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杀虫剂作用的分子行为》
1
作者 冷欣夫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80-280,共1页
关键词 《杀虫剂作用的分子行为》 2003年9月 上海远东出版社 杀虫剂 毒力 昆虫生长调节剂 代谢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槐糖脂与高活性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相互作用和界面行为
2
作者 肖宇 秦冰 +3 位作者 雷雪 江建林 侯研博 乔富林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5,共10页
通过测定表面张力、油水界面张力、接触角及使用原子力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分别研究了生物基表面活性剂槐糖脂(SL)与3种不同烷基链长高界面活性表面活性剂(C_(12)SA、C_(14)SA、C_(16)SA)复配混合体系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界面行为。结果表... 通过测定表面张力、油水界面张力、接触角及使用原子力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分别研究了生物基表面活性剂槐糖脂(SL)与3种不同烷基链长高界面活性表面活性剂(C_(12)SA、C_(14)SA、C_(16)SA)复配混合体系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界面行为。结果表明:随着高界面活性表面活性剂的烷基链长增加,混合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分子间协同作用逐渐增强;SL/C_(16)SA混合体系可有效降低其与稠油的油水界面张力;随着C_(16)SA摩尔分数(X_(C_(16)SA))增大,SL/C_(16)SA混合体系的浊度逐渐降低、胶束粒径逐渐减小、体系对油性表面的润湿反转能力逐渐增强,且对多孔油性基底的渗透速率更高;同时,当X_(C_(16)SA)>0.2时,SL/C_(16)SA混合体系胶束表面电荷密度降低,体系Zeta电位绝对值减小,沉积形成的颗粒尺寸逐渐增大;当X_(C_(16)SA)>0.7时,SL/C_(16)SA混合体系界面活性较好,可用于油田开采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糖脂 表面活性剂 分子间相互作用 界面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壳聚糖复合物的相变行为及分子间相互作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郭元强 童真 +1 位作者 陈鸣才 梁学海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87-190,共4页
应用静态热机械分析(TMA)、差示扫描量热(DSC)和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聚乙二醇(PEG)与壳聚糖(Chitosan)形成复合物的相变行为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当复合物中壳聚糖含量高于15%时,复合物表现出固态相转变行为;PEG与... 应用静态热机械分析(TMA)、差示扫描量热(DSC)和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聚乙二醇(PEG)与壳聚糖(Chitosan)形成复合物的相变行为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当复合物中壳聚糖含量高于15%时,复合物表现出固态相转变行为;PEG与Chitosan间存在较强的分子间氢键,束缚和限制了复合物中PEG熔融态的平动自由,致使复合物在高温态下表现出固体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壳聚糖 复合物 相变行为 分子间相互作用 氢键 相变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种杀虫剂对柑橘大实蝇选择行为的影响及击倒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石永芳 华登科 +4 位作者 梁鹏 何章章 杨璇 王福莲 桂连友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3-201,共9页
柑橘大实蝇是柑橘上的重要害虫。本文分别利用Y型嗅觉仪和饲喂法测定了柑橘大实蝇成虫对12种杀虫剂的选择行为和击倒作用,以期筛选出田间防治柑橘大实蝇的高效农药,并为研发其诱杀剂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2种杀虫剂中,吡虫啉、阿维... 柑橘大实蝇是柑橘上的重要害虫。本文分别利用Y型嗅觉仪和饲喂法测定了柑橘大实蝇成虫对12种杀虫剂的选择行为和击倒作用,以期筛选出田间防治柑橘大实蝇的高效农药,并为研发其诱杀剂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2种杀虫剂中,吡虫啉、阿维菌素对雌成虫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多杀霉素、丁硫克百威、阿维菌素、氟铃脲对雄成虫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多杀霉素、毒死蜱、噻嗪酮对雌成虫具有显著的驱避作用;啶虫脒、噻虫嗪、乙酰甲胺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对柑橘大实蝇雌雄成虫既无驱避作用也无引诱作用。同种药剂对柑橘大实蝇雌雄成虫的击倒时间无显著差异,不同药剂间对柑橘大实蝇成虫的击倒时间有显著差异,其中啶虫脒的击倒时间(KD_(50)<1 min)最短。综合考虑杀虫剂对柑橘大实蝇选择行为的影响及击倒作用,认为啶虫脒更适宜作为柑橘大实蝇诱杀剂中的杀虫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大实蝇 杀虫剂 选择行为 击倒作用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有机质限域空间内的气水相互作用
