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寻找故园——师陀的中原乡土写意画《果园城记》 被引量:7
1
作者 杨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76-81,共6页
四十年代我国文学常出现一个母题:寻找故园。以农为本的中国人,自古就有眷恋乡土的情意,屈原仆悲马颓,难舍旧乡而远逝,成为千古绝唱;杜甫在闻官军收复“余田园所在”的东京洛阳而涕泪淋漓,倾泻成为他的“生平第一快诗”。这份民族群体意... 四十年代我国文学常出现一个母题:寻找故园。以农为本的中国人,自古就有眷恋乡土的情意,屈原仆悲马颓,难舍旧乡而远逝,成为千古绝唱;杜甫在闻官军收复“余田园所在”的东京洛阳而涕泪淋漓,倾泻成为他的“生平第一快诗”。这份民族群体意识,在四十年代战事旷日持久、梦魂三惊之余,化作对故乡风物和民族命运的深沉反省,也是势在必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陀 《果园城记》 原乡 写意画 故园 节奏 说书人 锡匠 叙事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中国的“思与诗”——重读师陀的《果园城记》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欣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7-34,共8页
《果园城记》是师陀在抗战期间于上海怀想故土写就的一组诗化小说。作家立足于果园城的各类生活样式,从文化检视和人生审美的双重角度出发,通过情调结构、象征隐喻、意象组合、以文作画等诗意的笔法实现对国民精神和乡土文化的理性烛照... 《果园城记》是师陀在抗战期间于上海怀想故土写就的一组诗化小说。作家立足于果园城的各类生活样式,从文化检视和人生审美的双重角度出发,通过情调结构、象征隐喻、意象组合、以文作画等诗意的笔法实现对国民精神和乡土文化的理性烛照,并越过批判的表层,从精神深层透视乡土中国的生态相与生命本真,表达了对人性、对中国命运的现代化探究和人类困境的哲理思索。《果园城记》富含着哲思与诗性,并且"诗"推进了"思","思"强化了"诗",使两者达到了高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陀 《果园城记》 诗意 哲思 情调 象征 以文作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陀《果园城记》的精神返乡之旅
3
作者 李春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7-88,共2页
师陀20世纪40年代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以虚构的想象世界和日常中蕴涵无常的悲剧风格,进行了一种独特的寻找故园、渴念回归的精神返乡之旅。师陀借助想象,完成的不是对现实的逃逸,而是对生命至深处无法遮蔽的悲剧的呈现与张扬... 师陀20世纪40年代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以虚构的想象世界和日常中蕴涵无常的悲剧风格,进行了一种独特的寻找故园、渴念回归的精神返乡之旅。师陀借助想象,完成的不是对现实的逃逸,而是对生命至深处无法遮蔽的悲剧的呈现与张扬。在艺术想象和悲剧风格上,体现着“一种不愿与人为伍”的艺术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陀 《果园城记》 虚构 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乐园”里的悲剧——论师陀《果园城记》中男性形象
4
作者 梁素芳 《河南农业》 2007年第2期58-59,共2页
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反映了20世纪初期到抗战前日益凋敝的封建乡村的生活场景,这种场景窒息着人的生命,果园成了人们的失乐园,不仅是女性,即使是男权社会中的男性,也难逃悲剧命运。
关键词 师陀 《果园城记》 男性 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兰河传》与《果园城记》合论 被引量:1
5
作者 邹午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76-182,共7页
他们素昧平生、未曾谋面,一个来自荆天棘地的东北平原,一个生予偏僻闭塞的中原大野。把他们——萧红和师陀联系在一起,似乎有点意外。然而我们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同一时期,几乎同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开始着手创作一部描写一个小城... 他们素昧平生、未曾谋面,一个来自荆天棘地的东北平原,一个生予偏僻闭塞的中原大野。把他们——萧红和师陀联系在一起,似乎有点意外。然而我们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同一时期,几乎同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开始着手创作一部描写一个小城的小说——《呼兰河传》和《果园城记》,两部小说有着饶有趣味的共同之处。这一事实引起了笔者将它们放在一起考察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城记》 《呼兰河传》 东北平原 小说 师陀 萧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 被引量:10
6
作者 赵咏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62,共9页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鲁迅开启了乡土文学论述的源头,他的简短概括同时也引发了乡土文学的各种歧见。乡土的文化蕴含应该指向故乡而非单纯的乡村,对比意义下的异质性文化因素才是乡土文学之核心,现代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鲁迅开启了乡土文学论述的源头,他的简短概括同时也引发了乡土文学的各种歧见。乡土的文化蕴含应该指向故乡而非单纯的乡村,对比意义下的异质性文化因素才是乡土文学之核心,现代乡土文学中都市/现代文明则是相对于乡土的异质性文化因素,都市与乡土的互动激发了乡土想象的多义复杂性。这表现在:乡土文学作者在城、乡之间情感游离,他们的城市经验干扰着他们乡土叙事的纯粹性,而他们对土地的乡愁,削弱了他们作为现代文明启蒙者对乡土的批判力度。师陀的《果园城记》为乡土文学写作了一则寓言,他抹煞果园城的地域特性,象征化游子与故乡的复杂关系,由此寓言化了乡土文学的创作动机:游子们的"乡愁"不仅源于背井离乡,也源自时间流逝的"乡愁"。这可以看作是来自空间与时间的异质性因素。从现代到当代文学场域的变动来看,乡土并非一个静止的事实,它是各种力量角斗的场所,也是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异质性文化因素 鲁迅 师陀 《果园城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师陀《说书人》的多重情感错位
7
作者 董健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7-50,共4页
《说书人》是新修订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珍爱生命”第二模块“陨落与升华”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师陀于1942年1月3日写下的,后收入小说集《果园城记》。夏志清博士高度评价师陀的小说“文笔典雅,饶有诗意”,甚至说“《果园城记... 《说书人》是新修订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珍爱生命”第二模块“陨落与升华”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师陀于1942年1月3日写下的,后收入小说集《果园城记》。夏志清博士高度评价师陀的小说“文笔典雅,饶有诗意”,甚至说“《果园城记》的18篇素描虽无悲剧力量,但却有鲁迅在《呐喊》及《彷徨》中所表现的讽刺与同情”①,《说书人》在内容与形式上都很好地体现这了这一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书 师陀 《果园城记》 情感 高中语文教材 内容与形式 珍爱生命 悲剧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师陀的短篇小说 被引量:4
8
作者 殷卫星 《中国文学研究》 1990年第4期81-87,61,共8页
师陀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走上文坛的。1931年对师陀来说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他离开家乡到北京准备自谋前途。但是就在这一年,“九·一八”事件爆发了、这一震惊全国的大悲剧使得很多人改变了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师陀这时也彻底放... 师陀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走上文坛的。1931年对师陀来说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他离开家乡到北京准备自谋前途。但是就在这一年,“九·一八”事件爆发了、这一震惊全国的大悲剧使得很多人改变了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师陀这时也彻底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参加了反帝大同盟。积极从事抗日爱国运动。也就在这一年,他以那场运动为背景写了两个短篇:《请愿正篇》和《请愿外篇》。不过这两篇小说只是反映了当时的青年对待抗日运动的态度。主题肤浅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陀 人生形式 短篇小说 《果园城记》 抒情小说 宗法社会 沈从文 情理线索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