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策》、《史》、《汉》语词札记(二)
1
作者 刘百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40-45,共6页
本文对《国策》、《史》、《汉》中22个语词进行考释,其中有的是新说,有的是正误,有的是补证。
关键词 《国策》 《史》 《汉》 语词 考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圣”刘臻与隋代《汉书》学
2
作者 王光照 《江淮论坛》 CSSCI 1998年第1期78-85,共8页
关键词 《汉书》 《汉》 《世说新语》 文化世家 魏晋南北朝 《南史》 《隋书》 正统意识形态 梁武帝 《切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史》、《汉》重叠部分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艺术的差异
3
作者 刘一龙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118-120,共3页
《史记》和《汉书》,是历史巨著,也是散文巨著。一些评论者认为,《汉书》武帝以前的纪传,是“承袭”、“直抄”、“照搬”司马迁的《史记》,很少改易,如郑振铎先生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说:“《汉书》的文字,武帝以前事,大抵直抄《史... 《史记》和《汉书》,是历史巨著,也是散文巨著。一些评论者认为,《汉书》武帝以前的纪传,是“承袭”、“直抄”、“照搬”司马迁的《史记》,很少改易,如郑振铎先生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说:“《汉书》的文字,武帝以前事,大抵直抄《史记》文字,很少更动。”这当然有一定道理,因为《汉书》中有五十多篇文章的取材与《史记》相同,并且有很多地方确实用了《史记》的原文。但是,我们如果把《汉书》与《史记》的重叠部分仔细对照,就不难发现班固往往在关键之处,通过增补、删削、易位、改写等多种手段,在不太露痕迹的情况下,改易了《史记》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文章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刘邦 《汉》 《史》 司马迁 《史记·项羽本纪》 班固 《汉书》 重叠部分 语言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源与史实——辑本《东观汉记》蔡伦发明造纸佚文辨析
4
作者 郭伟涛 《自然科学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8,共12页
支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辑本《东观汉记·蔡伦传》有关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分析姚之骃、四库馆臣和吴树平辑录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可知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都来源于明代俞安期编纂的《唐类函》。《唐类函》... 支持东汉蔡伦发明造纸的文献依据,主要是辑本《东观汉记·蔡伦传》有关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分析姚之骃、四库馆臣和吴树平辑录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可知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都来源于明代俞安期编纂的《唐类函》。《唐类函》在采录合并《艺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白氏六帖》内容的同时,又打散挪移了不少内容。蔡伦发明造纸的文字,原本是《白氏六帖》从范晔《后汉书·蔡伦传》引录的,后被《唐类函》挪移至《艺文类聚》所录《东观汉记》之下。上述辑本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因此产生了误辑。综合《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隋唐类书所录《东观汉记》蔡伦造纸的记载,《后汉书·蔡伦传》的相关文字应该不是出自《东观汉记》原本。澄清蔡伦发明造纸说的文献来源,有助于造纸术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伦 造纸术 《东观记》 《唐类函》 《后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旧仪》所见西汉相府中丞相——属吏的往来方式:兼论“治出于二”与官僚政治 被引量:1
5
作者 侯旭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141,共17页
基于文献、出土图像资料与简牍,对东汉初年卫宏所撰《汉旧仪》中关于西汉时期丞相府内属吏与丞相之间往来的两条记载进行了分析与阐释,揭示了在“文书行政”之外双方日常往来中仪节上的具体要求,指出相府内丞相与属吏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基于文献、出土图像资料与简牍,对东汉初年卫宏所撰《汉旧仪》中关于西汉时期丞相府内属吏与丞相之间往来的两条记载进行了分析与阐释,揭示了在“文书行政”之外双方日常往来中仪节上的具体要求,指出相府内丞相与属吏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是镶嵌在身体、物品与文辞的仪节中,而非简单的命令—服从。这种关系常被视为“二重君臣关系”,其实与真正的君臣关系有细微而关键的差别。在此基础上对源自宋代,近代以来因西学传入而更趋突出的偏重“理性行政”而忽视“仪式性”的制度史研究思路进行了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旧仪》 丞相—属吏关系 拜谒 官僚政治 礼仪 二重君臣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汉姆莱脱》看朱生豪译莎特点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正栓 王明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23,共5页
