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浪漫摇曳在幻想夸张之中 典范长存于音乐飘香之外--李贺《李凭箜篌引》营造的音乐美
1
作者 余翔 林阳地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5期104-104,106,共2页
以声写声、以形写声、以幻想写声、人神交融,乃是李贺《李凭箜篌引》突出的浪漫特色,对此诗可作四个层面剖析:一是可人的清秋美女弹琴图的勾勒;二是盛赞音乐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三者由近及远、由人到神,来描摹音乐的形象感、动... 以声写声、以形写声、以幻想写声、人神交融,乃是李贺《李凭箜篌引》突出的浪漫特色,对此诗可作四个层面剖析:一是可人的清秋美女弹琴图的勾勒;二是盛赞音乐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三者由近及远、由人到神,来描摹音乐的形象感、动态感及音乐效果强烈的感染力;最后工笔描摹静态感与浮雕感的深秋神仙赏乐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李凭箜篌引》 通感的音乐描绘 人神交融 浪漫色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复现法”教《李凭箜篌引》 被引量:1
2
作者 牛春雨 李皖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72,共4页
唐代诗人李贺描写音乐的诗篇《李凭箜篌引》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音乐复现法”是在教学描写音乐的诗文时,通过复现其中的音乐,让学生直观、真切地感受其中的音乐,在将诗文变成音乐又将音乐转换成诗文的过程中,提升... 唐代诗人李贺描写音乐的诗篇《李凭箜篌引》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音乐复现法”是在教学描写音乐的诗文时,通过复现其中的音乐,让学生直观、真切地感受其中的音乐,在将诗文变成音乐又将音乐转换成诗文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文字和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复现法 《李凭箜篌引》 审美鉴赏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贺《李凭箜篌引》之吴质探考
3
作者 王治中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90-93,共4页
《李凭箜篌引》中吴质当为何人,吴刚,吴季重之说均有不妥之处,唯清人王琦疑有他人。经考证,尧舜时有乐师为质,“质”字由“夔”字演变而来,夔为音乐祖师,且为吴姓,因此,吴质当为乐正夔。
关键词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吕氏春秋》 段成式 “质” 刘义庆 音乐 《淮南子》 《释名》 钱仲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悄无言”与“秋月白”——《琵琶行》教学片段
4
作者 曹振国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9期58-58,共1页
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把自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因而鉴赏《琵琶行》,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诗句是绕不开的教学重点,而末句“东船西舫悄无言,... 清人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把自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因而鉴赏《琵琶行》,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诗句是绕不开的教学重点,而末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赏析则是重点之中的难点。对这一难点。我主要采取对比赏析、涵泳品味等方法加以突破,引导学生鉴赏“悄无言”与“秋月白”之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琵琶行》 教学片段 无言 《听颖师弹琴》 《李凭箜篌引》 对比赏析 教学重点 导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感·诗篇·乐声对唐代描绘器乐效果诗篇的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涵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76-79,共4页
本文借用钱钟书先生的“通感”理论,从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幻觉、意觉等六个方面逐一对唐诗中关于音乐诗篇涉及器乐演奏审美效果的描写部分作了一个分析。指出眼、耳、鼻、舌、身各感觉官能在审美中了无障碍。
关键词 描绘器 《李凭箜篌引》 诗篇 钱钟书 刘长卿 《听颖师弹琴》 《琵琶行》 音乐诗 唐代音乐 洛阳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李贺诗的艺术特色
6
作者 张式铭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1期28-35,43,共9页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了,这是我国文化界的一件大喜事。毛主席在信中指出:“李贺诗很值得一读”,这不仅是对李贺诗的最大肯定和最高评价,也是对我们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学遗产,发展社会主义诗歌创作的光辉指示和...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了,这是我国文化界的一件大喜事。毛主席在信中指出:“李贺诗很值得一读”,这不仅是对李贺诗的最大肯定和最高评价,也是对我们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学遗产,发展社会主义诗歌创作的光辉指示和亲切教诲。我们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再一次读李贺的诗,深深感到毛主席说得非常精辟,非常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诗 艺术特色 老工人 县官 《李凭箜篌引》 毛主席 行云 黑暗政治 紫石 羲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