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性别与异质幻象:从《木兰辞》到迪士尼“木兰”影片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晨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66,共4页
《木兰辞》通过文本的忠孝语境和家国情怀,勾勒出花木兰双性同体的社会性别。迪士尼以《木兰辞》为蓝本、改编创作的动画片《木兰》将西方成长观念、人文主义精神及青春电影的特征,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在西方视域中构建了木兰故事的异国... 《木兰辞》通过文本的忠孝语境和家国情怀,勾勒出花木兰双性同体的社会性别。迪士尼以《木兰辞》为蓝本、改编创作的动画片《木兰》将西方成长观念、人文主义精神及青春电影的特征,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在西方视域中构建了木兰故事的异国情调。迪士尼《花木兰》真人电影则在《木兰》动画的基础上,将西方的巫文化、英雄主义内核等挪用至中国文化语境之中,在西方视域中构建了东方他者的异质幻象,造成了影片文化的文本割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电影 《木兰辞》 改编创作 迪士尼 《花木兰 社会性别 异国情调 木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木兰辞》与《花木兰》电影的改编
2
作者 陈洪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6-127,共2页
《花木兰》电影对《木兰辞》有了大幅度的改编,但基本传承《木兰辞》的主题,诠释了文学中的中国古典元素——孝、智、勇。同时还增加了一些符合时代的全新元素——电影中花木兰在骁勇中增添了一份少女柔情,重在演绎人性,再现了战争时代... 《花木兰》电影对《木兰辞》有了大幅度的改编,但基本传承《木兰辞》的主题,诠释了文学中的中国古典元素——孝、智、勇。同时还增加了一些符合时代的全新元素——电影中花木兰在骁勇中增添了一份少女柔情,重在演绎人性,再现了战争时代的情感。电影的改编有符合时代性的,也有悖于历史性的 有值得赞赏的部分,也有值得批判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辞》 改编 主题 情感 形象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嬗变:“花木兰”多重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之维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卓 王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5-58,共4页
花木兰,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她代父出征、抵御外辱的故事具有跨时空的精神力量,唤醒了一代代人对国家与民族的担当。民歌《木兰辞》中对于她从军的描述只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 花木兰,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她代父出征、抵御外辱的故事具有跨时空的精神力量,唤醒了一代代人对国家与民族的担当。民歌《木兰辞》中对于她从军的描述只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几句诗歌。诗歌语言的简洁凝练与故事本身的传奇色彩赋予无数影视剧作广阔的阐释空间。影视技术的发展将历史上模糊形态的花木兰形象具象化、细致化、视觉化,1998年电视剧《花木兰》,1998年迪士尼动画《花木兰》,2009年电影《花木兰》,2013年电视剧《花木兰传奇》,以及2020年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都是在木兰“代父出征”的核心故事中生发出来的想象性叙事,它们在国家、家庭、战争的议题中实现了对历史文本和文学文本的再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辞》 影视剧作 诗歌语言 《花木兰 铁衣 跨文化传播 迪士尼 具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花木兰》影片台词看中式价值观 被引量:1
4
作者 蔡玥琳 戴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1-23,共3页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故事源于一首北朝叙事民歌《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本是个安分守己勤劳织布的传统女性,却在国家动荡之际,因为孝顺父亲、忠于国家,义无反顾地走上沙场。诗歌热情赞...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故事源于一首北朝叙事民歌《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本是个安分守己勤劳织布的传统女性,却在国家动荡之际,因为孝顺父亲、忠于国家,义无反顾地走上沙场。诗歌热情赞扬了她善良淳朴的道德情操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2009年末,香港导演马楚成与演员赵薇、陈坤将这一故事搬上银幕,《花木兰》取得了较好的反响。相对于迪斯尼出品的动画电影Mulan片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木兰 代父从军 香港导演 动画电影 《乐府诗集》 《木兰辞》 郭茂倩 赵薇 男性气质 英雄气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木兰》看迪斯尼对异国文化的误读 被引量:2
5
作者 程瑜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53,共4页
