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楼梦》与《浮士德》灵肉母题的文本对话 被引量:2
1
作者 杜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7-131,共5页
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是"间性"关系的诉求之一,文学的意义可以在文本之间的交往对话中予以呈现,不同文 本之间可以互为他者,于一个共生的平台凸显各自的文本意义。就美学意义而言,《红楼梦》与《浮士德》都是包孕着形而 上终... 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是"间性"关系的诉求之一,文学的意义可以在文本之间的交往对话中予以呈现,不同文 本之间可以互为他者,于一个共生的平台凸显各自的文本意义。就美学意义而言,《红楼梦》与《浮士德》都是包孕着形而 上终极意义的人生悲剧,浮士德与贾宝玉都以肉的解体实现了生活的最高意义,证实了现实人生中对情感世界或理性精 神的永恒追求,体现了灵对肉的超越本质。当处于灵肉相搏的困境时,二者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话语形式,这个困境对宝 玉来说是奇与正的二元悖反,对于浮士德来说则是自由灵魂和自然欲求之间的两难选择。就文本的现象层面而言,前者 体现了清纯柔弱的"女儿情结",后者彰显的是成熟有力的男子汉精神。前者留恋于静止的空间,敌视时间的变化:后者 追索于时间的隧道,拒绝空间的驻留。二者都以各自的精神理念,于灵与肉之间互斥而又互补的巨大张力中证实人类对 情感世界或理性精神的永恒追求,显示人类文化的共通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红楼梦》 情感世界 文本对话 灵与肉 母题 贾宝玉 意义 理性精神 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德与神圣罗马帝国——《浮士德》第四幕第三场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谷裕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1,共11页
歌德《浮士德》第四幕第三场依据1356年颁布的神圣罗马帝国基本法——《黄金诏书》,上演了暴乱、平叛以及之后帝国的分封,借此演绎了帝国特殊的建制和政治格局,以及世俗统治与教会神职间复杂的俗圣关系。该场作于1831年,在整部《浮士德... 歌德《浮士德》第四幕第三场依据1356年颁布的神圣罗马帝国基本法——《黄金诏书》,上演了暴乱、平叛以及之后帝国的分封,借此演绎了帝国特殊的建制和政治格局,以及世俗统治与教会神职间复杂的俗圣关系。该场作于1831年,在整部《浮士德》中最后写成,是歌德继自传《诗与真》后,也是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神圣罗马帝国解体、维也纳会议及欧洲复辟、七月革命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后,再次把神圣罗马帝国系统地搬上舞台,并借助戏剧场景安排、诗歌体式等文学形式,充分展示了一个维系千年的政治现实、政体形式对于——至少在形式上——维系帝国内部和平、保证各地区多元发展的合理性以及帝国建制中利弊交织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浮士德》 神圣罗马帝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浮士德》看斯云梅耶的超现实主义特色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皓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71,共2页
捷克动画电影大师杨·斯云梅耶是重要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家,把超现实主义融入动画电影的创作中。他的代表作《浮士德》用动画原本的更为自由无拘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停格动画、木偶、戏剧等元素,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艺术表现手... 捷克动画电影大师杨·斯云梅耶是重要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家,把超现实主义融入动画电影的创作中。他的代表作《浮士德》用动画原本的更为自由无拘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停格动画、木偶、戏剧等元素,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对超现实主义电影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开拓,有着高超的艺术成就,也使人深深感受到超现实主义强大的美学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超现实主义 斯云梅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士德》格雷琴剧的修辞与程式——兼论剧中的寓意与救赎
4
作者 谷裕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共13页
考察戏剧的修辞与程式,是理解歌德时代戏剧语言的前提。《浮士德》第一部的格雷琴剧中,男女主人公分别被赋予贵族风雅风格和市民善感风格,前者使用普泛的社交辞令,后者涉及私人事务和情感。浮士德有意识针对格雷琴教育修养的缺失启动修... 考察戏剧的修辞与程式,是理解歌德时代戏剧语言的前提。《浮士德》第一部的格雷琴剧中,男女主人公分别被赋予贵族风雅风格和市民善感风格,前者使用普泛的社交辞令,后者涉及私人事务和情感。浮士德有意识针对格雷琴教育修养的缺失启动修辞和诡辩策略,故意造成意向模糊或引发误解,以达到诱惑和规避责任的目的。修辞差异从戏剧开场便预示了悲剧结局。格雷琴剧中运用的修辞和书写程式表明,该剧并非建立在个体心理真实上的爱情悲剧。它同时超越了以捍卫市民道德为宗旨的市民悲剧,在寓意层面上展演了属于魔鬼界域的人的原罪和欲望,人无法启动自由意志对之进行克服,故而《浮士德》两部结尾均以人的救赎作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浮士德》 格雷琴剧 修辞 寓意 人的救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世界的漫游与透射——论无名氏对《浮士德》象征艺术的接受
