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社会性别与异质幻象:从《木兰辞》到迪士尼“木兰”影片 |
郭晨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2
|
论《木兰辞》与《花木兰》电影的改编 |
陈洪英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3
|
镜像嬗变:“花木兰”多重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之维 |
陈卓
王帅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1 |
6
|
|
4
|
从《花木兰》影片台词看中式价值观 |
蔡玥琳
戴莉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5
|
从《木兰》看迪斯尼对异国文化的误读 |
程瑜瑜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6
|
文化差异与人物塑造——从电影《花木兰》浅析迪斯尼动画片中的木兰 |
王新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7
|
从两首木兰诗看经典本《木兰诗》的思想和艺术 |
孙绍振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20 |
4
|
|
8
|
动画片木兰形象的文化身份改写 |
田菊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9
|
花木兰与花剑的传说 |
朝阳
|
《体育文化导刊》
|
1987 |
1
|
|
10
|
“木兰现象”略论 |
秋禾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5 |
1
|
|
11
|
美国“花木兰”啥模样 |
何忠顺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1999 |
1
|
|
12
|
中产生活、个人意识及其他——蔡东小说论 |
杨立青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6 |
1
|
|
13
|
文化的悖论及其对文学母题的制约 |
王列生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14
|
抗战特种国文读本述略 |
赵新华
贺朝霞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5
|
建立陕北民俗博物馆的探讨 |
姬乃军
|
《文博》
|
1986 |
1
|
|
16
|
主持人的话 |
孟繁华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7
|
试论汉字的“望文生义”──以书写称谓词的汉字为例 |
蒋仲仁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18
|
离长虹轶事 |
文超
|
《鲁迅研究动态》
|
1988 |
0 |
|
19
|
统编教材文言文常用实词义项及例句(下) |
陶麟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20
|
谈历史教学中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的讲授 |
周瑞霞
|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199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