莎士比亚的悲剧《汉姆莱脱》(另译《哈姆莱特》或《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座巅峰。翻译这样的文学巨著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朱生豪是我国较早从事莎士比亚戏剧研究的翻译家之一,他翻译的《汉姆莱脱》语言生动流畅,风格自然朴... 莎士比亚的悲剧《汉姆莱脱》(另译《哈姆莱特》或《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一座巅峰。翻译这样的文学巨著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朱生豪是我国较早从事莎士比亚戏剧研究的翻译家之一,他翻译的《汉姆莱脱》语言生动流畅,风格自然朴实,音韵优美和谐,同样是我国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史上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姆莱脱》 朱生豪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命名新解 被引量:7
7
作者 宋声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8-117,共10页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名称涵义之争已经构成了一段学术公案。该书为鲁迅1926年在厦门大学的讲义,其油印本中缝题名的迁变与厦大课程体系改革相关。事实上,鲁迅自题的"古代汉文学史纲要"是其最为认可的讲义名称。回到鲁迅的用...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名称涵义之争已经构成了一段学术公案。该书为鲁迅1926年在厦门大学的讲义,其油印本中缝题名的迁变与厦大课程体系改革相关。事实上,鲁迅自题的"古代汉文学史纲要"是其最为认可的讲义名称。回到鲁迅的用词语境,"古代"或指远古到东汉末年,或指上古至隋。鲁迅所用"汉文学"实际上指汉字书写的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及中国境内古外族遗文之研究的兴起,促动了鲁迅"中国"意识的调整与文学史著作名称的变更。"中国文学史略"改作"汉文学史纲要"是带有开创性的文学史实践,却被长期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 命名 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金石学到文章学——吴闿生《汉碑文范》选评思想发微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新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2-130,共9页
《汉碑文范》是清季民国时期桐城派的重要领袖吴闿生编选的断代碑文选本。是选以宋代洪适的金石学著作《隶释》为蓝本,从文章学的角度观照和衡鉴汉碑,一改宋代以来汉碑研究中的金石学传统,并力纠历代文章之士多以唐宋碑文为法而不甚重... 《汉碑文范》是清季民国时期桐城派的重要领袖吴闿生编选的断代碑文选本。是选以宋代洪适的金石学著作《隶释》为蓝本,从文章学的角度观照和衡鉴汉碑,一改宋代以来汉碑研究中的金石学传统,并力纠历代文章之士多以唐宋碑文为法而不甚重视汉碑之偏,颇具创新意义。吴闿生在选本序例及选文评点中,分析了汉碑在文法、文辞、风格等体式方面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碑文的影响,凸显了汉碑作为碑体之源所具有的文章典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闿生 《汉碑文范》 文章学 桐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调对京剧形成的独特贡献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志勇 朱伟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98,129,共8页
清中叶,昆腔的衰落为西皮、二黄声腔的传播和合流提供了契机。于湖北合流的皮黄声腔,被接踵进京的楚伶带到北京的戏曲舞台。道光年间进京的汉调,使北京剧坛为之一变,形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新局面。以余三胜为代表的楚伶,... 清中叶,昆腔的衰落为西皮、二黄声腔的传播和合流提供了契机。于湖北合流的皮黄声腔,被接踵进京的楚伶带到北京的戏曲舞台。道光年间进京的汉调,使北京剧坛为之一变,形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的新局面。以余三胜为代表的楚伶,从剧目构成、声腔板式、伴奏乐器、舞台语言规范等方面对进京的汉调予以全方位改造,直接催生了京剧。从现存的乾隆、嘉庆年间的汉调剧本——"楚曲"29种来看,京剧不仅承袭了汉调的剧目与剧本,而且在分场体制、曲牌体制、演唱体制上,与汉调一脉相承。汉调进京及京剧的诞生,重构了19世纪中国戏曲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黄合奏 调进京 京剧形成 格局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赋”确立与汉帝国文化政策的展开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少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5-105,共11页
《史记》将屈原、贾谊、司马相如作为汉赋产生的关键人物,这种记载实际上具有明显的后世“先入为主”的叙述语气。从《史记》的记载看,汉赋具有包括楚辞、《诗经》、荀卿赋等不同先秦源头,并且具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以及吴、梁、齐... 《史记》将屈原、贾谊、司马相如作为汉赋产生的关键人物,这种记载实际上具有明显的后世“先入为主”的叙述语气。从《史记》的记载看,汉赋具有包括楚辞、《诗经》、荀卿赋等不同先秦源头,并且具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以及吴、梁、齐、蜀等地域文化的影响。汉赋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除了其自身与黄老、神仙、儒术的思想关系外,更在很大程度上调和了黄老与儒术的矛盾,迎合了汉武帝的政治、文化需要,这是汉赋得以顺利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原因。而具有“帝国”气象的汉武帝时代的主要文化政策与政治理想,也因汉赋得以顺利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司马相如 文化政策 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汉宫秋》·《王昭君》看同一题材古今作品的评价——兼论历史剧批评的历史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铁燕 《中国文学研究》 1990年第2期54-60,共7页