5
作者 赵智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1-105,共5页
象征是无名氏进行创作的主要艺术手法 ,他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达到对其精神世界的漫游和透射 ;这一点 ,与《浮士德》非常相似。本文从小说人物、故事结构和意象的摄取三个方面论述无名氏对《浮士德》象征艺术的接受。
关键词 《浮士德》 象征艺术 故事结构 人物形象 无名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前进”——《浮士德》之“甘泪卿悲剧”的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傅泽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1年第3期51-54,共4页
关键词 德国 《浮士德》 歌德 戏剧 女性形象 社会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士德》潜藏的原型象征体系 被引量:3
7
作者 蒋世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7-94,共8页
《浮士德》潜藏的原型象征体系蒋世杰歌德的伟大悲剧《浮士德》是近代欧洲时代精神发展史的缩影,是欧洲历史变迁的一面三棱镜。歌德在直接描写浮士德一生的发展过程的同时,还凭借一个潜藏的原型象征体系来反映现实。这个原型象征体系... 《浮士德》潜藏的原型象征体系蒋世杰歌德的伟大悲剧《浮士德》是近代欧洲时代精神发展史的缩影,是欧洲历史变迁的一面三棱镜。歌德在直接描写浮士德一生的发展过程的同时,还凭借一个潜藏的原型象征体系来反映现实。这个原型象征体系就是以中古浮士德传说为中心凝聚希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圣经》 原型性 生命树 时代精神 资产阶级 自然生命 神话原型 “圆圈” 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士德》主题新解 被引量:3
8
作者 易晓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20-24,共5页
本文指出:关于《浮士德》这部极具歧义性的作品的研究,学界迄今仍显单一。浮士德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人物这一公认的观点,虽是由作品现实内容与时代精神自然概括出来的,但具有抽象化与单一化的严重缺陷。浮士德形象的一个更重... 本文指出:关于《浮士德》这部极具歧义性的作品的研究,学界迄今仍显单一。浮士德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人物这一公认的观点,虽是由作品现实内容与时代精神自然概括出来的,但具有抽象化与单一化的严重缺陷。浮士德形象的一个更重要的方面还在于反映了人类的普通精神。《浮士德》中具有一个“人性”的主题,它是作品的内在结构,将看似无序的材料贯穿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隐在的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书斋生活 德国古典美学 资产阶级 靡非斯特 世俗生活 人性分裂 精神追求 知识分子 瓦格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弦的共鸣———试比较《凤凰涅般木》与《浮士德》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廷美 《外国语文》 1997年第2期15-20,共6页
郭沫若和歌德,是中德文坛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巨人。本文通过他们的代表作《凤凰涅般木》与《浮士德》的比较。
关键词 郭沫若 歌德 《凤凰涅般木》 《浮士德》 共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魔与否定——兼谈《浮士德》中靡非斯特的形象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修和 《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S1期43-48,共6页
有一种观点认为,歌德《浮士德》中的恶魔靡非斯特,是一个否定人生、蔑视理性、仇恨人类精神的反面形象(参阅朱维之,赵澧主编《外国文学简编》第17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这是一种值得商榷的观点。
关键词 《浮士德》 靡非斯特 反面形象 外国文学 人类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 理性 出版社 黑格尔 郭沫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式”精神
11
作者 刘海杰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X期59-60,共2页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一个传奇的不朽人物,浮士德的精神数百年来一直被许多人解读和追捧,一般公认的"浮士德"式精神是不满现状,勇于追求。浮士德有一颗永远躁动不安的心,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所以浮士德被赋予了普遍的人类意义:勇...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一个传奇的不朽人物,浮士德的精神数百年来一直被许多人解读和追捧,一般公认的"浮士德"式精神是不满现状,勇于追求。浮士德有一颗永远躁动不安的心,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所以浮士德被赋予了普遍的人类意义:勇于追求。浮士德在对知识进行追求的时候感到知识是于事无补的,并不是浮士德对知识本身和真理的厌弃,而是厌倦了中世纪的、陈腐的经院哲学和虚无的神学,他的一生从没有停下追求真理的脚步。浮士德也不是仅仅只会纸上谈兵,他多次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而且浮士德很注重对个体生命快乐和享受的追求,这种追求常常被称作"小我"或者是说"个人和个体追求"。虽然这种精神的解读常常被忽略,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浮士德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话地图”:当经典《浮士德》与中国网络文学共谋“穿越”
