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流意识形态和消费时尚的共谋——以《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沈永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7-129,共3页
本文主要分析电影和电视剧版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改编及其意义。主流意识形态变化和宽松使电视剧版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创作改编更加多样化,从而使人物形象的塑造带来新的变化和隐喻,并与当下的消费时尚相契合,更加注重人物形象人... 本文主要分析电影和电视剧版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改编及其意义。主流意识形态变化和宽松使电视剧版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创作改编更加多样化,从而使人物形象的塑造带来新的变化和隐喻,并与当下的消费时尚相契合,更加注重人物形象人性的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影视 意识形态 消费时尚 《永不消逝的电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黑暗”中前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被引量:2
2
作者 陈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5-88,共4页
就世界范围而论,舞剧发展至今,似乎已经大大超出了关于舞剧的解释:"主要用舞蹈来表现内容和情节的戏剧"。现在,它已不再是一个基本的概念或定义,而是旨在提炼舞蹈肢体语言以表达戏剧所呈现的美感空间,以舞蹈文化为载体展现时... 就世界范围而论,舞剧发展至今,似乎已经大大超出了关于舞剧的解释:"主要用舞蹈来表现内容和情节的戏剧"。现在,它已不再是一个基本的概念或定义,而是旨在提炼舞蹈肢体语言以表达戏剧所呈现的美感空间,以舞蹈文化为载体展现时代和地域的美学风格,强调构架舞蹈高级性的作品意识和想象空间,从而激发观众的人文关怀与人性思考。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红色文化"的价值观构建起文化自信的根基;通过大胆创新营造出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秉持着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打造出经典传世的艺术精品;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让我们看到了,在舞台的高光下一群在"黑暗"中前行的舞者用心、用情演绎的红色舞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不消逝的电波》 红色文化 大胆创新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情怀与影像:《永不消逝的电波》的4 K转制与院线重映 被引量:1
3
作者 肖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3-36,共4页
2021年9月28日,中国电影资料馆迎来中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即将在院线重映的好消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王苹担任导演,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地下谍战的黑白... 2021年9月28日,中国电影资料馆迎来中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即将在院线重映的好消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王苹担任导演,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地下谍战的黑白经典故事片。在对《永不消逝的电波》进行修复、上色和转制时,修复者在尊重原主创的基础上,借助技术力量对大量历史细节进行考证,充分还原了影片的历史原貌,为这部感动了数代中国人的经典影片赋予了新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一电影制片厂 中国电影资料馆 《永不消逝的电波》 孙道临 院线 主创 经典影片 谍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看红色经典的再经典化
4
作者 虞凤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6-179,共4页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依托同名电影为原型面向当代进行再创作,舞剧以多变的戏剧手法展开编排,营造出具有东方韵味的审美意境,并以一种含蓄的东方式表达呈现了中共地下党员之间真挚的感情与坚定的信念,从而成就了一部再经典化的红色舞剧。
关键词 舞剧 《永不消逝的电波》 红色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承、融合、创新--王祖皆、张卓娅的民族歌剧创作 被引量:4
5
作者 娄文利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35,共6页
王祖皆和张卓娅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伉俪。他们共同创作了《芳草心》、《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域》、《永不消逝的电波》、《祝福》、《玉鸟"兵站"》等歌剧、音乐剧,数量之多、成功率之高、社会影响之大都是中国歌... 王祖皆和张卓娅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伉俪。他们共同创作了《芳草心》、《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域》、《永不消逝的电波》、《祝福》、《玉鸟"兵站"》等歌剧、音乐剧,数量之多、成功率之高、社会影响之大都是中国歌剧界屈指可数的,而其中《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和《永不消逝的电波》三部民族歌剧的成功,为探索新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之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他们从《党的女儿》开始提出并不断实践、丰富着的"继承、融合、创新"的民族歌剧创作观,为当代民族歌剧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们始终坚持"心怀观众,,的创作观和"雅俗共赏"的审美观,坚持歌剧创作"要研究群众的审美变化,要尊重民族的欣赏习惯,要了解时代的审美特点",坚持歌剧创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对中国歌剧的健康发展也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祖皆 张卓娅 民族歌剧 《芳草心》 《党的女儿》 《野火春风斗古城》 《永不消逝的电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