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时段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一川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4-46,共3页
关键词 时期 文学 发生时段 文学现代性 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 被引量:1
2
作者 杨联芬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晚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 杨联芬 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粤人出洋游记中的异域书写与中国现代性的发生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义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2-152,共11页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迂曲波折。晚清处于东西方接触前沿的广东知识分子离开故国出走西洋或东洋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出洋粤人经历了从现代文明的观察者到自身文化传统的反思者的角色转换,也历经了对现代文明由怀疑抗拒到主动接受学习的心理...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迂曲波折。晚清处于东西方接触前沿的广东知识分子离开故国出走西洋或东洋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出洋粤人经历了从现代文明的观察者到自身文化传统的反思者的角色转换,也历经了对现代文明由怀疑抗拒到主动接受学习的心理嬗变过程。晚清粤人的出洋游记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处于转型期的广东知识分子在书写中还带有浓厚的儒家传统意识,但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他们对于儒家传统表现出的是极大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广东知识分子的出洋游记以及他们在书写中对于传统与现代的思考,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开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出洋游记 救亡图存 现代性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清小说翻译的文学现代性
4
作者 李昕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5-128,共4页
受西方线性发展史观的影响,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将中国文学现代性"五四起源"合法化,缺乏对晚清文学尤其是小说翻译进行多维度分析。基于对线性史观的解构性反思,深入考究晚清小说翻译文学体裁、文学主题、文学语言等方面,进而... 受西方线性发展史观的影响,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将中国文学现代性"五四起源"合法化,缺乏对晚清文学尤其是小说翻译进行多维度分析。基于对线性史观的解构性反思,深入考究晚清小说翻译文学体裁、文学主题、文学语言等方面,进而系统分析晚清小说翻译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发现晚清小说翻译在"前现代"语境中已经具备了诸多现代性特征,对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意义匪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翻译 中国文学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与文学现代性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一川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时期 近代文学 文学现代性 中国文学 现代性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语义位移”到“时代错置”——论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的史述策略
6
作者 夏伟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7-173,共7页
学界对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的批评早已汗牛充栋,但大都错过了问题核心:王德威真正想谈的,并非"被压抑的‘五四’",而是"被压抑的‘当下’";并非"小说"的"现代性",而是&qu... 学界对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的批评早已汗牛充栋,但大都错过了问题核心:王德威真正想谈的,并非"被压抑的‘五四’",而是"被压抑的‘当下’";并非"小说"的"现代性",而是"学科"的"现代化"。具体地说,是期待"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早日突破"80前"史述框架,自觉融入"多声复义"的当代语境,并以发现或催生出真正具备本土意义与世界影响的"现(当)代文学"为己任。然出于种种顾虑,王德威刻意将对"学科"现状的批评隐藏在了"晚清"被"五四"压抑的半虚构之下。他借助对"文学""五四""西方"等关键词的"语义位移",成功建构了这一"时代错置"的叙述吊诡,却也令《压抑》一书变得尤为艰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文学 现代性 海外汉学 学科史 王德威 《被压抑的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溯中国新文学精神之源:新文学与晚清新思想学术运动
7
作者 李振声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08年第5期9-14,共6页
面对晚近十数年来,西方后理论在国内思想学术界已有相当普及程度的现状,谈论诸如起源、源头或本原之类的话题,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处理此类话题你得慎之又慎。总之,谈论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依照后理论中如福柯、
关键词 五四文学 思想学术 中国文学 现代性 文学 文学 九十年代 鲁迅 中国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压抑与未被压抑的现代性——《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重新评价》质疑 被引量:3
8
作者 田祝 刘浪 《中文自学指导》 2005年第1期72-74,共3页
好的作品需要好的读者,那些原创性的理论与批评,更需要持续而认真的读者反应与回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理念与架构提出近二十年以来,中国现当文学学科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新积累的学术成果,既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知识平台... 好的作品需要好的读者,那些原创性的理论与批评,更需要持续而认真的读者反应与回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理念与架构提出近二十年以来,中国现当文学学科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新积累的学术成果,既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知识平台,需要通过刻苦的研读采消纳整合;也当然地,是我们学术再出发的起点。我们只有以同情性理解与批判的态度,还原其间的语境和问题,洞察其中的视野和方法,并反省可能的限度和缺失,才能真正地融入到这一派学术回响里,进而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此,我们推出此一专栏,连续展开三期的专题讨论,其主题分别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范式的形成及其转换”、“现代性的视野:个案研究与方法意识”以及“‘当代文学’:阐释空间的拓展”。希望得到关注和指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学科 现代性 当代文学 压抑 情性 方法意识 刻苦 专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与"现代性"周旋──从《批评空间的开创》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9
作者 汤惟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02-106,共5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现代性 批评空间 中国文学研究 二十世纪 文学研究会 “文化研究” 历史主义 文本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精神”与中国新文学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中树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0-170,共11页
在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五四精神"的内涵是融合着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走向世界的深刻内容的,体现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走向世界现代性精神的总目标就是人的解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现代性的实现。它是承袭晚清与... 在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五四精神"的内涵是融合着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走向世界的深刻内容的,体现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走向世界现代性精神的总目标就是人的解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的现代性的实现。它是承袭晚清与近代中国独特的历史传统精神,适应五四时期的时代要求而形成的。中国新文学就是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转型的产物,是体现五四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走向世界现代性精神的文学。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倡导新文化、新文学,致力于启蒙与救亡,追求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国人的现代性的终极目标下,有着各自的政治信仰、理论主张、价值观念、实践道路和业绩表现,而思想和创作充分体现"五四精神"的代表人物是鲁迅。把握"五四精神"及其与中国新文学内在的精神联系,是认识中国新文学,论析中国新文学创生与发展的历史状态的关键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近代 五四精神 思想启蒙 政治救亡 走向世界 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 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晚清和“五四”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纳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41,共5页