《汉宫秋》是昭君戏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昭君戏,被称为元杂剧的压轴之作。马致远因这篇力作而“姓名香贯满梨园”,跻身于“元曲四大家”之列。受到历史评论家的称许。但是《汉》剧与昭君和亲前后几十年的局部史实大相... 《汉宫秋》是昭君戏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昭君戏,被称为元杂剧的压轴之作。马致远因这篇力作而“姓名香贯满梨园”,跻身于“元曲四大家”之列。受到历史评论家的称许。但是《汉》剧与昭君和亲前后几十年的局部史实大相径庭。根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元帝时,汉替呼韩邪单于灭了与他争位的兄弟郅支,他“愿婿汉氏以自亲”,于是“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呼韩邪投靠汉朝。曾一度扭转了汉匈间多年的对立局面,昭君在匈奴生儿育女,为巩固汉匈和好作出了贡献。《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昭君》 《汉宫秋》 历史文学 作品 题材 历史剧 历史方法 《汉》 马致远 匈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汉、宋学关系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反思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循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53,共11页
汉、宋学关系是清代学术思想史上至关紧要的问题。清末民初以来对此问题的研究已经不少,从既有研究的情况看,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其一,汉、宋学关系不仅是精英阶层的“学术思想”的问题;其二,汉、宋学之间的区别未必是壁垒... 汉、宋学关系是清代学术思想史上至关紧要的问题。清末民初以来对此问题的研究已经不少,从既有研究的情况看,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其一,汉、宋学关系不仅是精英阶层的“学术思想”的问题;其二,汉、宋学之间的区别未必是壁垒分明的;其三,研究中必须摆脱先入之见,回归清人的语境;其四,应该重新由史料出发,完善与修正既有论述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学 、宋关系 、宋之争 、宋调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时期货币铸造及管理机构的探讨 被引量:8
13
作者 徐承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3期399-402,共4页
东汉时期 ,货币铸造的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是彼此分离的。中央太尉属下之金曹对其进行宏观调控 ,而具体的铸造权则下放到地方郡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同东汉一代不太重视货币职能的作用有很大关系。
关键词 货币铸造 金曹 货币管理机构 货币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满汉成语对待》作者考辨与方言基础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继红 马楷惠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4-336,共13页
《满汉成语对待》是一部满汉合璧文献,其作者刘顺为广宁(辽宁北镇)人。该书旨在记录康熙年间老人口中的满语老话,汉语部分以清军入关之际的东北话为方言基础,具有旗人汉语的典型特征,文极俚俗,体现了“我手写我口”的口述语料特点。《... 《满汉成语对待》是一部满汉合璧文献,其作者刘顺为广宁(辽宁北镇)人。该书旨在记录康熙年间老人口中的满语老话,汉语部分以清军入关之际的东北话为方言基础,具有旗人汉语的典型特征,文极俚俗,体现了“我手写我口”的口述语料特点。《满汉成语对待》是研究东北旗人语言与东北话历史的重要语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成语对待》 刘顺 东北话 旗人 合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合肥”非“都会”“输会”辨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朝胜 汤奇学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6,共8页
《史记·货殖列传》云“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这是“合肥”一词首次见于史籍。后世学者认为此处“合肥”就是合肥县,并据此认为西汉合肥县是“输会”“都会”。这是误读。比较《史记》《汉书·地理志》记载的... 《史记·货殖列传》云“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这是“合肥”一词首次见于史籍。后世学者认为此处“合肥”就是合肥县,并据此认为西汉合肥县是“输会”“都会”。这是误读。比较《史记》《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其他都会城市可知,马、班并不将合肥视作都会。西汉时期,合肥所在的“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亦无千金之家”。其时九江郡共15县,户15万、口78万,合肥的户数不会超过1万、口不会超过5万。合肥位处江淮分水岭以南,西和北为丘陵岗地,北去淮河不通水路,交通运输条件不好。从生产力水平、交通、物产等方面分析,可知合肥亦非输会。《货殖列传》所云“合肥”,当指寿春附近有肥水与淮水相合,寿春才是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 都会 输会 《史记》 《汉书》 寿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版《汉语大字典》释义指瑕 被引量:2
16
