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成长电影中的人性假设及其对学校教育变革的启示——以《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例 |
王澍
段伯升
姚玉香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0
|
|
2
|
让诗歌充满你的灵魂——从电影《死亡诗社》看基丁老师教学生鉴赏、感悟与创作诗歌 |
刘淼
耿会芹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07 |
9
|
|
3
|
电影《死亡诗社》的解构主义分析 |
范然
韩菁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4
|
从《死亡诗社》谈人生和教育 |
符丹
谢枝龙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5
|
《死亡诗社》中体现的美国浪漫主义 |
宋书渊
刘晓冰
张艳莲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6
|
解读《死亡诗社》主要人物思想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观点 |
于洪芹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5
|
|
7
|
基于电影对白的英语语调功能解析——以“Dead Poets Society”《死亡诗社》)为例 |
谢楠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8
|
电影《死亡诗社》的叙事结构与功能 |
曾繁健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9
|
《死亡诗社》对激发英语学习动机的启示 |
陈俊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0
|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的启示 |
周海燕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1
|
CARPE DIEM,那些少年——《死亡诗社》的生与死 |
于桢桢
|
《电影评介》
|
2010 |
0 |
|
12
|
制度化教育对“自我”的围剿——以《死亡诗社》的抗争主题为例 |
朱倩倩
仲建维
|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3
|
爱与灵魂的共鸣——由《死亡诗社》引发的对教育的思考 |
张建青
洪娜
|
《电影评介》
|
2012 |
8
|
|
14
|
《死亡诗社》:涅磐重生的青春祭奠 |
冯静莹
段冰
|
《电影评介》
|
2012 |
2
|
|
15
|
《死亡诗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
陈燕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16
|
呼唤学校及家庭教育的人文关怀——赏影片《死亡诗社》 |
董昊雷
|
《电影评介》
|
2010 |
2
|
|
17
|
从话轮转换角度解析电影《死亡诗社》中尼尔的悲惨结局 |
周银凤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8
|
《死亡诗社》经典台词 |
黄药师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9
|
“船长,船长!”对教育的启示 |
徐卫华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