联系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的,以求对晚清方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清末民初文学语言变革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语写作 传教士 口岸文人 《申报》 韩邦庆 《海上花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记忆视角下《海上花列传》的上海叙事
15
作者 欧阳丽花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15-121,共7页
《海上花列传》作为海派文学文化记忆的出发地,以商业性上海叙事呈现上海记忆。在文化记忆视角下,这种呈现就是海派文学文化记忆的唤醒和追忆。海派文学通过"上海叙事"构建文化记忆,也促进了上海文化记忆传统的形成。《海上... 《海上花列传》作为海派文学文化记忆的出发地,以商业性上海叙事呈现上海记忆。在文化记忆视角下,这种呈现就是海派文学文化记忆的唤醒和追忆。海派文学通过"上海叙事"构建文化记忆,也促进了上海文化记忆传统的形成。《海上花列传》与海派文学建构上海记忆时,其相互成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使它们互文记忆的意义昭然若揭。这不仅为确认海派文学的"身世"及《海上花列传》对海派文学的奠基性作用提供了另一种探寻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为研究文学内部变化提供了一种记忆与文学模仿关系的分析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视角 《海上花列传》 上海叙事 海派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乌托邦:一个时代幻梦的终结——一笠园主旨新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仇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93-298,共6页
《海上花列传》中,一笠园叙事别具意旨:在创作主体情感呈示方面,它的出现是作者在红尘浊世中寻求心灵净土的形象隐喻,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现实的拒斥与逃离;在小说叙事方面,小说家在一笠园叙事中尝试着由男性来重新主导小说的叙事进程;而... 《海上花列传》中,一笠园叙事别具意旨:在创作主体情感呈示方面,它的出现是作者在红尘浊世中寻求心灵净土的形象隐喻,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现实的拒斥与逃离;在小说叙事方面,小说家在一笠园叙事中尝试着由男性来重新主导小说的叙事进程;而一笠园最终的崩塌是传统文明在现代物质文明与商业文化的夹击下日趋颓势的形象表征,寄寓了创作主体在历史文化转型期的深刻体悟与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花列传》 一笠园 乌托邦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繁花》在日本的翻译与接受——与日译者浦元里花的对谈 被引量:1
17
作者 卢冬丽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3,98,共7页
金宇澄的《繁花》作为“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在碎片化的描摹中展现了上海人的生活图景,经由小说、舞台剧、漫画、电视剧多模态传播的加持下,成为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的一道靓丽风景。2022年初,《繁花》日译本由早川书房出版,译者浦元里花... 金宇澄的《繁花》作为“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在碎片化的描摹中展现了上海人的生活图景,经由小说、舞台剧、漫画、电视剧多模态传播的加持下,成为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的一道靓丽风景。2022年初,《繁花》日译本由早川书房出版,译者浦元里花前后花费近十年时间,完成这一充满挑战而又幸福的翻译工作。浦元里花将金宇澄誉为“二十一世纪的丰子恺”,文艺评论家福嶋亮大认为《繁花》“正如《红楼梦》《海上花列传》一般,折射出中国文学的传统--即在‘支离破碎’的会话和故事的交叠中演绎出丰饶的情感。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触碰到中国小说的传统脉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花列传》 文艺评论家 金宇澄 《繁花》 翻译与接受 二十一世纪 舞台剧 多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姐”正名 被引量:9
18
作者 俞理明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7-38,9,共3页
“小姐”正名俞理明1988年《汉语大词典》第二卷问世,卷中“小姐”条下共列三个义项,其第一个义项为“宋时称乐户、妓女等”。其后,屡屡在报章杂志的文章中看到“小姐”初始义是乐户妓女的说法,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小姐”一词... “小姐”正名俞理明1988年《汉语大词典》第二卷问世,卷中“小姐”条下共列三个义项,其第一个义项为“宋时称乐户、妓女等”。其后,屡屡在报章杂志的文章中看到“小姐”初始义是乐户妓女的说法,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小姐”一词产生于宋代:(1)其第二子曰傅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姐 称谓词 《红楼梦》 《宦门子弟错立身》 冯梦龙 年青男子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规范意识 《海上花列传》 《汉语大词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何时?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修己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36,共4页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的“甲午论”,把现代文学的起点从“五四”向前推移了近30年。其立论的根据是1887年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定稿、1890年陈季同在法国发表法文中篇小说《黄衫客传奇》和1892年韩邦庆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的“甲午论”,把现代文学的起点从“五四”向前推移了近30年。其立论的根据是1887年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定稿、1890年陈季同在法国发表法文中篇小说《黄衫客传奇》和1892年韩邦庆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在《申报》附刊《海上奇书》连载。然而现代文学的诞生,从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实现,必然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思想特征的标志性事件或作品,能够代表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并随之出现新的文学局面,开辟出新的文学时期。“甲午论”提供的证据,只能说是一种量变的现象,是在旧文学体系中出现的个别新因素,显然尚未达到质变。“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科学”和“民主”,主张“人的文学”,实现了思想、文化从旧到新的质变,才是现代文学的起点,鲁迅的《狂人日记》才是现代文学开端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黄遵宪 陈季同 《海上花列传》 人的文学 《狂人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爱玲晚期风格(上)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建华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26,共9页
回到中文,回到自身,探寻文学与自我的终极意义,是张爱玲"晚期风格"的基本特征。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叙述盛九莉在没落贵族之家的感情成长史,以穿插藏闪、自由联想与蒙太奇手法编织她的记忆碎片。她对爱情、亲情及自我的深刻... 回到中文,回到自身,探寻文学与自我的终极意义,是张爱玲"晚期风格"的基本特征。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叙述盛九莉在没落贵族之家的感情成长史,以穿插藏闪、自由联想与蒙太奇手法编织她的记忆碎片。她对爱情、亲情及自我的深刻剖露令人震惊,在对复杂人性与自我创伤的审视中显示现代女性走向独立之途的意义。相对于张爱玲早期的闺阁文体这一现代主义记忆书写体现了开阔而深邃、清彻而硬朗的晚期风格。另外须结合《红楼梦魇》《注译〈海上花〉》与《对照记》等作品作综合探讨,在文学、思想、学术与图像的脉络中阐述张爱玲的"有情"的文学观念与历史意识,她以"认识自己"的文学实践出色演绎了中国现代性,也是"最后的贵族"对文学与历史的自我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晚期风格 《小团圆》 《红楼梦》 《海上花》 《对照记》 文学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