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华经》佛性观的形象诠释——莫高窟第285窟南壁故事画的思想意涵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元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13,共7页
本文认为 ,莫高窟第 2 85窟南壁出自不同佛经的故事画被选绘于同一个壁面 ,并非随意之举 ,而是相互关联 ,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的 ,这一思想基础就是《法华经》所倡导的“众生皆有佛性”思想 ,它们出现在 2 85窟 ,与其作为禅窟的功能密切... 本文认为 ,莫高窟第 2 85窟南壁出自不同佛经的故事画被选绘于同一个壁面 ,并非随意之举 ,而是相互关联 ,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的 ,这一思想基础就是《法华经》所倡导的“众生皆有佛性”思想 ,它们出现在 2 85窟 ,与其作为禅窟的功能密切相关 ,是“法华三昧”禅法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85窟南壁 故事画 《法华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法华经》的角度解读莫高窟第285窟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元林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15,共7页
在前期系列研究的基础上,从《法华经》的角度出发,对莫高窟第285窟壁画内容做了系统的解读,认为它们的思想基础就是《法华经》的"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观和"佛寿久远""佛身久远"的佛身观,而它们的功能就... 在前期系列研究的基础上,从《法华经》的角度出发,对莫高窟第285窟壁画内容做了系统的解读,认为它们的思想基础就是《法华经》的"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观和"佛寿久远""佛身久远"的佛身观,而它们的功能就是为了营造"法华三昧禅"的禅修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经》 解读 莫高窟第285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华经》一乘妙法的譬喻构成及其审美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丽洁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7-132,共6页
佛教,主要是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因此,近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2006年11月25日-27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共同举办了一... 佛教,主要是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因此,近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2006年11月25日-27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共同举办了一次"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讨会,近40名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的角度,就"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展开了多方面的深入讨论。我们这里编辑了一组相关的论文,希望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更广泛的关注,进一步推动"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经》 审美特征 譬喻 大乘佛教 佛教经典 公元前 佛典 菩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文人对《法华经》的接受与运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海沙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1-99,共9页
《法华经》是一部在唐宋时期的文人中流传极广且文学意味极浓的佛教经典。唐宋文人对于《法华经》的接受表现出文人的特有方式,并且,文人接受《法华经》之后,会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来,因而使得《法华经》在文学中获得一种新的阐释与新... 《法华经》是一部在唐宋时期的文人中流传极广且文学意味极浓的佛教经典。唐宋文人对于《法华经》的接受表现出文人的特有方式,并且,文人接受《法华经》之后,会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来,因而使得《法华经》在文学中获得一种新的阐释与新的意蕴,也给文学带来新的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经》 文人 接受 譬喻 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三归一”与“开权显实”——《法华经》中的“宗教对话”思想及其在天台宗中的运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25,共8页
"宗教对话"是当代宗教界和宗教学界的时髦话题,这个话题原本是在基督宗教的主导下提出来的,但后来也得到了其他宗教的响应。不过,"宗教对话"本身并非是什么新事物,印度佛教在公元一世纪发展到大乘佛教时便主张"... "宗教对话"是当代宗教界和宗教学界的时髦话题,这个话题原本是在基督宗教的主导下提出来的,但后来也得到了其他宗教的响应。不过,"宗教对话"本身并非是什么新事物,印度佛教在公元一世纪发展到大乘佛教时便主张"宗教对话",而以大乘佛教为基础的中国佛教在"宗教对话"的思想和实践上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本文分析了大乘佛教经典《法华经》中的"会三归一"、"开权显实"的"宗教对话"思想以及依据《法华经》而成立的天台宗调和大小乘以及会通儒佛的"宗教对话"理论和实践。基督宗教的"宗教对话"思想是应景的、外置的,因为《圣经》中并没有什么"宗教对话"思想,而大乘佛教的"宗教对话"思想则是内在于佛经因而就是佛教教义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经》 宗教对话 天台宗 会三归一 开权显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与《法华经》学术研讨会”简介
6
作者 孔令梅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共1页
