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国诗论之传统及诗风之转变谈钱钟书《槐聚诗存》的评赏(下) 被引量:2
1
作者 叶嘉莹 刘靓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0,共7页
从诗歌的理想境界来说,陶渊明的诗,真是一任自然,从来不争,一字一句不跟人争胜,都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可是杜甫,有一种争胜之心。我认为,人一有争胜之心,就永远是落入了第二等。钱钟书现在是读少陵诗“有触余怀”,第一首中他说... 从诗歌的理想境界来说,陶渊明的诗,真是一任自然,从来不争,一字一句不跟人争胜,都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可是杜甫,有一种争胜之心。我认为,人一有争胜之心,就永远是落入了第二等。钱钟书现在是读少陵诗“有触余怀”,第一首中他说“才竭只堪耽好句”,是说你才华有所不足了,才在字句上争胜,才在“绣肇错彩赌精工”,即在这个词句、辞藻的刻画来斗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聚诗存》 钱钟书 理想境界 陶渊明 自然 杜甫 余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诗论之传统及诗风之转变 谈钱钟书《槐聚诗存》的评赏(中) 被引量:1
2
作者 叶嘉莹 刘靓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1,共8页
下面我们就以黄庭坚和杨万里两个比较有特色的诗人为例,从具体的诗来看一下宋诗的特色,之后再来看钱钟书本人诗的特色。首先,我们先举一首诗来看黄庭坚诗的特色。黄庭坚有一首诗题目是《寄黄几复》,是写给他的朋友黄几复的,我们一起来... 下面我们就以黄庭坚和杨万里两个比较有特色的诗人为例,从具体的诗来看一下宋诗的特色,之后再来看钱钟书本人诗的特色。首先,我们先举一首诗来看黄庭坚诗的特色。黄庭坚有一首诗题目是《寄黄几复》,是写给他的朋友黄几复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聚诗存》 钱钟书 传统 中国 黄庭坚 杨万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遗民情结的两代诗证——从《陈寅恪诗集》到钱锺书《槐聚诗存》 被引量:2
3
作者 夏中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1-156,共16页
在中国学术史上,陈寅恪、钱锺书属辉映中国学术苍穹的双子星座,谁也无法遮住其光芒。若置于"学术遗民情结"一案,他们之间则有更多、更耐人寻味的可比性,即他们的思想轨迹皆含有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在中国学术史上,陈寅恪、钱锺书属辉映中国学术苍穹的双子星座,谁也无法遮住其光芒。若置于"学术遗民情结"一案,他们之间则有更多、更耐人寻味的可比性,即他们的思想轨迹皆含有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能干什么"→"我将怎样"这串排列。具体来看,陈寅恪"遗民情结"诗链由"文化神州"→"桃花梦船"→"艳魄可招"→"一榻萧然"四环相衔而成;钱锺书"遗民情结"诗链则由"吾甘殉学"→"梦里故园"→"违俗别蹊"→"桃李不知"相衔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逸民” 学术“遗民” 陈寅恪 《陈寅恪集》 钱锺书 《槐聚诗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种活法的诗魂存根——打通《槐聚诗存》与钱锺书学案的深层经脉
4
作者 夏中义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4-172,共9页
钱锺书在应对"史称守恒"时的"不顺—不昌""不逆—不亡",宜分"为人—为学"两层次去看。先看"为人",以钱锺书与同时段的冯友兰来略作比较。再看"为学",以钱锺书与同时段的... 钱锺书在应对"史称守恒"时的"不顺—不昌""不逆—不亡",宜分"为人—为学"两层次去看。先看"为人",以钱锺书与同时段的冯友兰来略作比较。再看"为学",以钱锺书与同时段的陈寅恪来略作比较。"深阅读"已从钱著自1955年始撰《宋诗选注》到1981年《管锥编》增补摸索出一条长达26年的内在脉络,此脉络即钱锺书的"第三种活法",其基调是"安全感与尊严",由"外示和同""内不奉侍"这双重安顿来呈现钱锺书的"为人"与"为学"。打通《槐聚诗存》与钱锺书学案的深层经脉,涵义有两个。涵义一,"打通"本属钱锺书的常用词,钱锺书说其学术方式即在"打通"中西学术于各自语境所生成的人类共识;涵义二,即"打通"《宋诗选注》与《管锥编》的价值亲缘。对钱锺书"第三种活法"的诗魂寻根考辨,要点有三。要点一,考辨"第三种活法"的历史缘起暨心灵应对。要点二,是考辨其"第三种活法"在1950—1956年诗中所涉及的经验性"自发之明",主要体现在"为人"层面的"不顺—不昌",即"不卑"上。要点三,是考辨其"第三种活法"在1956—1974年诗中所涉及的伦理性"自觉之融",已明显地侧重于"为学"层面的"不逆—不亡",即"不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第三种活法 《槐聚诗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钱锺书“安身立命”的诗魂存根——打通《槐聚诗存》与《谈艺录》的深层经脉
5
作者 夏中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8,共14页