5
作者 张楚 姚艳斌 +1 位作者 冯鹏 张雨恒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81-2595,共15页
页岩储层中基质-流体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对评估页岩气资源量和开发潜力至关重要。传统研究受限于数学表征模型假设较多的固有劣势,对不同尺度储集空间内气水吸附行为及其赋存规律的刻画仍不完善,使得限域空间内的气水相互作用过程和机... 页岩储层中基质-流体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对评估页岩气资源量和开发潜力至关重要。传统研究受限于数学表征模型假设较多的固有劣势,对不同尺度储集空间内气水吸附行为及其赋存规律的刻画仍不完善,使得限域空间内的气水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尚不明确。鉴于此,选取6组四川盆地海相龙马溪组页岩,对提取的干酪根开展干燥和含水条件下的甲烷吸附试验,而后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和改进的Ono-Kondo模型表征微纳米孔隙中气水吸附行为,最后探讨微纳米限域空间内气水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干燥条件下甲烷填充吸附行为对总甲烷吸附量起主要贡献,同时甲烷填充吸附主要发生在微孔中,甲烷表面吸附则主要在中孔中。在含水条件下,甲烷的吸附行为会发生显著变化,原本在干燥条件下以填充吸附为主的样品会转变为以表面吸附为主。水分子以簇状分布堵塞占据微孔空间,并驱使甲烷至高能含硫位点周围,从而显著降低甲烷的填充吸附能力;相比之下,由于水分子和甲烷吸附位点的差异,水分子对中孔中甲烷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有机质 气水作用 吸附行为 限域空间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探针Sm^(3+)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分子光谱及电化学表征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蕾 李勋 +1 位作者 戚琦 罗国添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4-77,共4页
研究了稀土Sm3+ 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固体配合物合成方法 ,对其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Sm3+ 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羟基的氧和胺基或酰胺基的氮形成强烈的配位配合物。紫外光谱分析表明 ,Sm3+ 与BSA作用时直接与酪氨酸残基作用。在模拟生... 研究了稀土Sm3+ 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固体配合物合成方法 ,对其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Sm3+ 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羟基的氧和胺基或酰胺基的氮形成强烈的配位配合物。紫外光谱分析表明 ,Sm3+ 与BSA作用时直接与酪氨酸残基作用。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研究了Sm3+ 与BSA的结合性质 ,荧光光谱分析表明Sm3+ 与BSA形成 2 5∶1的配合物 ,表观络合常数为lgK =11 0 0。并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pH条件对S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离子 牛血清白蛋白 结合作用 分子光谱 电化学行为 生物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质杀虫剂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7
作者 嵇保中 孙云霄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3-28,共6页
印楝质杀虫剂对昆虫有忌避、拒食、干扰生长发育、降低生殖力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印楝质杀虫剂对不同昆虫的取食影响差异较大 ,鳞翅目昆虫较敏感。对不同昆虫的生长发育、生殖等方面的效应较为一致 ,但处理方法对效果有影响 ,注射处理... 印楝质杀虫剂对昆虫有忌避、拒食、干扰生长发育、降低生殖力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印楝质杀虫剂对不同昆虫的取食影响差异较大 ,鳞翅目昆虫较敏感。对不同昆虫的生长发育、生殖等方面的效应较为一致 ,但处理方法对效果有影响 ,注射处理比点滴、口服效果好。印楝质杀虫剂的作用机制包括 :(1)影响触角、跗节、产卵器上化学感受器的功能导致忌避作用 ;(2 )影响口器上厌食及其他化学感器产生初生拒食反应 ;(3)作用于消化系统形成次生拒食反应 ;(4 )障碍形态发生肽类激素的释放 ,影响蜕皮激素、保幼激素滴度 ,抑制生长发育并使生殖力下降 ;(5 )抑制细胞分裂、损害发育中的器官组织。印楝质杀虫剂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质杀虫剂 生物活性 作用机制 昆虫行为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胺基两亲树枝状大分子与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体系的分子聚集行为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惠 胡敏 +2 位作者 陈慧博 杨世伟 王金本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630,共5页
