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司马光《书仪》与《朱子家礼》之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安国楼 王志立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6-88,108,共3页
北宋司马光所编的《书仪》和南宋朱熹的草就稿《朱子家礼》,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两部居家礼仪规范著作。在礼仪环节上,后者继承前者,却要简省得多。在思想性上,两者都注重继承传统,又与时通变,树立符合时代需要和民俗风情的治家礼仪规范。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书仪》 《朱子家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礼与国礼之间:《朱子家礼》的时代意义探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美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6,共8页
作为宋代家礼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朱子家礼》不仅与宋代官僚士大夫积极推动的礼仪教化实践、北宋时期家礼的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更与宋代国家礼制教化的推进直接联系在一起。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群体对推行礼仪教化民俗逐渐形成了清晰认知... 作为宋代家礼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朱子家礼》不仅与宋代官僚士大夫积极推动的礼仪教化实践、北宋时期家礼的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更与宋代国家礼制教化的推进直接联系在一起。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群体对推行礼仪教化民俗逐渐形成了清晰认知,家礼修撰日趋接近庶民层面,并由此促成国家层面的礼制下移意识的明确及官方礼制的庶民化。北宋家礼与国礼的交接极大推进了南宋时期官僚士大夫的家礼修撰意识。《朱子家礼》直接简化、删改古礼之框架体系,旗帜鲜明地宣示为广大士庶民众修礼的意图和有助于国家推行礼教崇化导民的主张,成为充分考量普通庶民生活实际、规范冠婚丧祭诸事和日常居家生活的士庶通礼。《朱子家礼》的仪制规范走出了"行于自家"的范畴,广泛扩展于士庶社会层面,家礼由此上升到了国礼,官僚士大夫群体的礼教意图、官方礼制的下移趋势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和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家 庶民化 教民化俗 《朱子家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崇与抵制:明代不遵循《朱子家礼》现象之探研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志跃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3-169,共7页
明政府尊崇程朱理学,推崇《朱子家礼》,但社会上不遵循《朱子家礼》的现象仍广泛存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朱子家礼》自身存在不足,不良风俗的阻挠、地理位置的限制、人情、恩义、宗族以及人们认识不同等主客观原因导致的。从礼制... 明政府尊崇程朱理学,推崇《朱子家礼》,但社会上不遵循《朱子家礼》的现象仍广泛存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朱子家礼》自身存在不足,不良风俗的阻挠、地理位置的限制、人情、恩义、宗族以及人们认识不同等主客观原因导致的。从礼制史角度来认识明人不遵循《朱子家礼》的现象,使我们更为深刻地了解礼制诸多共性,即礼制有时代性的特征、变通创新是礼制发展的规律、礼制的普及需要破除恶俗、礼制的实施需要考虑社会现实等。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社会正遭遇礼仪的缺失,建立既适应当代社会,又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礼制,是需要学界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朱子家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道、教一体视野中的《朱子家礼》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天庆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5-154,共10页
《朱子家礼》的撰制,是儒家学派发展的历史必然,体现了朱子对儒家之教的深刻思考。《朱子家礼》以家庭、家族生活为中心,以礼仪实践为主导,通过祠堂设施、宗法原则、祖先信仰及祭田等,使儒家之教获得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明清以来,《朱... 《朱子家礼》的撰制,是儒家学派发展的历史必然,体现了朱子对儒家之教的深刻思考。《朱子家礼》以家庭、家族生活为中心,以礼仪实践为主导,通过祠堂设施、宗法原则、祖先信仰及祭田等,使儒家之教获得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明清以来,《朱子家礼》的实践有力地深化了儒家政、道、教之间的关系,深刻地塑造了明清以来传统社会的面貌,使儒家学派真正成为三位一体的紧密结构。《朱子家礼》的撰制与实践,是儒学整体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理解理学对于汉唐儒学整体超越的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家礼》 儒家 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古拓新:宋元士庶丧礼礼仪因革与复兴
5
作者 陈延斌 王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共7页
先秦时期“礼不下庶人”的情况在秦汉以后逐渐发生改变,原本施行于贵族阶层的冠婚丧祭诸礼日渐下移,到唐后期尤其是宋元时期基本实现了“礼下庶人”阶层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古礼中的丧礼也得到了复兴。礼制在宋元时期发生转折的重要原... 先秦时期“礼不下庶人”的情况在秦汉以后逐渐发生改变,原本施行于贵族阶层的冠婚丧祭诸礼日渐下移,到唐后期尤其是宋元时期基本实现了“礼下庶人”阶层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古礼中的丧礼也得到了复兴。礼制在宋元时期发生转折的重要原因是士族阶层的衰落,以及士大夫复兴宗法制度和匡正世风的需要。司马光、朱熹、吕祖谦均试图在不违背古礼精神的前提下,对先秦丧礼礼制进行简化,以适应社会士庶礼仪文化的需要。相较而言,《朱子家礼》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后世影响最大。北宋吕大钧等撰修的《乡仪》和元代郑泳撰修的《郑氏家仪》,则是民间依据古礼撰修家礼文献的杰出代表,在社会上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时期 制下移 《朱子家礼》 《郑氏家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尽数拆洗”与“万世规矩准绳”——朱熹的礼学著述及其历史影响论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冯兵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13,共5页
尽管在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朱子语类》等文献中有较多礼学方面的疏解与讨论,但其礼学思想仍主要集中于《仪礼经传通解》和《家礼》这两种专门的礼学著述之中。前者由朱熹亲订23卷,黄榦《续仪礼经传通解... 尽管在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朱子语类》等文献中有较多礼学方面的疏解与讨论,但其礼学思想仍主要集中于《仪礼经传通解》和《家礼》这两种专门的礼学著述之中。前者由朱熹亲订23卷,黄榦《续仪礼经传通解》29卷,又《仪礼集传集注》14卷;后者由朱熹以司马光的《温公书仪》为底本纂订而成,共分"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5卷。朱熹礼学思想的历史影响也主要是以《家礼》和《仪礼经传通解》为主导而产生。前者对传统社会中的个人修为习惯、家风族风乃至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培养等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有力地维护了传统社会的稳定;后者对于宋以后的礼经学研究有着较大程度的借鉴意义,并对进一步推动儒学与社会政治的紧密联系、强化学者的经世意识等产生了较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朱子家礼》 《仪经传通解》 历史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