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张爱玲中国意识的生成与转变——以《流言》《异乡记》为考察中心
1
作者
蒋惠琼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57,共7页
张爱玲在她1940年代的散文创作中流露出鲜明的中国意识。但与同时代作家不同,张爱玲的中国意识并非产生于日本入侵所激发的民族情感。她的中国意识是在与欧美文化的对照中产生的一种想象的古中国和上海的市井中国的混合物,而这个中国与...
张爱玲在她1940年代的散文创作中流露出鲜明的中国意识。但与同时代作家不同,张爱玲的中国意识并非产生于日本入侵所激发的民族情感。她的中国意识是在与欧美文化的对照中产生的一种想象的古中国和上海的市井中国的混合物,而这个中国与个人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均衡。《异乡记》中所记录的从都市走向乡村,从沿海深入内地的旅程则让张爱玲目睹了一个现实的乡土中国,并由此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形成了对国民性的批判。《异乡记》提示着张爱玲新的中国意识的生成,但只是生成而远未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中国意识
《流言》
《异乡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流言
2
作者
杨艾艳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61,共1页
说到流言,诸如小道消息、家长里短、道听途说之类,好像只和市井之徒、乡野村夫有关,其实不然。孰不知人皆有口,有口则言。即使是哑巴,也会忍不住“嗷嗷”两声,以示其存在。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有流言。
关键词
《流言》
学校
美德
恋爱
作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45-1949年间的张爱玲
被引量:
5
3
作者
陈子善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51-55,共5页
作家的生命虽然短暂,却会因为作品而得到永存。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文坛走红的女作家张爱玲,在沉寂了几十年后,由于旅美作家夏志清《现代中国小说史》的推崇,重又被广大读者所关注,而对她的研究也愈来愈成为海内外学界的一个热点。前不久...
作家的生命虽然短暂,却会因为作品而得到永存。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文坛走红的女作家张爱玲,在沉寂了几十年后,由于旅美作家夏志清《现代中国小说史》的推崇,重又被广大读者所关注,而对她的研究也愈来愈成为海内外学界的一个热点。前不久,香港浸会大学举办了“张爱玲逝世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先后由哈佛大学东亚語文系教授李欧梵、中国作协副主席王安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台湾作家苏伟贞作了重点发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张爱玲其人其作作了深入的阐述,多有可取之处。本刊特予独家刊登,以期能对张爱玲研究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流言》
《传奇》
文学生涯
文化报道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在小说林里东张西望(一)
4
作者
汪地山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3,共2页
“流言”取意自张爱玲的小说《流言》。寓徜徉于小说林中的只字片言也能享有流传得快,也消失得快的待遇之意是也。
关键词
小说
《流言》
“
流言
”
张爱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张爱玲中国意识的生成与转变——以《流言》《异乡记》为考察中心
1
作者
蒋惠琼
机构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57,共7页
文摘
张爱玲在她1940年代的散文创作中流露出鲜明的中国意识。但与同时代作家不同,张爱玲的中国意识并非产生于日本入侵所激发的民族情感。她的中国意识是在与欧美文化的对照中产生的一种想象的古中国和上海的市井中国的混合物,而这个中国与个人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均衡。《异乡记》中所记录的从都市走向乡村,从沿海深入内地的旅程则让张爱玲目睹了一个现实的乡土中国,并由此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形成了对国民性的批判。《异乡记》提示着张爱玲新的中国意识的生成,但只是生成而远未完成。
关键词
张爱玲
中国意识
《流言》
《异乡记》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流言
2
作者
杨艾艳
机构
北京东方大学
出处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61,共1页
文摘
说到流言,诸如小道消息、家长里短、道听途说之类,好像只和市井之徒、乡野村夫有关,其实不然。孰不知人皆有口,有口则言。即使是哑巴,也会忍不住“嗷嗷”两声,以示其存在。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有流言。
关键词
《流言》
学校
美德
恋爱
作文
分类号
H193.6 [语言文字—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45-1949年间的张爱玲
被引量:
5
3
作者
陈子善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51-55,共5页
文摘
作家的生命虽然短暂,却会因为作品而得到永存。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文坛走红的女作家张爱玲,在沉寂了几十年后,由于旅美作家夏志清《现代中国小说史》的推崇,重又被广大读者所关注,而对她的研究也愈来愈成为海内外学界的一个热点。前不久,香港浸会大学举办了“张爱玲逝世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先后由哈佛大学东亚語文系教授李欧梵、中国作协副主席王安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台湾作家苏伟贞作了重点发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张爱玲其人其作作了深入的阐述,多有可取之处。本刊特予独家刊登,以期能对张爱玲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
张爱玲
《流言》
《传奇》
文学生涯
文化报道
出版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在小说林里东张西望(一)
4
作者
汪地山
出处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33,共2页
文摘
“流言”取意自张爱玲的小说《流言》。寓徜徉于小说林中的只字片言也能享有流传得快,也消失得快的待遇之意是也。
关键词
小说
《流言》
“
流言
”
张爱玲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张爱玲中国意识的生成与转变——以《流言》《异乡记》为考察中心
蒋惠琼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流言
杨艾艳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1945-1949年间的张爱玲
陈子善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在小说林里东张西望(一)
汪地山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0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