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死亡如何虚构——从鲁迅《死后》与余华《第七天》的比较研究谈起 |
张娟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5
|
|
2
|
“斩首”抑或“低头”:“死屋”里的复活之谜 |
徐乐
|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的探讨——以钱梦龙《死海不死》课堂教学片段为例 |
郑桂华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0 |
12
|
|
4
|
被冰结的亲情——重读《雪》《死火》 |
孙伟
宋剑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5
|
《死之棘》的女性叙事策略和潜藏主题 |
蔡超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6
|
《死侍2:我爱我家》的喜剧娱乐性 |
任钧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7
|
小议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起点——重读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
詹丹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8
|
《死侍2:我爱我家》中“恶搞”的回归与超越 |
王佩
王峥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9
|
人间至爱者为死亡所捕获——一九三六年的鲁迅(下) |
钱理群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10
|
《俄狄浦斯王》与《死寂》叙事结构解读 |
李群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1
|
《死侍2:我爱我家》的喜剧艺术构建 |
赵璐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2
|
“约翰·克里斯托夫”的苏生——论鲁迅“旧事重提”的记忆机制 |
赵灵玉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3
|
论《女吊》的复仇思想 |
周华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6 |
3
|
|
14
|
《野草》部分篇目读书札记 |
吕珏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15
|
《野草》的诗与“哲学”(下) |
木山英雄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3
|
|
16
|
论《野草》的心理过程 |
刘彦荣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5 |
5
|
|
17
|
试论《野草》的不和谐美 |
李建华
余鸿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
3
|
|
18
|
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七)──鲁迅《野草》重释 |
孙玉石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6 |
2
|
|
19
|
谈《域外小说集》中鲁迅所译四篇小说对其创作的启示 |
史福兴
|
《求是学刊》
|
1986 |
2
|
|
20
|
《野草》的构思与古代笔记小说 |
贾玉民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4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