十多年来,"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一语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常见常闻的关键句之一。但这是一种诱导性提问,意在强调晚清作为文学阶段的重要性,而质疑"五四"的开创性意义。五四时期出现了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有理由... 十多年来,"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一语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常见常闻的关键句之一。但这是一种诱导性提问,意在强调晚清作为文学阶段的重要性,而质疑"五四"的开创性意义。五四时期出现了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有理由命名为"新"的文学,而如今问责"五四"者往往混淆了文学史和文学史叙述,将窄化了的文学史叙述作为批评"五四"的依据,透露出其对"五四"的反思也肇于逆向观照的运思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文学中的变化力量
12
作者 唐宏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文学 小说 中国文学 现代性进程 文学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贬损憎恨情结与中国现代性焦虑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传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时期 文学 贬损憎恨情结 中国 现代性焦虑 文学 文学现象 文化现象 思想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与严家炎先生商榷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新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17,共4页
近年来,以"五四"文学革命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的传统观念备受质疑。著名学者严家炎先生在其主编的文学史著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中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推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严先生试图从文学主张... 近年来,以"五四"文学革命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的传统观念备受质疑。著名学者严家炎先生在其主编的文学史著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中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推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严先生试图从文学主张、对外交流、文学创作三个方面新发掘的史料来证明他的观点,但是与"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相比,这些史料还是存有先天的局限性的。文学的转折应该是新的文学与旧的文学之间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从文学观念到文学形式与文学内容都表现出质的变化,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那些显示出文学真正发生了质变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件,才能作为新的文学诞生的标志或起点。包括"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内的晚清近代文学只能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诞生的历史背景与前提条件。"五四"文学革命及"五四"新文学以其自身异质于古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学观念、现代化的文学语言、现代化的各种文体以及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队伍,理应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起点 五四文学革命 质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的体认、指向与矛盾——也论“被压抑的现代性”
15
作者 任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2-158,共7页
王德威所提出的“被压抑的现代性”一说,突破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传统路径,提供了一种新的考察视角。以“现代性”为理论视域,通过对自主、创造、多元、竞争等晚清小说现代性特质的体认,王德威运用解构、“时代错置”等叙述策略,发... 王德威所提出的“被压抑的现代性”一说,突破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传统路径,提供了一种新的考察视角。以“现代性”为理论视域,通过对自主、创造、多元、竞争等晚清小说现代性特质的体认,王德威运用解构、“时代错置”等叙述策略,发掘了被主流文学史所忽略、遮蔽的晚清文学“现代性”,试图反抗单一而权威的文学史论述,给文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对歧义丛生的“现代性”概念的过分依赖,也让这一提法陷入了另一种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德威 现代性 文学 五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持人语
16
作者 文贵良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共1页
晚清的简字运动、民国时期的国语运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现代汉语规范的确立,这种百年来风起云涌的语言变革与从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新文学运动到新中国文学建设这一波澜壮阔的文学发展共生共存,互相促进。我... 晚清的简字运动、民国时期的国语运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现代汉语规范的确立,这种百年来风起云涌的语言变革与从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新文学运动到新中国文学建设这一波澜壮阔的文学发展共生共存,互相促进。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认为:语言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运动 中国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语言变革 国语运动 共生共存 白话文运动 现代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夜的涌动──论民国初期的小说理论 被引量:4
17
作者 柳珊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9-58,共10页
关键词 中国小说 民国初期 五四文学 新小说 白话小说 文学 《小说月报》 梁启超 小说 小说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初小说再探索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进 《学术研究》 1987年第3期102-106,共5页
民国初年是中国小说极为繁荣的阶段,无论是小说刊物种类,小说出版的字数,翻泽小说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都可与晚清小说相颉颃。但民初小说的研究工作,至今仍几乎足一段空白。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完晚清小说便结束了;中国... 民国初年是中国小说极为繁荣的阶段,无论是小说刊物种类,小说出版的字数,翻泽小说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都可与晚清小说相颉颃。但民初小说的研究工作,至今仍几乎足一段空白。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完晚清小说便结束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仅仅在讲五四文学革命时,把它作为革命的对立面略提一下。于是,民初小说便基本成了一块两不管的空地,我们对民初小说的认识,至今仍停留在五四时代的文学革命水平上——骂倒算数! 历史的研究需要有一个积淀期,因为历史的因果锁链实在过于复杂,往往要在几十年后,才能理清它发展的各种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形式 民初 小说 小说界革命 言情小说 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小说 短篇小说 封建礼教 玉梨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历史与历史处境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玉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11,共7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利用西方包含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种种先进学说,作为思考问题的武器和尺度,对于统治中国历史两千余年的传统文化,进行价值的重估。这种价值重估,也就是对于...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利用西方包含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种种先进学说,作为思考问题的武器和尺度,对于统治中国历史两千余年的传统文化,进行价值的重估。这种价值重估,也就是对于旧制度旧文化鲜明的批判精神。由于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现代性 陈独秀 康有为 反思历史 《新青年》 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 五四”启蒙 文学 文化保守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