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编历史剧《杨门女将》的女性独立意识
1
作者 郭兴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2-43,共2页
新编历史剧《杨门女将》令人荡气回肠的原因:崇尚民族英雄,宣扬民族气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由一群巾帼英雄来展现民族的崇高气节;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剧作的改编者巧妙的构思编排与戏曲情境的恰当运用;唱腔、表演以及扮相上也... 新编历史剧《杨门女将》令人荡气回肠的原因:崇尚民族英雄,宣扬民族气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由一群巾帼英雄来展现民族的崇高气节;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剧作的改编者巧妙的构思编排与戏曲情境的恰当运用;唱腔、表演以及扮相上也非常贴合人物性格的特点;剧作深刻的文化意蕴在于披着封建礼教——"忠孝节义"的外衣,宣传了妇女独立意识以及崭新的妇女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编历史剧 《杨门女将》 女性独立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学派之戏曲电影研究——从《杨门女将》看戏曲电影的韵味美
2
作者 洛帧 陈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28,共5页
在戏曲电影的创作中,情感体验的建立有效弱化了虚实之间的矛盾,为戏曲的电影化建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在实现戏曲电影化的过程中,如何保留戏曲的艺术精髓,戏曲美学在电影中又如何得以呈现同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而处理这一问题的首先条... 在戏曲电影的创作中,情感体验的建立有效弱化了虚实之间的矛盾,为戏曲的电影化建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在实现戏曲电影化的过程中,如何保留戏曲的艺术精髓,戏曲美学在电影中又如何得以呈现同样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而处理这一问题的首先条件就是要真正认识戏曲的艺术特性与其美学原则。“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1]王国维的高度概括,把“歌舞”与“故事”的关系提炼出来,在戏曲表演中,“歌舞”不仅是戏曲的叙述方式,同时也承载着戏曲艺术的美学表达,一出戏的故事情节与情感体验均在演员的唱、念、做、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电影 《杨门女将》 电影研究 中国电影 韵味美 学派 故事情节 情感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剧《百岁挂帅》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8-134,共7页
扬州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扬剧是在花鼓戏、苏北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20世纪30年代两者在上海逐渐合并演出,以"小开口"为主,称为"维扬戏",1950年正式定名为"扬剧&qu... 扬州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其独特的地位,扬剧是在花鼓戏、苏北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20世纪30年代两者在上海逐渐合并演出,以"小开口"为主,称为"维扬戏",1950年正式定名为"扬剧"。扬剧在20世纪有两次兴盛,一次是30、40年代,二是50、60年代扬剧进入鼎盛期,先后成立了一批扬剧团,出现一批优秀的剧目,在江苏省、华东区或进京演出产生较好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根据传统剧目改编的《百岁挂帅》。《百岁挂帅》使扬剧发展达到一个高峰,也使扬剧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京剧及各剧种这一题材的发展都受到扬剧直接的启示,甚至影响超过了扬剧。本文关于扬剧《百岁挂帅》研究的论述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扬剧《十二寡妇征西》到《百岁挂帅》改编,二是京剧改编与对扬剧《百岁挂帅》的评价、地位。如果我们对扬剧《百岁挂帅》的认识和评价不囿于"典型化",不囿于那个年代对作品思想"提高"的要求的话,就会发现扬剧《百岁挂帅》的成功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对它的评价和地位还应该重新审视。定稿前《百岁挂帅》的不足亦显而易见,这种显而易见加之京剧改编本《杨门女将》随之上演及影响扩大,遮掩了扬剧改编的光芒,影响了对它的评价。定稿后的《百岁挂帅》形成了扬剧完整的一个整体。从戏曲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扬剧改编本所具有的原创性,决定它的价值和意义更大。20世纪50、60年代扬剧《百岁挂帅》与京剧《杨门女将》是戏曲改编值得深入研究的两部优秀作品,它们并蒂绽放于上个世纪,也会永存于戏曲史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发展 扬剧 《杨门女将》 《百岁挂帅》 戏曲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