文章拟有两个看点。其一,从青年钱锺书1939-1942年间的旧体诗,考辨他当年孤苦撰写的《谈艺录》确属"忧患之书",其忧患程度不亚于钱穆1939年脱稿的《国史大纲》或陈寅恪1940年杀青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其二,在方法论意义... 文章拟有两个看点。其一,从青年钱锺书1939-1942年间的旧体诗,考辨他当年孤苦撰写的《谈艺录》确属"忧患之书",其忧患程度不亚于钱穆1939年脱稿的《国史大纲》或陈寅恪1940年杀青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其二,在方法论意义上,把《槐聚诗存》视为印证钱锺书学案赖以发生的直接心理动因的"押韵的文献",于是那个驱动《谈艺录》作者在艰难时世发愤著书的"内在动力机制"也就浮出水面,此即:从"自期(吾甘殉学)"→"自负(萧然冷屋)"→"自律(萤光自照)"→"自居(孤岛谈艺)"。这既是钱1940年前后撰《谈艺录》的心路历程,也是钱"三十而立"学人信仰的诗魂存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钱锺书 安身立命 《槐聚诗存》 《谈艺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诗人的“钱文改公”——论钱锺书《槐聚诗存》对旧作的修改
6
作者 李成晴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71,共6页
钱锺书晚年与杨绛共同"推敲选定"《槐聚诗存》,对自己早年刊布的旧体诗进行了审慎的去取和点定,这与他对待著述孜孜修改的"钱文改公"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通过以《国风》半月刊所载《中书君诗》以及《京沪周刊》所载... 钱锺书晚年与杨绛共同"推敲选定"《槐聚诗存》,对自己早年刊布的旧体诗进行了审慎的去取和点定,这与他对待著述孜孜修改的"钱文改公"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通过以《国风》半月刊所载《中书君诗》以及《京沪周刊》所载《且住楼诗十首》为样本,可以看到钱氏在诗题、韵律、形式及文理行布、风格、炼字等方面皆有着力,通篇修改、删稿及补注的文本衍变也在在多有。整个的修改过程体现了钱氏跳脱出早年所受同光体影响、进而使自己旧体诗的整体风貌从宋诗派筋骨思理向唐诗派情韵风神转变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旧体 《槐聚诗存》 同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蝼蚁槐聚”与“寡妇再醮”:《槐聚诗存》再解读
7
作者 李相银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34,共10页
《槐聚诗存》对钱锺书的意义不同寻常,诸多诗作记录了他在上海沦陷时期蛰居状态下的真实心情,以及对政治和时局的看法,是打开钱锺书灵魂的一把钥匙。"蝼蚁槐聚"是他对自身生存处境的自况,"寡妇再醮"则是他对附逆文... 《槐聚诗存》对钱锺书的意义不同寻常,诸多诗作记录了他在上海沦陷时期蛰居状态下的真实心情,以及对政治和时局的看法,是打开钱锺书灵魂的一把钥匙。"蝼蚁槐聚"是他对自身生存处境的自况,"寡妇再醮"则是他对附逆文人的观感与评判。在上海沦陷时期创作的旧体诗里,钱锺书不仅仅是一个忧世伤生的诗人,还是一个深切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诗作记述的也不仅仅是他蛰居时期的写作态度,还有他隐约可见的人文情怀与独立品格。毫无疑问,在上海沦陷后的低气压时代,在说与不说的两难境遇中,以诗言志成为钱锺书针对现实发言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槐聚诗存》 上海沦陷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诗论之传统及诗风之转变谈钱钟书《槐聚诗存》的评赏(上) 被引量:1
8
作者 叶嘉莹 刘靓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7,共4页
我的题目是:从中国诗论之传统及诗风之转变谈《槐聚诗存》的评赏。钱钟书的诗可以讨论的问题、可以阐发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我今天只是从中国诗论之传统及诗风之转变来对之略加评赏。
关键词 《槐聚诗存》 钱钟书 传统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钱锺书“有灵魂的酬唱”——兼及叔子“苦魂诗侣”
9
作者 夏中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85,177,178,共18页
20世纪初被“文学革命”逐出现代文学现场的旧体诗,其实未彻底隐退,它大体是低调或幽邃地潜入百年来知识者的日常私域或诉诸私谊性酬唱。钱锺书与冒效鲁(字叔子)长达半世纪(1938—1988)的酬唱被冠以“有灵魂”,是因为这两家的诚挚酬唱,... 20世纪初被“文学革命”逐出现代文学现场的旧体诗,其实未彻底隐退,它大体是低调或幽邃地潜入百年来知识者的日常私域或诉诸私谊性酬唱。钱锺书与冒效鲁(字叔子)长达半世纪(1938—1988)的酬唱被冠以“有灵魂”,是因为这两家的诚挚酬唱,皆在彼此生命史的关键时段,交互生发了足以“安魂”的精神之魅。此“安魂”之“安”,对钱锺书而言,主要体现在1939—1941年于“人与自我”维度“安顿”其“吾甘殉学”之人格根基;对叔子来说,则体现在1942—1947年于“人与家国”维度“安抚”其“是桧是松”之伦理忧患。正是在钱锺书“安抚”叔子的伦理忧患一案中,钱创造性地从千年诗史所流传的“押韵之酬唱”咏叹体式,演化出了“不押韵之酬唱”叙事体式。钱锺书对叔子苦魂的“押韵之酬唱”,宜检索《槐聚诗存》;钱锺书对叔子苦魂的“不押韵之酬唱”,则须沉潜往复小说《围城》第三章登场的“董斜川”这一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有灵魂的酬唱 叔子 苦魂 《槐聚诗存》 《围城》 董斜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