以浊度分析、动态激光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方法研究了以1.0代(G1)聚酰胺-胺(PAMAM)为核心、以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PPO-PEO)为辐射臂的树枝状大分子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之间的相互作用.值得注... 以浊度分析、动态激光光散射(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方法研究了以1.0代(G1)聚酰胺-胺(PAMAM)为核心、以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PPO-PEO)为辐射臂的树枝状大分子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之间的相互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当树枝状大分子溶液的浓度为1%(质量分数),SDS的浓度远低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体系的浊度值开始明显升高,DLS、TEM以及AFM的研究结果显示出此时聚集体的尺寸逐渐增加,意味着SDS与树枝状大分子有着很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树枝状大分子与SDS构成的复合物.当SDS浓度增高至0.1mmol·L-1(约为cmc的1%)左右时,体系的浊度值随着SDS浓度的增加变化不大,DLS、TEM、AFM的实验结果显示,聚集体尺寸趋于稳定状态.当SDS的浓度继续升高至0.25和0.5mol·L-1时,体系中形成了SDS分子间的自聚集或者存在多个SDS分子与单个树枝状大分子的分子间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集行为 树枝状大分子 浊度性质 相互作用 十二烷基硫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变堆中碳原子在碳氢薄膜表面再沉积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赵成利 孙伟中 +8 位作者 刘华敏 张浚源 吕晓丹 秦尤敏 宁建平 贺平逆 潘宇东 苟富均 Cheng-li Wei-zhong Hua-min Jun-yuan L(U) Xiao-dan You-min Jian-ping Ping-li Yu-dong Fu-jun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2-316,共5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碳原子与碳氢薄膜的作用过程。探讨了不同入射能量对碳原子与碳氢薄膜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碳原子与碳氢薄膜作用会在表面形成碳薄膜。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碳薄膜厚度变薄。在碳薄膜中碳原子的成键形...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碳原子与碳氢薄膜的作用过程。探讨了不同入射能量对碳原子与碳氢薄膜相互作用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碳原子与碳氢薄膜作用会在表面形成碳薄膜。随着入射能量的增加,碳薄膜厚度变薄。在碳薄膜中碳原子的成键形式主要为Csp2-Csp2和Csp2-Csp3,随入射能量的增加,碳原子键价结合形式从Csp2-Csp2向Csp2-Csp3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堆 碳原子 碳氢 薄膜表面 沉积行为 分子动力学方法 模拟研究 fusion REACTOR dynamics simulation 入射能量 碳薄膜 作用过程 结合形式 相互作用 模拟结果 薄膜作用 薄膜厚度 原子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碱对东方粉蝶幼虫觅食行为的影响和毒害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春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44-547,共4页
利用结球甘蓝、大白菜、蕹菜和莴苣菜4种蔬菜及东方粉蝶幼虫作为实验对象,以0%、0.01%、0.1%、1%和2%5种烟碱浓度梯度研究东方粉蝶幼虫对经过不同烟碱浓度喷洒过的4种蔬菜的觅食行为以及不同烟碱浓度对东方粉蝶幼虫... 利用结球甘蓝、大白菜、蕹菜和莴苣菜4种蔬菜及东方粉蝶幼虫作为实验对象,以0%、0.01%、0.1%、1%和2%5种烟碱浓度梯度研究东方粉蝶幼虫对经过不同烟碱浓度喷洒过的4种蔬菜的觅食行为以及不同烟碱浓度对东方粉蝶幼虫的毒害作用.研究表明,在同一烟碱浓度下,东方粉蝶幼虫对4种蔬菜觅食行为及毒害致死时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烟碱浓度显著影响东方粉蝶幼虫对4种蔬菜的觅食数量和存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碱 东方粉蝶幼虫 觅食行为 毒害作用 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度法研究非离子型高分子对盐水溶液中油酸钾聚集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化真 杨海洋 +2 位作者 周珊 何志华 何平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6-59,共4页
