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朵早谢的百合花——《欢乐之家》女主人公莉莉悲剧原因探析 被引量:6
1
作者 赵慧珍 史菊鸿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51-155,共5页
长篇小说 《欢乐之家》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作。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所揭示的上流社会、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处境, 以及女主人公莉莉·巴特的性格弱点,
关键词 伊迪丝·华顿 《欢乐之家》 社会背景 性格弱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的娜拉出走以后——伊迪丝·华顿《欢乐之家》的普遍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吴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68,共13页
《欢乐之家》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代表作,自1905年出版以来魅力经久不衰。1998年入选"20世纪一百部伟大的英文小说",2000年被搬上银幕。该小说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推陈出新地继承了英美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欢乐之家》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成名代表作,自1905年出版以来魅力经久不衰。1998年入选"20世纪一百部伟大的英文小说",2000年被搬上银幕。该小说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推陈出新地继承了英美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巧妙地融合了法国文学的唯美主义追求,并对新旧世纪之交的社会意识和存在作出了前期现代主义的艺术反思。小说的艺术成就得益于复杂的多元视角和对自我身份的深度心理探索,其中既可见奥斯丁、艾略特、哈代小说的风采,也有福楼拜、司汤达、左拉、乔治·桑作品的韵味;更有詹姆斯、德莱塞、菲茨杰拉尔德、刘易斯作品的氛围,尤为重要的是,小说从非女权主义的女性视角探讨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郑重提出却没有回答的问题:娜拉出走以后结果如何?因而具有超越种族、阶级、性别和国别的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丝·华顿 《欢乐之家》 现实主义 唯美主义 女性文学 美国的娜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欢乐之家》中的婚恋伦理叙事 被引量:4
3
作者 余凝冰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19,共6页
由于婚姻制度是社会固化其阶级政治和性别政治的基石,虽然小说叙述者曾经在开始局部地肯定主人公借婚姻实现社会流动的愿望的合理性,但是随着叙事进程推进,作品则逐步转向批判婚姻制度的虚伪性,深刻地阐述了女主人公在当时通过婚姻实现... 由于婚姻制度是社会固化其阶级政治和性别政治的基石,虽然小说叙述者曾经在开始局部地肯定主人公借婚姻实现社会流动的愿望的合理性,但是随着叙事进程推进,作品则逐步转向批判婚姻制度的虚伪性,深刻地阐述了女主人公在当时通过婚姻实现阶层流动和个人幸福的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恋伦理 修辞叙事 《欢乐之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合花的凋谢——论《欢乐之家》中莉莉的悲剧结局成因 被引量:1
4
作者 董靖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7-98,共2页
伊迪斯·沃顿的《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里的主人公莉莉追求理想的爱情和婚姻,也受追求享乐、金钱至上的男权社会影响,在爱情与金钱的矛盾交织中备受煎熬,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她从上流社会坠入社会低层,最终孑然一生,... 伊迪斯·沃顿的《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里的主人公莉莉追求理想的爱情和婚姻,也受追求享乐、金钱至上的男权社会影响,在爱情与金钱的矛盾交织中备受煎熬,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她从上流社会坠入社会低层,最终孑然一生,孤独死去。伊迪斯·沃顿对社会上日渐泛滥的功利主义、世态炎凉现象和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堕落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斯·沃顿 《欢乐之家》 莉莉 矛盾性格 社会环境 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愚者的欢乐之家,智者的悲伤之家——《欢乐之家》中的圣经原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黎敏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67-69,共3页
《欢乐之家》书名出自《旧约·传道书》。“智者之心属于悲伤之家,而愚者之心属于欢乐之家。”这恰是19世纪寻欢作乐、道德沦丧的纽约上流社会的真实写照。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圣经原型和圣经精神的影响,揭示了西方物质文明下人们所... 《欢乐之家》书名出自《旧约·传道书》。“智者之心属于悲伤之家,而愚者之心属于欢乐之家。”这恰是19世纪寻欢作乐、道德沦丧的纽约上流社会的真实写照。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圣经原型和圣经精神的影响,揭示了西方物质文明下人们所经历的精神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丝·华顿 《欢乐之家》 圣经原型 道德风尚 现代实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