12
作者 张春梅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2-211,共10页
作为中国网络文学最为普遍的叙事策略,“穿越”不仅在类型和想象层面与当代文学的文本特征相联系,也反映出文本主体、书写者、读者、文体的文化变迁。经典《浮士德》同样采取“穿越”的方式重建时空并实现人生价值。歌德时代穿越文与当... 作为中国网络文学最为普遍的叙事策略,“穿越”不仅在类型和想象层面与当代文学的文本特征相联系,也反映出文本主体、书写者、读者、文体的文化变迁。经典《浮士德》同样采取“穿越”的方式重建时空并实现人生价值。歌德时代穿越文与当下网络文学书写在主体“穿越者”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多元化的现实情境以及文体之间的通约等方面提供了将二者平行比较的可能。以“穿越”为抓手,讨论《浮士德》与中国网络文学跨时空书写所呈现的文本周边问题、网络文学的诸种特征、写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位移及其主体精神困境,能够为认知世界、书写主体和文学场域提供有力借鉴,“对话地图”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得以建立。这提供了从一种现实位置看经典的新视角和认识网络文学的新视点,将会给关涉不同时期的文学和书写提供别样的理解和参考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浮士德》 网络文学 对话地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士德》的裂痕与近代西方的精神危机
13
作者 李怡 莲萍 《外国语文》 1993年第2期23-28,共6页
《浮士德》在思想与艺术上都存在着一系列的自我矛盾之处。这首先是由作品创作过程的漫长性所致,它表现了歌德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的人生观;同时又反映了整个西方近代文化的内在矛盾与危机。
关键词 《浮士德》 精神危机 近代西方 西方近代文化 思想与艺术 内在矛盾 作品创作 漫长性 自我矛盾 年龄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士德》与《蛇神》结构艺术比较
14
作者 张淑萍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7-92,共6页
本文对歌德《浮士德》与蒋子龙《蛇神》
关键词 《浮士德》 《蛇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士德》人物谈——纪念歌德诞生230周年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让庭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3期12-22,共11页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名篇之一。诗剧具有广博、深厚的思想内容,成功地塑造了一些典型形象,这是一百多年来人们所一致肯定的,但对其中一些人物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我则觉得仍然是可以商榷...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名篇之一。诗剧具有广博、深厚的思想内容,成功地塑造了一些典型形象,这是一百多年来人们所一致肯定的,但对其中一些人物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我则觉得仍然是可以商榷的。今年八月二十六日是歌德诞生二百三十周年纪念日。本文想就浮士德、靡非斯特、瓦格纳、学士等形象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借以作为对诗人生辰的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靡非斯特 瓦格纳 资产阶级 理想社会 学士 理想人生 魔鬼 形象发展 填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菲诗歌《浮士德太太》中浮士德故事的戏仿
16
作者 丁礼明 王洁舲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2,共10页
戏仿作为后现代文学中常见且富有价值重构意味的手法,在英国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的诗歌《浮士德太太》中得到了成功运用。达菲巧妙地把浮士德出卖灵魂换取魔鬼服务的故事背景迁移到物化的现代社会,对人物形象进行重塑,把... 戏仿作为后现代文学中常见且富有价值重构意味的手法,在英国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的诗歌《浮士德太太》中得到了成功运用。达菲巧妙地把浮士德出卖灵魂换取魔鬼服务的故事背景迁移到物化的现代社会,对人物形象进行重塑,把具有求知和进取精神的古代浮士德降格为丧失灵魂的现代浮士德,将复杂多面的梅菲斯特矮化为冷酷无情的单面形象,并增加了浮士德夫妇奢华的生活经历、浮士德太太的女性体验等世俗化情节。由此,达菲将源文本的“自由”主题戏仿为“奴役”主题,对浮士德故事的核心内涵进行了彻底的改写。这种戏仿不仅颠覆了源文本中“实现人类解放”和“追求人本主义自由”的启蒙主题,而且进一步质疑了启蒙自由精神在现代物化社会中的适用性,也对发达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性异化现象提出了尖锐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罗尔·安·达菲 《浮士德太太》 戏仿 浮士德 反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主义的“人学”──弥尔顿的亚当、神子与歌德的浮士德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莉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9-114,共6页
