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泛化和绝对化: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两根软肋——兼评陈成龙老师的《最后一课》 |
乔桂英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2
|
都德《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思考 |
张学君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3
|
《最后一课》在百年教科书中的呈现形态 |
林长山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4
|
《最后一课》不同版本插图之比较 |
唐书杰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5
|
一词经纬 层层深入——《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
刘宏业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6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
张挥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7
|
《最后一课》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以民国中学教科书的编选为研究对象 |
林长山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8
|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的文学艺术和特色赏析 |
张小平
郑红娟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9
|
应时顺势与文本皈依——《最后一课》成为经典课文的启示 |
李云龙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0
|
质疑《最后一课》 |
陈颂善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11
|
以小见大的典范——试谈《最后一课》的艺术特色 |
钱建南
|
《高校教育管理》
|
1981 |
0 |
|
12
|
感知者与隐含作者的错位与重合——《最后一课》再解读 |
郭跃辉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3
|
《最后一课》课堂气氛的营构及对教学的启示 |
王坤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1997 |
0 |
|
14
|
咀嚼《最后一课》 |
丁长永
|
《中学语文教学》
|
2006 |
0 |
|
15
|
都德《最后一课》的三个汉译本 |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0 |
|
16
|
《最后一课》简析 |
魏宗峤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78 |
0 |
|
17
|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情艺术 |
何更生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18
|
这堂课没有流行歌曲 |
王君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9
|
夭折的维纳斯──50年代文学课本编写始末 |
刘国正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
|
|
20
|
小弗朗士上课不专心! |
姜东瑞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199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