作者 邓福禄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2-336,共5页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比初版有很多改进,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在释义方面,有很多义项虽然依据古注作出释义,但由于没有弄清古注的来源,加之绝大多数没有文献用例佐证,所以很费解。文章考辨了若干误释义项的来源,并归纳为四种成因:未...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比初版有很多改进,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在释义方面,有很多义项虽然依据古注作出释义,但由于没有弄清古注的来源,加之绝大多数没有文献用例佐证,所以很费解。文章考辨了若干误释义项的来源,并归纳为四种成因:未辨讹字而误、未解古注而误、不明通假而误、拆骈为单而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义项 误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词典》音节表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从权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56,共7页
《现代汉语词典》五个版本的音节表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不是完全相同,每个版本之间都或多或少有些区别;《现代汉语词典》的音节并不都是普通话音节,因为其中也包含一些方言词、古语词(书面语)、象声词等;现代汉语普通话音节规模若不计声... 《现代汉语词典》五个版本的音节表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不是完全相同,每个版本之间都或多或少有些区别;《现代汉语词典》的音节并不都是普通话音节,因为其中也包含一些方言词、古语词(书面语)、象声词等;现代汉语普通话音节规模若不计声调,有409(±)③个音节形式,若计声调,除去轻声音节,为1205(±)个音节。本文具体剖析第五版的“音节表”,发现现代汉语普通话音节如果声母同类,那么四呼不仅分布相同,而且分布的数量也相近;四呼中,开口呼最多,撮口呼最少。开、齐二呼(相当于中古的开口)数目远远大于合、撮二呼(相当于中古的合口),这体现了语音发展的系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语词典 音节表 普通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山汉简所见汉代婚姻禁令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淑一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12,共5页
张家山汉简中的婚姻禁令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有关通婚范围的禁令,包括禁与逃亡者为婚、禁奴与主婚配、禁异国通婚等内容;二是有关婚姻伦理的禁令,包括禁通奸、禁烝报等内容。这些禁令既对当时的婚姻嫁娶有强烈的规范意义,又对后世... 张家山汉简中的婚姻禁令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有关通婚范围的禁令,包括禁与逃亡者为婚、禁奴与主婚配、禁异国通婚等内容;二是有关婚姻伦理的禁令,包括禁通奸、禁烝报等内容。这些禁令既对当时的婚姻嫁娶有强烈的规范意义,又对后世的婚姻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山 婚姻 禁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魏故事”与曹魏政权合法性的构建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祥琴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6-94,共9页
所谓“汉魏故事”是指曹丕通过禅让方式获得刘汉天下的历史事件。无论陈寿《三国志》还是裴松之注,皆站在曹氏立场叙述这一事件,裴注援引《献帝传》更是以冗长的篇幅记述了禅让的整个过程。这一历史书写体现了曹魏禅汉的理论主张,即借... 所谓“汉魏故事”是指曹丕通过禅让方式获得刘汉天下的历史事件。无论陈寿《三国志》还是裴松之注,皆站在曹氏立场叙述这一事件,裴注援引《献帝传》更是以冗长的篇幅记述了禅让的整个过程。这一历史书写体现了曹魏禅汉的理论主张,即借助尧舜禹禅让故事阐释“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等易代思想的历史合法性。该书写极力彰显曹丕才德,试图从理论上阐明非血缘继承的合理性。“汉魏故事”折射出的曹魏代汉理论表明,先秦以来政治文化中的“尊贤”与“亲亲”这对看似矛盾的政治理论,在现实中被巧妙地加以整合,成为当政者构建政权合法性的理论资源。“汉魏故事”所体现的禅让模式,对此后中国历代政权的更替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故事 禅让 历史书写 合法性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沈家本汉律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全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7-51,共5页
沈家本在汉律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尽可能地恢复了汉律的原貌,二是注意到了汉律规定与实际执行的差距,三是揭示了中华法系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形成时的形态,四是初步解决了学术史上的若干疑案。然而,由于时代与个人经历的原因,其汉... 沈家本在汉律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尽可能地恢复了汉律的原貌,二是注意到了汉律规定与实际执行的差距,三是揭示了中华法系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形成时的形态,四是初步解决了学术史上的若干疑案。然而,由于时代与个人经历的原因,其汉律研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不仅没有运用当时的出土材料,而且个别结论也可作补充、完善甚或更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家本 《汉律摭遗》 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