迪斯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编各国原生态故事为卡通电影,重构异国作品的文学内蕴、故事节奏和戏剧冲突,是对异国文学与文化的接受和再创造。《木兰辞》从诗作改编为卡通影片《木兰》,融入西方文化精神,糅合女性的独特视域与生命体验,... 迪斯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编各国原生态故事为卡通电影,重构异国作品的文学内蕴、故事节奏和戏剧冲突,是对异国文学与文化的接受和再创造。《木兰辞》从诗作改编为卡通影片《木兰》,融入西方文化精神,糅合女性的独特视域与生命体验,使木兰成为美国精神和女性主义的代言人,是迪斯尼接受异国文化有代表性的作品。影片对中国文化特征的拼凑、文化语境的重新定位,映射了迪斯尼改编过程中对异国文化的过滤、想象与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辞》 木兰 迪斯尼卡通电影 东西文化 误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差异与人物塑造——从电影《花木兰》浅析迪斯尼动画片中的木兰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71,共2页
本文试图对比迪斯尼动画《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中“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两个主要的不同点,说明这种源于美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并认为应当从正反两方面去认知这种理解上的差异。
关键词 文化 《木兰辞》 《花木兰 人物形象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两首木兰诗看经典本《木兰诗》的思想和艺术 被引量:4
7
作者 孙绍振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44-49,共6页
《木兰诗》(亦作《木兰辞》)从南北朝至今,一千余年,艺术生命不朽,多次被改编为电影,成为地方戏曲的传统节目,影响甚至远达美洲,令花木兰成为美国女权主义者的偶像。美国已经第二次将之搬上银幕。至于国人更是家喻户晓,中学生能够出口... 《木兰诗》(亦作《木兰辞》)从南北朝至今,一千余年,艺术生命不朽,多次被改编为电影,成为地方戏曲的传统节目,影响甚至远达美洲,令花木兰成为美国女权主义者的偶像。美国已经第二次将之搬上银幕。至于国人更是家喻户晓,中学生能够出口成诵。去年它出现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全民得以重温这一经典艺术瑰宝,堪称《中国诗词大会》的一大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诗》 《中国诗词大会》 《木兰辞》 女权主义者 木兰 艺术瑰宝 传统节目 木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画片木兰形象的文化身份改写 被引量:1
8
作者 田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55-56,共2页
经过迪斯尼电影公司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木兰形象的改写,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木兰变成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美国个人主义英雄。本文运用文化身份理论来分析木兰形象在性格、价值观和爱情观三方面改写的路径,阐释了改写的实质是美国通过电影这... 经过迪斯尼电影公司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木兰形象的改写,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木兰变成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美国个人主义英雄。本文运用文化身份理论来分析木兰形象在性格、价值观和爱情观三方面改写的路径,阐释了改写的实质是美国通过电影这个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宣传效应的重要平台来向外输出本土文化及价值取向,达到文化殖民的目的。中国观众对于出现动画木兰的现象值得深入思考,拨云见日发现其幕后真实用意,并及时采取有效策略予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辞》 动画木兰 文化身份 改写 殖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木兰与花剑的传说 被引量:1
9
作者 朝阳 《体育文化导刊》 1987年第1期77-80,共4页
关于花木兰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凡是上过学的人,大都读过或者会背颂叙事诗《木兰辞》;爱看戏听书的人,也都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是,花木兰是那里生人?如何练得一身武艺?为国建立多大功勋?最后因何而死?尚有些不清... 关于花木兰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凡是上过学的人,大都读过或者会背颂叙事诗《木兰辞》;爱看戏听书的人,也都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是,花木兰是那里生人?如何练得一身武艺?为国建立多大功勋?最后因何而死?尚有些不清楚。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对花木兰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初步调查和考证,并结合民间的传说撰成此文。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 生平事迹 花剑 《木兰辞》 叙事诗 武艺 初步调查 功勋 博物馆 办公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兰现象”略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秋禾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5期54-57,共4页
"木兰现象"略论秋禾1993年5月26日至5月28日,在河南虞城县举行了中国首届"木兰文化节学术研讨会"。会上,省内外的史学家、文史家、文学理论家、作家、雕塑家、戏曲表演艺术家和台湾学者共七八十人,齐集一堂,考证木兰... "木兰现象"略论秋禾1993年5月26日至5月28日,在河南虞城县举行了中国首届"木兰文化节学术研讨会"。会上,省内外的史学家、文史家、文学理论家、作家、雕塑家、戏曲表演艺术家和台湾学者共七八十人,齐集一堂,考证木兰生平,探讨木兰精神,可谓木兰研究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辞》 人民群众 民族凝聚力 文化现象 艺术作品 《雌木兰 女英雄 木兰 木兰 文学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花木兰”啥模样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忠顺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6-36,共1页