测定了在不同浓度聚丙二醇(PPG)、聚乙二醇(PEG)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存在条件下油酸钾盐水溶液的黏度,研究了非离子型高分子对盐水溶液中油酸钾表面活性剂聚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非离子型高分子的加入,油酸钾盐水溶液的黏度... 测定了在不同浓度聚丙二醇(PPG)、聚乙二醇(PEG)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存在条件下油酸钾盐水溶液的黏度,研究了非离子型高分子对盐水溶液中油酸钾表面活性剂聚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非离子型高分子的加入,油酸钾盐水溶液的黏度迅速下降,但是程度显著不同,不仅如此,加入更加疏水的聚丙二醇以后,油酸钾盐水溶液黏度下降的程度最低。由此可见,非离子型高分子疏水程度不是导致表面活性剂盐水溶液黏度下降的唯一因素,高分子与表面活性剂疏水和亲水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聚集体的形态,是决定表面活性剂盐水溶液黏度下降最主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型高分子 油酸钾 黏度 聚集行为 疏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态聚合物摩擦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
12
作者 段芳莉 刘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3-68,共6页
为了探究锥形光滑探头在非晶态聚合物表面上滑动时聚合物所表现的摩擦行为,在不同温度、不同粘着强度下,采用珠簧模型,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此滑动过程。通过分析此滑动过程中的聚合物链结构(键取向和链构象),阐释了聚合物薄膜与探... 为了探究锥形光滑探头在非晶态聚合物表面上滑动时聚合物所表现的摩擦行为,在不同温度、不同粘着强度下,采用珠簧模型,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此滑动过程。通过分析此滑动过程中的聚合物链结构(键取向和链构象),阐释了聚合物薄膜与探头间交接区的结构动力学特征。当聚合物处于玻璃态,且探头与基体之间的作用是粘着作用时,其交接区中的高分子链的键取向沿滑动方向取向。且表征链构象的回转半径值也在滑动方向上增大到滑动前的10倍左右,即链构象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态聚合物 分子动力学模拟 摩擦行为 粘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作用色谱中流动相组成对溶质保留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建国 姚丛 +1 位作者 卫引茂 耿信笃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81-484,共4页
首次研究了疏水作用色谱 (HIC)中芳香醇同系物在不同种类盐流动相中的保留行为。以计量置换保留模型中的参数Z分析了HIC中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保留行为的差别 ,以及不同流动相组成对两种类型溶质的洗脱范围及洗脱能力的影响。与反相色谱... 首次研究了疏水作用色谱 (HIC)中芳香醇同系物在不同种类盐流动相中的保留行为。以计量置换保留模型中的参数Z分析了HIC中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保留行为的差别 ,以及不同流动相组成对两种类型溶质的洗脱范围及洗脱能力的影响。与反相色谱相似 ,芳香醇在HIC中的保留仍存在同系物规律。比较了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在不同盐溶液中的Z值变化 ,表明流动相中的盐仅改变小分子与固定相的水合程度 ,而对生物大分子 ,除改变其和固定相水合程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作用色谱 芳香醇同系物 生物大分子 保留行为 分离 流动相 蛋白质 保留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质分子界面行为的耗散粒子动力学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九柱 付威 +3 位作者 胡艳娇 王子璇 常广涛 张慧先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6-1113,共8页
运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方法模拟了“孤岛型”沥青质分子和其纳米聚集体在油-水界面的取向性、聚集行为,分析了富氧支链对沥青质分子取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油-水界面时,沥青质分子从油、水相中脱离,吸附在油-水界面处,稠芳环核与... 运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方法模拟了“孤岛型”沥青质分子和其纳米聚集体在油-水界面的取向性、聚集行为,分析了富氧支链对沥青质分子取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油-水界面时,沥青质分子从油、水相中脱离,吸附在油-水界面处,稠芳环核与油-水界面平行,烷烃支链伸入油相;随着沥青质浓度升高,空间位阻作用使沥青质分子彼此分离,稠芳环核与界面存在夹角,直至部分沥青质被“挤出”界面;在π-π相互作用下,被“挤出”界面的稠芳环核与吸附在油-水界面的稠芳环核平行堆叠,距离约为0.5 nm,烷烃支链将稠芳环核包围;沥青质纳米聚集体由于被烷烃支链包裹,极易脱离油-水界面,溶于油相;富氧支链亲水性强,伸入水相,使稠芳环核与油-水界面产生夹角,甚至垂直;富氧支链会改变沥青质分子的取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分子 聚集行为 耗散粒子动力学 Π-Π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八元噻吩-乙炔-乙烯环状共轭低聚物的合成及其超分子行为
15
作者 王小祥 张雪鹏 +5 位作者 魏诗瑶 徐云彦 张前炎 谢素原 黄荣彬 郑兰荪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2-809,共8页
