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泛化和绝对化: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两根软肋——兼评陈成龙老师的《最后一课》 被引量:5
1
作者 乔桂英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7-48,共2页
陈成龙老师这堂公开课引起这样的争议,并不是偶然的事情。
关键词 《最后一课》 探究性学习 老师 成龙 绝对化 语文 公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德《最后一课》教学案例及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学君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Z期22-26,共5页
2016年春天,我去山西垣曲参加一个教师培训。做完当天的讲座之后,垣曲方面的负责人找到我,说学员想听我讲一堂语文课。我问讲什么篇目,他说想听我讲小说。我说讲《孔乙己》吧,这篇课文我比较熟悉。他说《孔乙己》他们已经讲过了,现在只... 2016年春天,我去山西垣曲参加一个教师培训。做完当天的讲座之后,垣曲方面的负责人找到我,说学员想听我讲一堂语文课。我问讲什么篇目,他说想听我讲小说。我说讲《孔乙己》吧,这篇课文我比较熟悉。他说《孔乙己》他们已经讲过了,现在只剩下《最后一课》。那只能讲《最后一课》了,而留给我的备课时间只剩下一晚上,第二天早晨就要上台讲课。学员送我一本教学参考书,厚厚的,晚上我看了一下,没有一句话可用,干脆自己上网查资料,研读文本,设计思路。下面复述一下那一次讲课的基本过程。相隔日久,记忆不能不有所模糊;重新整理,文字不能不有所润色,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一课》 教学案例 《孔乙己》 都德 教学参考书 教师培训 负责人 语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后一课》在百年教科书中的呈现形态 被引量:1
3
作者 林长山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4,共4页
早在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就提出:“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 早在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就提出:“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一课》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教科书 形态 新小说 梁启超 新宗教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后一课》不同版本插图之比较
4
作者 唐书杰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5-16,共2页
关键词 《最后一课》 插图 版本 教育工作者 基础学科 知识教育 修养教育 程改革 语文教材 著名作家 篇目 生命力 品德 都德 细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词经纬 层层深入——《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5
作者 刘宏业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4-56,共3页
【教学创意】 1.主问题引领。抓住“高大”一词展开教学,以此为线贯穿全课,让对话在“高大”中穿行。使课堂思路清晰,结构紧凑;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 教学创意 循序渐进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6
作者 张挥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63,共3页
1.从自省、觉悟角度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内涵。2.利用主词探讨领悟小说的精巧安排和写作用心。
关键词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 小说 自省 写作 领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后一课》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以民国中学教科书的编选为研究对象
7
作者 林长山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8-70,共3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掀起了外国小说翻译热潮,当时胡适、周作人等翻译的外国小说更是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五四运动,反对文言文倡导白话文,更是极大促进了外国翻译小说的传播,那些经典的外国小说如《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卖...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掀起了外国小说翻译热潮,当时胡适、周作人等翻译的外国小说更是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五四运动,反对文言文倡导白话文,更是极大促进了外国翻译小说的传播,那些经典的外国小说如《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卖火柴的小女孩》《少年爱国者》等逐渐进入中学语文教科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一课》 中学教科书 传播与接受 现代中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卖火柴的小女孩》 外国小说 编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的文学艺术和特色赏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小平 郑红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5Z期44-45,共2页
胡适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是力求改造中国文学老旧风气的现状,因此,翻译引进西方文学是改造中国文学的必经之路。都德的《最后一课》是我国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例文,描写了生动的课堂情境和细腻的... 胡适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是力求改造中国文学老旧风气的现状,因此,翻译引进西方文学是改造中国文学的必经之路。都德的《最后一课》是我国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例文,描写了生动的课堂情境和细腻的人物思想感情,作者以其高超的文字组织能力,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描绘人们心理的同时也为后世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财富。笔者将对《最后一课》的思想和文学艺术特色做一定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最后一课》 文学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时顺势与文本皈依——《最后一课》成为经典课文的启示
9
作者 李云龙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3-65,共13页
《最后一课》是19世纪后期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 1840-1897)所著短篇小说,它在发表之后跨越国界、广为流传。^(①)其为人熟知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学生教材,山东省教育厅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初级中学... 《最后一课》是19世纪后期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 1840-1897)所著短篇小说,它在发表之后跨越国界、广为流传。^(①)其为人熟知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学生教材,山东省教育厅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一册教学补充参考资料》中即说其,"曾被译成各种文字,选入许多国家的语文课本,为亿万不同国籍的青少年读者所传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教育厅 青少年读者 《最后一课》 语文 参考资料 山东人民出版社 初级中学 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疑《最后一课》
10
作者 陈颂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31-33,共3页
又到了质疑问难这个环节了.它曾是我尝试课改最为得意的一笔,现在却渐成了令我"头疼"的一环.小家伙们的提问越来越苛刻、尖锐,让我真有点招架不住.
