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歧路灯》结构助词“哩”的用法及其形成 |
冯春田
|
《语言科学》
|
2004 |
13
|
|
|
2
|
《歧路灯》中的助词“哩” |
高育花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
1998 |
5
|
|
|
3
|
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爱民主义”——《歧路灯》思想内涵别说 |
杜贵晨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
4
|
尊与亲的辩证法:《歧路灯》称谓现象考略 |
苏杰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
5
|
论《歧路灯》通过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学校教育思想 |
李延年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0 |
3
|
|
|
6
|
《歧路灯》中的戏曲剧目考析 |
吴林博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
7
|
《歧路灯》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
杜贵晨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
8
|
应运而生:社会生活为《歧路灯》的产生提供了沃土 |
李延年
|
《河北学刊》
CSSCI
|
1999 |
1
|
|
|
9
|
《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 |
张清廉
|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
10
|
论《歧路灯》中戏曲伶人的描写及其意蕴 |
王开桃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
11
|
讽刺性描写:《歧路灯》的美学意涵及审美价值 |
李延年
康静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
12
|
李绿园《歧路灯》的文化担当精神谫论——从王氏的母亲形象谈起 |
郭树伟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
13
|
《歧路灯》散论 |
陈美林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
14
|
论《歧路灯》的思想基础 |
张宁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
15
|
《歧路灯》研究八十年 |
李昌铉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
16
|
《歧路灯》不能与《儒林外史》等量齐观 |
陈美林
|
《江淮论坛》
|
1983 |
3
|
|
|
17
|
《歧路灯》豫语拾例 |
伊波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
1992 |
1
|
|
|
18
|
程朱理学的图解——《歧路灯》评析 |
楚石
|
《河北学刊》
|
1985 |
1
|
|
|
19
|
从《歧路灯》看李绿园的戏曲艺术创作观 |
赵倩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
20
|
《歧路灯》学术讨论会在洛阳举行 |
杨海中
|
《中州学刊》
|
198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