2018年9月5日,由敦煌研究院与日本东洋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敦煌与《法华经》学术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来自东洋哲学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的专家提交论文参会。这是敦煌研究院院与日本东洋哲学研究所首次合作举办的一次小... 2018年9月5日,由敦煌研究院与日本东洋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敦煌与《法华经》学术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来自东洋哲学研究所和敦煌研究院的专家提交论文参会。这是敦煌研究院院与日本东洋哲学研究所首次合作举办的一次小型专题学术讨论会。首先,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与东洋哲学研究所顾问川田洋一先生分别作会议致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所 敦煌研究院 华思想 学术研讨会 日本东洋 《法华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P.2133v《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之内容与思想 被引量:2
7
作者 释大参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7年第4期77-96,共20页
关键词 讲经文 观世音菩萨 《法华经》 观音信仰 敦煌 单行本 南北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153V《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中九色鹿王本生故事源流考 被引量:2
8
作者 计晓云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5-108,共14页
杏雨书屋藏羽153V《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中九色鹿王舍身救怀孕母鹿故事所述的释迦鹿苑度五比丘说法一事,当是参考竺佛念所译《出曜经》。鹿王舍身救怀孕母鹿的本生故事,借鉴了窥基的《妙法莲华经玄赞》,窥基的注文采自玄奘《大唐西域记》... 杏雨书屋藏羽153V《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中九色鹿王舍身救怀孕母鹿故事所述的释迦鹿苑度五比丘说法一事,当是参考竺佛念所译《出曜经》。鹿王舍身救怀孕母鹿的本生故事,借鉴了窥基的《妙法莲华经玄赞》,窥基的注文采自玄奘《大唐西域记》,并有补充润色。玄奘所述并非凭空杜撰,而是在鸠摩罗什所译《杂譬喻经》《大智度论》及《大庄严论经》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写卷中"九色鹿王"之名,借用了九色鹿救度溺水人故事中主角的名称,与佛典中"菩萨鹿王"的记载相结合,传达了因果报应和舍身布施的宗教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153V《法华经讲经文》 九色鹿王本生故事 《法华玄赞》 《大唐西域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敦煌居留的于阗人的法华信仰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小刚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31,共5页
中国中古时期于阗与敦煌两地都十分流行法华信仰。五代宋初时有不少于阗人在敦煌居留,在当地留下了关于法华信仰的一些遗存。
关键词 敦煌壁画 莫高窟 于阗 归义军 《法华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写本《法花行仪》与唐代法华思想 被引量:2
10
作者 松森秀幸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39,共8页
《法花行仪》是唐代《法华经》研究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著作。《法花行仪》讨论了"成为恶人的行为"与"成为善人的行为",尤其重视让人未来成为善人的"现在因"。可以说,它是以修行为核心理念的《法华经》解... 《法花行仪》是唐代《法华经》研究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著作。《法花行仪》讨论了"成为恶人的行为"与"成为善人的行为",尤其重视让人未来成为善人的"现在因"。可以说,它是以修行为核心理念的《法华经》解说书。慧沼在《法华玄赞义决》中将其视为重要著作。除了《法华玄赞义决》以外,看不到言及《法花行仪》的其他文献。这似乎说明《法华行仪》的流行是短暂的,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花行仪》 《法华经》 唐代 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同云冈第5、6窟图像构成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友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31,共15页
云冈石窟第5窟造像大体存在统一规划。主体三世佛造像外,侧壁佛龛多为释迦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等尊像的排列组合,这一组合源于第7、8窟主室北壁,在第二期洞窟中成为填充壁面空间的流行元素。第6窟中两种思想主题并存,其北壁下层龛... 云冈石窟第5窟造像大体存在统一规划。主体三世佛造像外,侧壁佛龛多为释迦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等尊像的排列组合,这一组合源于第7、8窟主室北壁,在第二期洞窟中成为填充壁面空间的流行元素。第6窟中两种思想主题并存,其北壁下层龛内三佛像表述三世佛思想,而中心柱下层四面佛龛则以大乘成佛思想统摄周壁图像。与此相适应,上层15尊立佛像可能表述供养、值遇诸佛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第5、6窟 造像思想 大乘成佛 《法华经》 弥勒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译佛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小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9,共3页
百年中国宗教文学研究大致涵盖了宗教文学、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三大领域。其中,备受学者关注的是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而宗教文学尤其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学界对中国宗教文... 百年中国宗教文学研究大致涵盖了宗教文学、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三大领域。其中,备受学者关注的是受宗教影响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宗教,而宗教文学尤其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学界对中国宗教文学的体认。有鉴于此,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在北方文艺出版社的支持下邀请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撰写12卷24册本《中国宗教文学史》。