好莱坞真的没有不敢拍的题材,根据中国古诗《木兰辞》改编的动画片《花木兰》已经问世。迪斯尼版本的木兰姑娘是个什么样子? 首先,她长得一点不像人们看惯了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睡美人》中的女主角。花木兰的额骨很宽,眼睛... 好莱坞真的没有不敢拍的题材,根据中国古诗《木兰辞》改编的动画片《花木兰》已经问世。迪斯尼版本的木兰姑娘是个什么样子? 首先,她长得一点不像人们看惯了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睡美人》中的女主角。花木兰的额骨很宽,眼睛只有一条线(当然也有杏眼圆睁的时候),而且几乎设有鼻子。 尽管不像洋娃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 迪斯尼公司 《睡美人》 木兰从军 《木兰辞》 中国古诗 好莱坞 文化差异 白雪公主 弟兄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产生活、个人意识及其他——蔡东小说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立青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6年第4期82-90,共9页
一、告别青春的写作 伊藤虎丸在其《鲁迅与日本人》一书中,曾经特别指出这样一个事实或细节: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他37岁时写的"。同时,伊藤又提到夏目漱石写《我是猫》时是38岁。这意味着什么呢?
关键词 蔡东 小说论 《狂人日记》 个人意识 夏目漱石 伊藤虎丸 我是猫 文学青年 生活理想 《木兰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的悖论及其对文学母题的制约
13
作者 王列生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1-26,共6页
文化研究面愈来愈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一种基础研究,原因很简单,从人文生态结构来说,所有的人类社会伸延(以自然为起点或以其自身为起点)都可以还原为文化现象。 近年来,我们对于民族文化和域外文化的研究,都有实质性进展,这是值得欣慰... 文化研究面愈来愈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一种基础研究,原因很简单,从人文生态结构来说,所有的人类社会伸延(以自然为起点或以其自身为起点)都可以还原为文化现象。 近年来,我们对于民族文化和域外文化的研究,都有实质性进展,这是值得欣慰的一方面。但是,也还有忧患的一方面,那就是学理研究中对文化构成的不同集合单元,偏重差异论而漠视融通论,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象事实,所以从寻找差的角度入手来研究文化的特性和某一种文化的功能也就无可厚非。 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本身就包括两方面的结构特性,一为差异,一为谐同。就差异而论,人类整体因分布的原因而切割为不同的地域的生存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母题 母题表现 民族自我 悖论 抗战文学 文化构成 普列姆昌德 《孔雀东南飞》 蛇郎 《木兰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特种国文读本述略
14
作者 赵新华 贺朝霞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8-61,共4页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精心策划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随后又复攻淞沪,更大调其贼军屡肆骚扰,在天津演习巷战,在汉口增加驻军,在苏杭用飞机抛炸弹,并有扰我长江沿岸及破坏我全国要埠之言。[1]面对"弹丸小国"日本的入...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精心策划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东北。随后又复攻淞沪,更大调其贼军屡肆骚扰,在天津演习巷战,在汉口增加驻军,在苏杭用飞机抛炸弹,并有扰我长江沿岸及破坏我全国要埠之言。[1]面对"弹丸小国"日本的入侵,国人逐渐意识到:一个独立自存的国家并不是专靠土地辽阔、人民众多、物产丰富,而新兴的民气、独立自主的明确意识才是得以生存在世界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帝国主义 日本侵略者 长江沿岸 民族精神 “九一八”事变 选文 《木兰辞》 唐代诗歌 国民政府教育部 张中丞传后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陕北民俗博物馆的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姬乃军 《文博》 1986年第1期85-88,84,共5页
民俗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民俗博物馆,又是社会历史类博物馆下的一个分支。对民俗学的研究,就国际范围来说也不过百年左右的历史。我国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有人曾进行过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民俗学在我国的复兴,是在党的... 民俗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民俗博物馆,又是社会历史类博物馆下的一个分支。对民俗学的研究,就国际范围来说也不过百年左右的历史。我国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有人曾进行过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民俗学在我国的复兴,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而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全国各地的民俗博物馆,是屈指可数的,民俗,顾名思义,就是民间的习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博物馆 历史类 历史科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 青眉 大诗人杜甫 文艺活动 《木兰辞》 洛川 稽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持人的话
