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教对烦恼的认知——基于汉译《杂阿含经》的考察
1
作者 王鹤琴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15-19,共5页
佛教对于烦恼的认识相当深刻,汉译《杂阿含经》中对于烦恼有许多分类和描述,并与佛教的基本教义、修道体系及解脱目标紧密相连。佛教认为烦恼的本质是心不自在的状态,烦恼的染污性与不善性决定了它可以束缚、逼迫、扰乱人心,因此,早期... 佛教对于烦恼的认识相当深刻,汉译《杂阿含经》中对于烦恼有许多分类和描述,并与佛教的基本教义、修道体系及解脱目标紧密相连。佛教认为烦恼的本质是心不自在的状态,烦恼的染污性与不善性决定了它可以束缚、逼迫、扰乱人心,因此,早期佛教以断除烦恼、证得涅槃为乐。随着部派佛教对烦恼认识的深化,阿罗汉的地位开始动摇并出现以追求佛果为目标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发展逐渐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拥抱烦恼、在烦恼中觉悟的旨趣与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阿含经》 烦恼 阿罗汉 解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译《杂阿含经》之譬喻研究
2
作者 张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2-17,共6页
汉译《杂阿含经》的譬喻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由于《杂阿含经》产生时间较早,又都以小经为主,故事性的譬喻相对较少。其中卷二十九驴作牛声的譬喻,有可能是柳宗元《黔之驴》的最早出典,相类似的故事在《五卷书》《伊索寓言》中均有表现... 汉译《杂阿含经》的譬喻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由于《杂阿含经》产生时间较早,又都以小经为主,故事性的譬喻相对较少。其中卷二十九驴作牛声的譬喻,有可能是柳宗元《黔之驴》的最早出典,相类似的故事在《五卷书》《伊索寓言》中均有表现。修辞性质的譬喻,可分作明喻、隐喻与借喻等。其著名者,如以弹琴来譬喻精进、盲龟浮木等。为古今学者文人所津津乐道的博喻,在《杂阿含经》中也多有使用。一些重要的佛教名相,通过譬喻变得更加明白易懂而有条理。在偈颂中,譬喻也广泛地存在。《杂阿含经》中的有些譬喻,还被译成专经流行。如《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佛说月喻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杂阿含经》 譬喻 故事性譬喻 修辞性譬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盲龟浮木
3
作者 吴维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1-212,共2页
“盲龟浮木”出自佛教的《杂阿含经》中一则描绘“人生难得”的譬喻。意谓人生于此世,如盲眼的海龟幸遇海中的浮木一样,机缘殊胜,弥足珍贵。
关键词 海龟 《杂阿含经》 人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始佛教哲学的“缘起”说 被引量:2
4
作者 关桐 袁健 《五台山研究》 1994年第4期3-9,共7页
原始佛教哲学的“缘起”说,在其哲学体系中较为复杂。佛教最早的经典四《阿含经》中,对“缘起”有几种不同的说法。释迦牟尼生前没有著作,其思想是由弟子们凭记忆流传下来的,因口耳相传便免不了流传者以己意而有所增改,所以形成了几种... 原始佛教哲学的“缘起”说,在其哲学体系中较为复杂。佛教最早的经典四《阿含经》中,对“缘起”有几种不同的说法。释迦牟尼生前没有著作,其思想是由弟子们凭记忆流传下来的,因口耳相传便免不了流传者以己意而有所增改,所以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缘起”说。我们认为,四《阿含经》中的几种不同的“缘起”说,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众生进行分析而形成的,大致可分为三类:“因缘和合缘起”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 原始佛教 《中华大藏经》 缘起 五蕴 《杂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 阿含经》 哲学体系 五台山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赞文殊菩萨偈注释》简评
5
作者 白福生 《五台山研究》 1999年第2期44-45,共2页
《赞文殊菩萨偈注释》一书是五台山圆照寺原住持清海法师的弟子、今广东潮阳峡山妙吉祥堂住持妙空法师弘传文殊思想的著述。全书内容依次为《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佛经)及妙师所作《赞曼殊师利菩萨五字真言威德偈》... 《赞文殊菩萨偈注释》一书是五台山圆照寺原住持清海法师的弟子、今广东潮阳峡山妙吉祥堂住持妙空法师弘传文殊思想的著述。全书内容依次为《金刚顶超胜三界经说文殊五字真言胜相》(佛经)及妙师所作《赞曼殊师利菩萨五字真言威德偈》、《曼殊室利十种无尽甚深大愿》(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佛教 文殊 般若 菩萨 艺术特色 《杂阿含经》 《大唐西域记》 《史记》 《无量寿经》 《大智度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早期佛教的种姓制度观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家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62年第2期1-18,共18页
印度早期佛教如何对待种姓制度是印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资产阶级学者的印度史著作里,对于这个问题,一般所论很少,而且也未能作出深入、明确的分析。就英国资产阶级学者的印度史代表著作来看,V.A.斯密司的《早期印度史》对佛教... 印度早期佛教如何对待种姓制度是印度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资产阶级学者的印度史著作里,对于这个问题,一般所论很少,而且也未能作出深入、明确的分析。就英国资产阶级学者的印度史代表著作来看,V.A.斯密司的《早期印度史》对佛教几乎无所论述;《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关于早期佛教时代的两个专章也未论及佛教政治思想。再就印度本国资产阶级学者的代表著作来看,《印度人民的历史与文化》第二卷有一节专论佛教教义,组织与早期发展史,而关于佛教对待种姓制的态度,则只是简单地说“婆罗门之对优越种姓地位的要求遭到了反对,但是种姓制却因刹帝利是高于婆罗门的种姓的教条而暗暗地被认可了”;R.C.马占达在《古代印度》一书中也只是说佛教“反对婆罗门所僭占的优越地位”。他们也说明了一些历史事实,但是由于没有联系到当时历史条件与阶级矛盾特点来进行分析,所以没有能充分阐明佛教种姓制度观的真相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姓制度 刹帝利 早期佛教 首陀罗 婆罗门 《杂阿含经》 印度 《中阿含经》 比丘 奴隶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