关键词 《最后一课》 教学 语文 初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小见大的典范——试谈《最后一课》的艺术特色
11
作者 钱建南 《高校教育管理》 1981年第1期16-18,共3页
法国十八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不到三千字的短篇小说。然而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却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们知道,短篇小说虽然篇幅短小,故事情节... 法国十八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不到三千字的短篇小说。然而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却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们知道,短篇小说虽然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却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以小见大,能够高度集中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鲜明地体现出重大的思想意义,而《最后一课》正是短篇小说这一特色的出色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墨尔先生 《最后一课》 以小见大 艺术特色 普法战争 法国人 短篇小说 人物形象 法文 戒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知者与隐含作者的错位与重合——《最后一课》再解读
12
作者 郭跃辉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46,共4页
对于《最后一课》的解读,近年来出现一种新的观点,研究者从中日教材、中法教材的对比出发,并结合当时的历史事实,考证出阿尔萨斯居民使用的阿尔萨斯语原本就是德语语系,并且建议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批判性思维,用思辨的方法重新解读。这些... 对于《最后一课》的解读,近年来出现一种新的观点,研究者从中日教材、中法教材的对比出发,并结合当时的历史事实,考证出阿尔萨斯居民使用的阿尔萨斯语原本就是德语语系,并且建议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批判性思维,用思辨的方法重新解读。这些观点都是学术进步的表现,但如果能结合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我们更能发现“感知者”与“隐含作者”之间的错位与重合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一课》 隐含作者 解读 重合 感知 阿尔萨斯 批判性思维 历史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后一课》课堂气氛的营构及对教学的启示
13
作者 王坤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23-24,共2页
《最后一课》课堂气氛的营构及对教学的启示辽宁凤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王坤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以其深刻的爱国主义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强烈地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中外读者。作为教师,我更愿意把《最后一课》看作一篇生... 《最后一课》课堂气氛的营构及对教学的启示辽宁凤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王坤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以其深刻的爱国主义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强烈地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中外读者。作为教师,我更愿意把《最后一课》看作一篇生动的课堂纪实。小说记叙了普法战争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堂气氛 《最后一课》 阿尔萨斯人 启示 法语 现代教学论 营构 教师进修学校 社会背景 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咀嚼《最后一课》
14
作者 丁长永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2期53-53,共1页
关键词 《最后一课》 文学作品 爱国主义情感 中学 语文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德《最后一课》的三个汉译本
15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都德 《最后一课》 汉译本 法国 小说
全文增补中
《最后一课》简析
16
作者 魏宗峤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1期87-90,共4页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儿童文学家。他出生于法国南部尼美地方,由于家庭贫困,十五岁就不得不出外谋生,因此对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有所认识,特别对遭受剥削压迫的“小人物”怀着...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儿童文学家。他出生于法国南部尼美地方,由于家庭贫困,十五岁就不得不出外谋生,因此对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有所认识,特别对遭受剥削压迫的“小人物”怀着深厚的同情。 都德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和四部短篇小说集,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散文集《磨坊文札》等。《最后一课》是他流传最广的短篇代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一课》 阿尔萨斯 法语 都德 普鲁士 普法战争 祖国 法国人 短篇小说集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情艺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更生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21-22,共2页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情艺术安徽师范大学何更生“情者文之经”,情也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名篇佳作,人世间多姿多彩的美好情感在这些课文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情艺术安徽师范大学何更生“情者文之经”,情也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名篇佳作,人世间多姿多彩的美好情感在这些课文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荷花淀》中的夫妻情、《祭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情艺术 语文 堂教学 实习教师 《荷塘月色》 《最后一课》 教学中 视听手段 感情基调 《扁鹊见蔡桓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这堂课没有流行歌曲
18
作者 王君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流行歌曲 《最后一课》 背景音乐 中学 语文教学 教学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夭折的维纳斯──50年代文学课本编写始末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国正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3-34,共2页
夭折的维纳斯──50年代文学课本编写始末刘国正在这篇文章里,我不想借助于文字记载,也不想借助于事后耳食之言,只如实地叙述我当年的亲身经历。当年我只是个普通编辑,了解情况自然不会全面,记忆也不免有差错,可是这样的回忆也... 夭折的维纳斯──50年代文学课本编写始末刘国正在这篇文章里,我不想借助于文字记载,也不想借助于事后耳食之言,只如实地叙述我当年的亲身经历。当年我只是个普通编辑,了解情况自然不会全面,记忆也不免有差错,可是这样的回忆也许对了解和研究问题有些好处──毕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维纳斯 50年代 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教学问题 文学史 教育部 《最后一课》 文学作品 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弗朗士上课不专心! 
20
作者 姜东瑞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2期8-8,共1页
小弗朗士上课不专心!新乡市第十中学姜东瑞“好,同学们,《最后一课》的内容就讲到这儿,现在开始……”“老师,我觉得小弗朗士上课不专心,课文的、自然段是败笔!”嗬,我“开始”后面的“质疑”二字还没出口,郝宁同学就迫不及待... 小弗朗士上课不专心!新乡市第十中学姜东瑞“好,同学们,《最后一课》的内容就讲到这儿,现在开始……”“老师,我觉得小弗朗士上课不专心,课文的、自然段是败笔!”嗬,我“开始”后面的“质疑”二字还没出口,郝宁同学就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谁同意郝宁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甲虫 自然段 《最后一课》 新乡市 语言文字 集中注意力 第十中学 心理活动 阿尔萨斯 写的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