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法华经》佛性观的形象诠释——莫高窟第285窟南壁故事画的思想意涵 |
张元林
|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5
|
|
2
|
从《法华经》的角度解读莫高窟第285窟 |
张元林
|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8
|
|
3
|
《法华经》一乘妙法的譬喻构成及其审美特征 |
王丽洁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4
|
唐宋文人对《法华经》的接受与运用 |
张海沙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5
|
“会三归一”与“开权显实”——《法华经》中的“宗教对话”思想及其在天台宗中的运用 |
陈坚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6
|
“敦煌与《法华经》学术研讨会”简介 |
孔令梅
|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7
|
敦煌P.2133v《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之内容与思想 |
释大参
|
《敦煌学辑刊》
CSSCI
|
2007 |
2
|
|
8
|
羽153V《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中九色鹿王本生故事源流考 |
计晓云
|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9
|
在敦煌居留的于阗人的法华信仰 |
张小刚
|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0
|
敦煌写本《法花行仪》与唐代法华思想 |
松森秀幸
|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11
|
大同云冈第5、6窟图像构成分析 |
王友奎
|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7
|
|
12
|
汉译佛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李小荣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13
|
莫高窟第280窟菩萨乘象图和比丘诵经图的再解读 |
王惠民
|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4
|
观世音信仰与唐代文学创作 |
夏广兴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15
|
中国文化存续的二元结构 |
李虎群
|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6
|
作为符号的塔及其意义初探 |
梁晓鹏
|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7
|
“舌如红莲不坏烂”源流考 |
黄建宁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18
|
六祖慧能学经述略 |
林有能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9
|
“十八变”说源 |
林国良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