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大众文化中技术与政治的相互关系 |
胡佳佳
|
《戏剧之家》
|
2019 |
4
|
|
2
|
从机械复制到大众狂欢——读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余琪
|
《室内设计》
|
2010 |
2
|
|
3
|
本雅明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发展——解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李书凝
|
《今古文创》
|
2023 |
0 |
|
4
|
审美政治化:艺术作品的革命潜能——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王洋
|
《人文天下》
|
2021 |
2
|
|
5
|
机械复制下的“审美催眠”——谈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郝靓
|
《艺术科技》
|
2019 |
1
|
|
6
|
本雅明的艺术批评思想评述——以《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例 |
唐苏
|
《美与时代(城市)》
|
2014 |
0 |
|
7
|
机械复制时代的闲章新艺术——以《点石斋画报》为中心 |
黄艺兰
|
《美育学刊》
|
2025 |
0 |
|
8
|
试论机械复制对艺术作品的颠覆 |
李芷萱
|
《艺海》
|
2010 |
0 |
|
9
|
解读本雅明——兼及机械复制时代下的艺术思考 |
张静淼
|
《美术教育研究》
|
2016 |
1
|
|
10
|
机械复制时代的表演艺术——瓦尔特·本雅明的表演理论研究 |
游溪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6 |
0 |
|
11
|
机械复制时代的挪用图像与艺术创作 |
张结宜
|
《艺海》
|
2017 |
0 |
|
12
|
文化消费时代机械复制对中国文学艺术市场化的影响 |
刘中兴
|
《美术大观》
|
2010 |
0 |
|
13
|
论《拉格泰姆时代》中的“机械复制”和“变化”主题 |
白薇臻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4
|
从符号权力视角分析机械复制时代韵味的凋落 |
徐子昂
|
《电影评介》
|
2014 |
0 |
|
15
|
当录像艺术作品复现 |
宫林林
|
《上海艺术评论》
|
2021 |
0 |
|
16
|
从“灵晕”走向“救赎”——机械复制时代下灵晕的凋萎与新生 |
周思含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23 |
0 |
|
17
|
复制技术对艺术活动的影响 |
邢莉
|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
2000 |
1
|
|
18
|
影剧艺术的“草根”性、时代性与创新性 |
唐华军
|
《艺海》
|
2008 |
0 |
|
19
|
数字时代,艺术“向死而生” |
马琳
|
《艺术广角》
|
2015 |
0 |
|
20
|
版画艺术的当代性之我见 |
韩淑英
|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