16
作者 孟繁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1-132,共2页
在当下的小说创作中,蔡东一直备受读者和批评界关注。她的小说产量并不高,至今也就有《木兰辞》《月圆之夜》《我想要的一天》《星辰书》四部作品集,且每部规模并不巨大,但她的名篇却不少,这是蔡东的创作态度和自我节制所致。大约从《... 在当下的小说创作中,蔡东一直备受读者和批评界关注。她的小说产量并不高,至今也就有《木兰辞》《月圆之夜》《我想要的一天》《星辰书》四部作品集,且每部规模并不巨大,但她的名篇却不少,这是蔡东的创作态度和自我节制所致。大约从《往生》开始,先后有《无岸》《净尘山》《木兰辞》《伶仃》《来访者》《天元》《照夜白》《朋霍费尔从五楼纵身一跃》《布衣之诗》等,是批评家经常提到的作品。这些小说具有精湛的构思、讲究的语言、含蓄的人物,以及不经意的优雅和对世界的善意和爱,这些构成了蔡东小说卓然不群的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辞》 月圆之夜 创作态度 批评界 蔡东 朋霍费尔 主持人 含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汉字的“望文生义”──以书写称谓词的汉字为例
17
作者 蒋仲仁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21-24,共4页
试论汉字的“望文生义”──以书写称谓词的汉字为例蒋仲仁“王子”,看见这个词,只要认识“王”和“子”两个字,就知道是王之子,国王的儿子。有人管这叫“望文生义”,说这是汉字神奇之所在,是汉字的特点,举世无双。由此推断,只... 试论汉字的“望文生义”──以书写称谓词的汉字为例蒋仲仁“王子”,看见这个词,只要认识“王”和“子”两个字,就知道是王之子,国王的儿子。有人管这叫“望文生义”,说这是汉字神奇之所在,是汉字的特点,举世无双。由此推断,只要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能理解这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词 贾珠 上海话 王夫人 林黛玉 贾母 馒头庵 《木兰辞》 汉语成语大辞典 二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长虹轶事
18
作者 文超 《鲁迅研究动态》 1988年第11期52-52,共1页
家世点滴高长虹是山西盂县清城乡西沟村人,从小深得祖父宠爱,从祖父那里学会了《木兰辞》和不少唐诗。祖母擅讲故事,每当讲到兴高采烈时,多皱的脸皮就会随之战颤。高长虹之父体弱多病,伯父三人,经常吵闹,由大伯父当家。母亲仁慈善良。
关键词 高长虹 讲故事 《木兰辞》 祖父 母亲 山西 郁达夫 生育 九二四 唐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编教材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下)
19
作者 陶麟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5-21,共7页
统编教材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下)陶麟营①经营:常数月营·聚(训)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②谋求:百计营·谋不能脱(促)望①远看:吾令人望·其气(鸿)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梦)②名望:卿为清望&... 统编教材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下)陶麟营①经营:常数月营·聚(训)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②谋求:百计营·谋不能脱(促)望①远看:吾令人望·其气(鸿)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梦)②名望:卿为清望·官(训)先达德隆望·尊(送)③盼望:日夜望·将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 统编教材 《隆中对》 《愚公移山》 《论语》 《曹刿论战》 《桃花源记》 《陈涉世家》 《岳阳楼记》 《木兰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历史教学中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的讲授
20
作者 周瑞霞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993年第1期52-53,共2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国家的分裂、战乱使人民流离失所,饱经战乱,但也促进了人民渴望统一,结束战乱的愿望。各族人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加深了友谊与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国家的分裂、战乱使人民流离失所,饱经战乱,但也促进了人民渴望统一,结束战乱的愿望。各族人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加深了友谊与联系,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也加速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这一时期,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汉朝儒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三纲五常的罗网被撕破,人们驰骋着无穷想象去重新思索,探求宇宙、人生、科学、文学和艺术,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了两汉所未有的活泼多姿、清新洒脱的现象,并以澎湃之势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文化 南北朝时期 民族大融合 南北经济 北魏时期 《木兰辞》 鲜卑族 虞喜 建安诗 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