启蒙主义的“人学”──弥尔顿的亚当、神子与歌德的浮士德徐莉华文学是“人学”。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以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为开场白,奏起了“人曲”。但文艺复兴作家笔下的人物具有更多的感觉具体性,还没有上升到“人学”的... 启蒙主义的“人学”──弥尔顿的亚当、神子与歌德的浮士德徐莉华文学是“人学”。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以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为开场白,奏起了“人曲”。但文艺复兴作家笔下的人物具有更多的感觉具体性,还没有上升到“人学”的高度.使文学成为自觉的“人学”的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启蒙主义 《浮士德》 “人学” 理性 《失乐园》 复乐园 自然欲求 人的本质 大写的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浮士德到西绪福斯
18
作者 蔡申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85-89,共5页
从浮士德到西绪福斯蔡申浮士德和西绪福斯,一个是启蒙主义先驱歌德用毕生心血浇铸而成的理性巨人,一个是存在主义代表卡缨热情讴歌的浪漫英雄。从表面上看,这是两个互不相关的艺术典型。然而,透过表面上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两者许... 从浮士德到西绪福斯蔡申浮士德和西绪福斯,一个是启蒙主义先驱歌德用毕生心血浇铸而成的理性巨人,一个是存在主义代表卡缨热情讴歌的浪漫英雄。从表面上看,这是两个互不相关的艺术典型。然而,透过表面上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两者许多内在的一致。歌德晚年说过:“我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绪福斯神话 《浮士德》 文艺复兴 浮士德精神 希腊神话 脚步沉重 人的价值 罗曼·罗兰 海明威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柏辽兹的歌剧:当代视野中的价值重估
19
作者 杨燕迪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I0004,共9页
文章从柏辽兹歌剧的接受史和当前评价入手,论及柏辽兹歌剧的总体特征,对他的歌剧作品《本韦努托·切利尼》《特洛伊人》《比特阿丽斯与本尼迪克特》《浮士德的惩罚》的创作用意和艺术特色进行批评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柏辽兹歌剧对... 文章从柏辽兹歌剧的接受史和当前评价入手,论及柏辽兹歌剧的总体特征,对他的歌剧作品《本韦努托·切利尼》《特洛伊人》《比特阿丽斯与本尼迪克特》《浮士德的惩罚》的创作用意和艺术特色进行批评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柏辽兹歌剧对于理解这位作曲家的重要意义,艺术作品的价值确立机制,接受史之于艺术理解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辽兹 歌剧 《本韦努托·切利尼》 《特洛伊人》 《比特阿丽斯与本尼迪克特》 《浮士德的惩罚》 接受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士德、现代性及其道德困境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明强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3-180,共8页
歌德的《浮士德》是现代早期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经典著作。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个典型的现代人,浮士德的行为既展现了现代人人性实现的深度和广度,也揭示了这种人性实现所带来的后果。浮士德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雄心、失败、带来的后... 歌德的《浮士德》是现代早期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经典著作。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个典型的现代人,浮士德的行为既展现了现代人人性实现的深度和广度,也揭示了这种人性实现所带来的后果。浮士德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的雄心、失败、带来的后果以及最终的被拯救,不仅涉及对浮士德的行为的道德评价,而且涉及对现代性诸多层面的价值评价。对这一多层次的现代性问题,歌德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持一种复杂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现代性 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 道德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