这部《中国宗教文学史》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清理包括道教徒、佛教徒、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在内的宗教徒的文学创作通史,也是国内第一部兼含汉语、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西南少数民族语种在内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经过5年的酝酿,在清理文献的基础上,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理念、主要内容、写作体例等展开了认真思考,现发表一组笔谈,恳请各位学界前辈、同道多提宝贵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典 文学研究 展望 《维摩诘经》 印度佛教 《法华经》 《华严经》 南传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高窟第280窟菩萨乘象图和比丘诵经图的再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惠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4,共6页
隋代第280窟建于隋代晚期,本文对该窟比丘诵经图、菩萨乘象图、涅槃图进行了考察,提出比丘诵经图可能表示《法华经》中的妙光法师说法,菩萨乘象图则表示普贤菩萨守护《法华经》信仰者,而涅槃图则表示《法华经》为佛临涅槃时所说。这些... 隋代第280窟建于隋代晚期,本文对该窟比丘诵经图、菩萨乘象图、涅槃图进行了考察,提出比丘诵经图可能表示《法华经》中的妙光法师说法,菩萨乘象图则表示普贤菩萨守护《法华经》信仰者,而涅槃图则表示《法华经》为佛临涅槃时所说。这些壁画题材是研究法华信仰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贤菩萨 《法华经》 莫高窟第280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世音信仰与唐代文学创作 被引量:1
14
作者 夏广兴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00-106,共7页
观世音信仰在中土形成始于东晋,在特殊社会条件下迅速传播,并渐次成为民众信仰的主流。进入唐代,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观世音信仰的内涵亦发生变化。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影响文学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动因之... 观世音信仰在中土形成始于东晋,在特殊社会条件下迅速传播,并渐次成为民众信仰的主流。进入唐代,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观世音信仰的内涵亦发生变化。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影响文学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动因之一。本文以唐代小说、诗文等为对象,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观世音信仰内涵的变化、在社会上的表现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世音信仰 唐代 文学创作 佛教 《法华经》 《观音经》 净土信仰 观音菩萨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存续的二元结构
15
作者 李虎群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27-127,共1页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经多重图腾的激荡、诸子百家的融合、两汉佛教及近代西学的东传,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体、佛道为两翼、西学为足喙的格局;又以圣贤或作或述的历史实践与《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坛经》...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经多重图腾的激荡、诸子百家的融合、两汉佛教及近代西学的东传,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体、佛道为两翼、西学为足喙的格局;又以圣贤或作或述的历史实践与《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坛经》《法华经》等核心经典的理论诠释为内核,辐射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使得中国文化的存在和传续呈现出精英人士与大众百姓、经典与民俗、显与隐、道与器、文教与民心、种子与果实的二元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结构 中国文化 存续 中国传统文化 近代西学 《法华经》 诸子百家 理论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符号的塔及其意义初探
16
作者 梁晓鹏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7-82,共6页
本文从词源角度对"塔"的译名及其含义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它的符合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它在敦煌石窟《法华经变》中所扮演的功能。
关键词 符号 《法华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如红莲不坏烂”源流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建宁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85-87,共3页
本文认为勤诵《法华》,死后舌不坏或舌如红莲不坏烂的说法是中土佛教徒误合了《大智度论》中的两个故事。后来,这一说法被诵《阿弥陀经》者借去,甚而更泛化为高僧大德的灭后神奇。
关键词 《法华经》 佛教 《大智度论》 《阿弥陀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祖慧能学经述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有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97,共7页
《坛经》吸收、援引了许多佛教经典,说明六祖慧能学习过这些经典。根据各版《坛经》及相关禅宗文献,梳理并归纳慧能学习《金刚经》《涅槃经》《投陀经》《法华经》等佛经的履历,具有学术思想史价值。
关键词 慧能 《坛经》 《金刚经》 《涅槃经》 《投陀经》 《法华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八变”说源
19
作者 林国良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易经》 起源 《法华经》 "十八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