通过噻吩-乙炔-乙烯交替构建的环状共轭低聚物,因其具有独特的π共轭体系和内部空腔,表现出非线性光学、双光子吸收等特殊光电性质.通过引入联噻吩基团,制备出一种新型的八元噻吩-乙炔-乙烯环状共轭低聚物,其晶体结构表明,该大环分子之... 通过噻吩-乙炔-乙烯交替构建的环状共轭低聚物,因其具有独特的π共轭体系和内部空腔,表现出非线性光学、双光子吸收等特殊光电性质.通过引入联噻吩基团,制备出一种新型的八元噻吩-乙炔-乙烯环状共轭低聚物,其晶体结构表明,该大环分子之间存在不常见的S-π弱相互作用,并且存在有序的分子内通道和分子间通道.扫描电镜显示该环状共轭低聚物能自组装成纤维状固体,长度可达几厘米.荧光光谱研究证实了C_(60)对该环状共轭低聚物具有显著的荧光淬灭作用,说明作为电子给体的该环状共轭低聚物与作为电子受体的C_(60)之间存在超分子行为和电子转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吩-乙炔-乙烯环状共轭低聚物 S-π相互作用 自组装 富勒烯 分子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害虫生殖行为的弦音器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通道调节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品轩 刘兆宇 +4 位作者 彭宇漩 宋鑫宇 王利祥 高聪芬 吴顺凡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6-256,共11页
瞬时感受器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是细胞膜上一类重要的阳离子通道,参与昆虫视觉、嗅觉、听觉、温度感知及机械感知等感觉功能的形成。其中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TRPV)通... 瞬时感受器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是细胞膜上一类重要的阳离子通道,参与昆虫视觉、嗅觉、听觉、温度感知及机械感知等感觉功能的形成。其中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TRPV)通道为TRP家族中的一类亚家族,其成员nanchung(Nan)和inactive(Iav)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复合物是杀虫剂吡蚜酮、双丙环虫酯以及氟喹酮的分子靶标。研究表明,TRPV通道调节剂类药剂的作用机制不同于传统的神经毒性杀虫剂。如吡蚜酮和氟喹酮会抑制桃蚜Myzus persicae的取食行为;吡蚜酮通过作用于昆虫的弦音感受器,使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表现出后足抬起并伸展的独特中毒症状;吡蚜酮和氟喹酮能影响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重力感受和听觉感受,破坏其正常的负趋地性行为;吡蚜酮能够干扰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黑腹果蝇的生殖行为,有效抑制其下一代种群数量,从而表现出持效期长的特点。我国褐飞虱田间种群已对吡蚜酮普遍产生中等到高水平抗性,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对吡蚜酮的抗性水平虽然较低,但也呈逐年升高趋势;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对吡蚜酮和双丙环虫酯的抗性水平相对较低。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CYP6CS1、CYP6CM1及CYP6CW1等参与了现阶段害虫对吡蚜酮的代谢抗性,但还未发现害虫对TRPV通道调节剂的靶标抗性。本文主要从TRPV通道调节剂的发现、毒理学机制、抗性现状、抗性机制及抗性适合度代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可为该类药剂的深入研究及科学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毒理 分子靶标 TRPV通道 吡蚜酮 抗性机制 生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内吸性杀虫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林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嘉冰 徐智文 +2 位作者 薛羿 刘英胜 严善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2-68,共7页
为了筛选高效低毒杀虫药剂,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本次试验选用的被害树种为馒头柳,采用树干输液法,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和吡虫啉3种内吸性杀虫剂进行林间防治试验。3种杀虫剂的质量浓度分别设为:氯虫苯甲酰胺2、4、8 g/L,氟虫... 为了筛选高效低毒杀虫药剂,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本次试验选用的被害树种为馒头柳,采用树干输液法,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和吡虫啉3种内吸性杀虫剂进行林间防治试验。3种杀虫剂的质量浓度分别设为:氯虫苯甲酰胺2、4、8 g/L,氟虫双酰胺0.6、1.2、2.4 g/L,吡虫啉2.8、5.6、11.2 g/L。结果发现,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和吡虫啉对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7%~54.5%、41.9%~66.0%和59.1%~86.4%。防治后,氯虫苯甲酰胺和氟虫双酰胺处理组的树干上无新产卵刻痕,吡虫啉处理组的树干上,有新产卵刻痕的株数占总株数的1/7,产卵刻痕密度为0.57个/株;对照组树干中,有新产卵刻痕的株数占总株数的50%~60%,产卵刻痕密度为2.0~2.2个/株。说明这3种杀虫剂对光肩星天成虫产卵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驱避作用。因此,这3种内吸性杀虫剂对光肩星天牛虫口密度的有效控制及降低其对林木的危害具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 内吸性杀虫剂 防治效果 产卵行为 驱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车流运行动态特性及其模型 被引量:10
