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选集注》中江淹杂体诗的研究价值——兼论先唐文本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展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5,共12页
先唐经典文本具有不稳定性和衍生性,需要利用诸多版本及注本的比较与互参进行综合研究。以《文选集注·江文通杂体诗》为例,其序文及注解、正文的异文、篇题的变化、李善注及各家注本的多维诠解、注本所引亡佚文献等,不仅对于勘定... 先唐经典文本具有不稳定性和衍生性,需要利用诸多版本及注本的比较与互参进行综合研究。以《文选集注·江文通杂体诗》为例,其序文及注解、正文的异文、篇题的变化、李善注及各家注本的多维诠解、注本所引亡佚文献等,不仅对于勘定原文、补充文学史料具有意义,而且对于探寻汉晋诗歌艺术风格及其经典化进程也颇有裨益。通过《文选》早期钞本、刻本的比勘,可以尽量追溯文本的原貌,利于整理并校订中古集部文献,同时也应当尊重文本的开放性及多样性,注意文本形态流变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关注文本流变及其生成机制,充分利用集注本及历代注评本,并从多元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正文、注文及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古代文学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集注》 江淹《杂体诗》 文本形态 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个角色与一个演员——从《杂体诗三十首》看江淹的艺术“本色” 被引量:6
2
作者 程章灿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共10页
拟古相当于扮演古人。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既是对三十家各具特色的古代诗人风格的模拟,也是对三十位古人的扮演。在拟古作品中,亦不可避免地表露作者个人的情感倾向和表达习惯。文章着重从字法、句法、语气、口吻、意象等角度,通过《... 拟古相当于扮演古人。江淹《杂体诗三十首》既是对三十家各具特色的古代诗人风格的模拟,也是对三十位古人的扮演。在拟古作品中,亦不可避免地表露作者个人的情感倾向和表达习惯。文章着重从字法、句法、语气、口吻、意象等角度,通过《杂体诗三十首》与江淹其他作品的比较与举证,揭示《杂体诗三十首》中所体现的江淹个性特点。以往《杂体诗三十首》的研究者较多注重江淹拟作与被拟诗家的比较,以江证古,或以古证江,本文的重点则是以江证江,试图说明江淹如何在三十家总杂诗风的基础之上,表现独一无二的自家本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淹 《杂体诗三十首》 拟古 语气 本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昭代诸家体》与明代七律诗史的读写实践
3
作者 叶晔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5,共13页
见于《夕堂戏墨》中的王夫之《仿昭代诸家体》38首,是江淹《杂体诗》在明清两代被复古诗界广泛摹拟之风尚中的一种别调。与薛蕙、王世贞等人赓续旧传统不同,船山组诗因其七律形式及对文学“近传统”的关怀而少为人知。立足于明诗阅读与... 见于《夕堂戏墨》中的王夫之《仿昭代诸家体》38首,是江淹《杂体诗》在明清两代被复古诗界广泛摹拟之风尚中的一种别调。与薛蕙、王世贞等人赓续旧传统不同,船山组诗因其七律形式及对文学“近传统”的关怀而少为人知。立足于明诗阅读与批评,王夫之先后创撰了《明诗评选》《仿昭代诸家体》《夕堂永日绪论》,呈现出一个动态且具层次感的明诗史建构过程。这一结撰之法,借鉴自王世贞用《艺苑卮言》《拟古七十首》两种写法来评价五古源流,又创造性地将其从对古代诗史的梳理,改造为对当代诗史的观察。《仿昭代诸家体》是王夫之在古人“读写实践”与“诗学历史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面对诗歌“近传统”,将“读”“评”“写”三个文学行为阶段进行“合一表达”的探索型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仿昭代诸家体》 《杂体诗》 七言律诗 文学史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江淹的拟古诗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德长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9-64,共6页
魏晋以来,拟古成风。江淹的拟古诗数量颇多,质量亦高,《效阮公诗》15首和《杂体诗》30首是其代表。前者拟阮籍《咏怀诗》,不仅在形式上逼真原作,更隐微曲折地讽谏刘景素,深得阮氏原作旨趣遥深之意。后者摹拟汉至刘宋名家名作... 魏晋以来,拟古成风。江淹的拟古诗数量颇多,质量亦高,《效阮公诗》15首和《杂体诗》30首是其代表。前者拟阮籍《咏怀诗》,不仅在形式上逼真原作,更隐微曲折地讽谏刘景素,深得阮氏原作旨趣遥深之意。后者摹拟汉至刘宋名家名作,以拟作来显示前代诗家各自艺术特点;《序》更反映出江淹文学批评的态度和眼光,这对研究这些时期的文学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淹 拟古诗 《效阮公诗》 《杂体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