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武故事》作者与成书时代辨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守亮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6-139,共4页
自唐代始,班固、王俭为《汉武故事》作者两说并行,然两说均难以成立。自宋以来,刘等据《故事》中"今上元延"之语断定其作者为西汉成帝时人,此说亦非;盖"今上元延"之谓乃《故事》抄引前人著作原文的遗迹。从《故事》... 自唐代始,班固、王俭为《汉武故事》作者两说并行,然两说均难以成立。自宋以来,刘等据《故事》中"今上元延"之语断定其作者为西汉成帝时人,此说亦非;盖"今上元延"之谓乃《故事》抄引前人著作原文的遗迹。从《故事》中"汉有六七之厄"、"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和潘岳《西征赋》化引《故事》典故等情况综合分析,《故事》的成书时代应在东汉献帝时期,其作者是一位看到汉家气数已尽、对汉家江山仍有些许留恋的文人,而非亲曹派的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故事》 作者 成书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光重构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说献疑——与辛德勇先生商榷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216-222,共7页
辛德勇先生新近撰文指出,司马光采录王俭的《汉武故事》刻意建构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武帝形象,《资治通鉴》对武帝末年史事的记载并不可信,田余庆等前辈学者因盲从《通鉴》得出了汉武帝晚年存在政治转向的错误结论。辛先生文中存在不少... 辛德勇先生新近撰文指出,司马光采录王俭的《汉武故事》刻意建构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武帝形象,《资治通鉴》对武帝末年史事的记载并不可信,田余庆等前辈学者因盲从《通鉴》得出了汉武帝晚年存在政治转向的错误结论。辛先生文中存在不少史料误读现象,其结论不能成立:一是武帝末年的政治转向体现在悔过、劝农、休兵等一系列见诸《盐铁论》《汉书》的实际行动里,《通鉴》叙事与上述原始史料高度吻合,不存在重构现象;二是遍检《通鉴》全书,叙事绝不采《汉武故事》,温公仅将其作为史料异文和批判对象列入《考异》,原书俱在,不容置疑;三是历史阐释不等于历史重构,《通鉴》之叙事、议论仅是对公认史实不同视角的历史观察,司马光没有也不可能重构历史;四是《汉武故事》作者、年代迄无定论,辛文以刘宋比附西汉系悬拟之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治通鉴》 司马光 《汉武故事》 汉武 政治取向 轮台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光的学术逻辑与唐宋时人对汉武帝的看法:读《制造汉武帝》 被引量:1
3
作者 林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53,162,共12页
辛德勇《制造汉武帝》认为,为了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刻意采用不可信的《汉武故事》,塑造了虚假的武帝晚年政治形象。本文对此有所质疑。首先,《通鉴》相关部分,完成于王安石变法之前。其次,辛氏对《汉书》的认识,有... 辛德勇《制造汉武帝》认为,为了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刻意采用不可信的《汉武故事》,塑造了虚假的武帝晚年政治形象。本文对此有所质疑。首先,《通鉴》相关部分,完成于王安石变法之前。其次,辛氏对《汉书》的认识,有偏颇之嫌。其三,武帝末年悔过,是唐宋时人的普遍看法。其四,辛氏所举司马光观点前后变化两例,均不能成立。其五,《通鉴》中汉武帝与戾太子政见分歧的记载源自《汉武故事》,并非无可争议的定论,而辛氏对吕祖谦《大事记》、王益之《西汉年纪》及王祎《大事记续编》的解读,均有商榷的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汉武帝》 司马光 《资治通鉴》 《汉武故事》 《西汉年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汉武帝性格对西汉历史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忠家 《求是学刊》 CSSCI 1997年第3期93-95,共3页
试论汉武帝性格对西汉历史的影响孙忠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结果,都可以看到性格的痕迹。普列汉诺夫曾指出:“个人因其性格的特点而能够影响社会命运”①。汉武帝作为一朝天子,其性格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西汉社会历史的发展。一... 试论汉武帝性格对西汉历史的影响孙忠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结果,都可以看到性格的痕迹。普列汉诺夫曾指出:“个人因其性格的特点而能够影响社会命运”①。汉武帝作为一朝天子,其性格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西汉社会历史的发展。一一个人性格是在个体与客体的长期相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历史 武帝 性格特点 《汉武故事》 霸王道杂之 《西京杂记》 心理需求 汉书 公元前 普列汉诺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人焚香为佛家礼仪说──兼论佛教在中国南方的早期传播 被引量:7
5
作者 吴焯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23-28,共6页