18
作者 曲大义 李娟 +2 位作者 刘聪 刘冬梅 贾彦峰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8-194,共7页
车辆跟驰行为受前导车和道路环境等的影响,将车辆抽象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于分子动力学构建相互作用势函数,建立基于相互作用势函数的分子跟驰模型.采集试验路段不同点位的交通流样本,从视频中获得所需数据,并对加速度波动特性进行分析... 车辆跟驰行为受前导车和道路环境等的影响,将车辆抽象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于分子动力学构建相互作用势函数,建立基于相互作用势函数的分子跟驰模型.采集试验路段不同点位的交通流样本,从视频中获得所需数据,并对加速度波动特性进行分析.将车辆运行状态分为常态行驶,起动加速和减速停车3种,根据实测交通数据对3种车辆运行状态进行模型参数标定,同时对分子跟驰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经典GM模型,分子跟驰模型稳定性更好,对实际交通状态拟合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分子动力学 跟驰行为 相互作用 交通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表面活性剂体系微乳液的相行为及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嘉诚 邱学青 +1 位作者 杨东杰 林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EP)分别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复配体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根据测定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及正规溶液理论计算了复配体系分子间相...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苯乙烯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EP)分别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复配体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根据测定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及正规溶液理论计算了复配体系分子间相互作用参数及分子交换能,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温度等因素对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微乳液形成过程的相行为及热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元组分(PEP+SDS)及(PEP+CTAB)复配体系在胶束中和表面吸附层中的都存在较强的增效作用,体系的能量降低,且前者的增效作用大于后者。(PEP+SDS)/正己醇/正庚烷/水微乳液的W/O微乳区域面积最大,温度对该微乳液的相行为影响很小。在此微乳液形成的过程中,助表面活性剂醇从连续油相进入微乳液界面层的标准自由能变化ΔGs<0;标准焓变-ΔHs=0,为无热效应过程,ΔGs是由醇分子的混乱度熵变ΔSs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表面活性剂 分子相互作用参数 微乳液 行为 热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遗传学研究之新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晓陵 金瑜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21,共5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遗传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定量遗传学方面,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概念的引入深化了人们对环境作用的认识;对于环境和遗传关系,不仅认识到基因型-环境的交互作用可能存在三种形式,还揭示出遗传对环境测量的影响...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行为遗传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定量遗传学方面,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概念的引入深化了人们对环境作用的认识;对于环境和遗传关系,不仅认识到基因型-环境的交互作用可能存在三种形式,还揭示出遗传对环境测量的影响———基因型-环境的相关。分子遗传学作为新兴的研究途径,目前以寻找基因为主,将来则以认识基因如何工作为重。行为遗传学的发展前景将是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以行为基因组学为中心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遗传学 进展 分子遗传学 80年代 环境作用 交互作用 研究途径 基因组学 基因型 认识 定量 共享 作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