关键词 中国南方 佛教影响 州刺史 交州 三国志 《汉武故事》 胡人 家礼 早期传播 佛教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王母神话沿革阐释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庆民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10,共5页
神话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神话的消亡与意向的改变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神话自不乏其绚丽色彩,其变迁亦有轨迹可寻。本文试就西王母神话的沿革略作阐述,以期发见中国古代神话沿革的规律。中国神话的变迁主要受儒家文化、道... 神话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神话的消亡与意向的改变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神话自不乏其绚丽色彩,其变迁亦有轨迹可寻。本文试就西王母神话的沿革略作阐述,以期发见中国古代神话沿革的规律。中国神话的变迁主要受儒家文化、道家和道教文化,以及文人墨客的影响;同时,民间信仰也以其坚韧的持久力影响着神话的原生状貌。历史化、仙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王母 中国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 东王公 神仙道教 长生不死 不死之药 《山海经》 民间信仰 《汉武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辨伪研究概论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侃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3-37,共5页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辨伪,可以追溯到汉代,班固《汉志·诸子略》中有关小说家的注语及王充《论衡》中的有关文字为其雏型;由于时代关系,自三国至隋唐,除中晚唐外,小说辨伪几成空白;到了宋代,小说辨伪得到发展,陈振孙、洪迈...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辨伪,可以追溯到汉代,班固《汉志·诸子略》中有关小说家的注语及王充《论衡》中的有关文字为其雏型;由于时代关系,自三国至隋唐,除中晚唐外,小说辨伪几成空白;到了宋代,小说辨伪得到发展,陈振孙、洪迈、晁公武等人堪称辨伪大家;明人基本上继承了宋人的学问方法,使明代的辨证学术沿宋人之路继续发展,如以胡应鳞之功绩,当推古代小说辨伪史上第一人;清代的学术辨伪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小说辨伪也在明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尤以旁征博引见长,使古代小说有了一次集大成的辨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辨伪 《山海经》 中国古代小说 陈振孙 古代文 辨伪学 《天问》 辨伪方法 《四库全书总目》 《汉武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两汉小说和古代的神仙方术 被引量:1
8
作者 柳岳梅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99-104,共6页
先秦两汉文学中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表现游仙,于小说而言格外突出。文人方士“皆言神仙道术及远方怪异之事。”。求仙访道为小说题材的主流,其覆盖面之深广,声势之浩大,为其他历史分期所难企及。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出现在先秦两汉小说苑囿里... 先秦两汉文学中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表现游仙,于小说而言格外突出。文人方士“皆言神仙道术及远方怪异之事。”。求仙访道为小说题材的主流,其覆盖面之深广,声势之浩大,为其他历史分期所难企及。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出现在先秦两汉小说苑囿里,是和古代神仙方术的传播息息相关的。详尽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古代小说与文化研究的领域中价值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神仙方术 神仙小说 《汉书·艺文志》 《列仙传》 西王母 生命哲学 古代先民 神仙思想 《汉武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魏六朝志怪中的道教养生
9
作者 王连儒 《齐鲁学刊》 CSSCI 1995年第4期16-21,共6页
汉魏六朝志怪中的道教养生王连儒来源于先秦的古代宗教与巫术,以有秦汉以来所兴起的神仙方术之学,无疑成为诱发道教产生的最有力的因素。无论是古代宗教中的诸神创造,还是巫觋系统中的星占与祈祷;无论是神仙家所畅想的列国仙境,还... 汉魏六朝志怪中的道教养生王连儒来源于先秦的古代宗教与巫术,以有秦汉以来所兴起的神仙方术之学,无疑成为诱发道教产生的最有力的因素。无论是古代宗教中的诸神创造,还是巫觋系统中的星占与祈祷;无论是神仙家所畅想的列国仙境,还是方术之士对明灭海天的苦苦探寻,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怪小说 六朝志怪 《山海经》 西王母 《汉武故事》 东方朔 《归藏》 道教 《列仙传》 神仙方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