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的”的密码——汪曾祺《昆明的雨》语言艺术赏析
1
作者 孟凡军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45,共3页
汪曾祺散文善用“的”字。对“的”的语境理解直接影响对汪曾祺为文为人的理解。基于语用学,从言语形式、言语情感和言语人格三个层面,解码汪曾祺《昆明的雨》中“的”的语言艺术。其细语轻声、叠词后缀、情感克制等是理解“的”言语形... 汪曾祺散文善用“的”字。对“的”的语境理解直接影响对汪曾祺为文为人的理解。基于语用学,从言语形式、言语情感和言语人格三个层面,解码汪曾祺《昆明的雨》中“的”的语言艺术。其细语轻声、叠词后缀、情感克制等是理解“的”言语形式和言语情感的技术密码,而平淡从容的生命品性则是理解“的”言语人格的人文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艺术 生命品性 《昆明的雨》 汪曾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的雨》的乡愁与怀人
2
作者 孙瑞隆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57,共4页
《昆明的雨》写了对昆明雨、昆明的怀念,由雨引起的乡愁,以及对朱德熙、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们、若园巷母女等人物参与的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文中虽有女性角色,但背景不涉及失恋,主旨也无关乎爱情。
关键词 乡愁 怀人 汪曾祺 《昆明的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的雨》的匠心独运与别有寄托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心科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8-51,共4页
《昆明的雨》不是既写景状物又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是为了写人叙事;不是思乡,而是怀人;不是写一般人情,而是写爱情和友情。
关键词 汪曾祺 《昆明的雨》 主旨 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象:《昆明的雨》情感密码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小东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9-52,共4页
《昆明的雨》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已有解读往往囿于“平白如话”的语言和“冲淡自然”的情感,未能走进文本深处。基于文中三组意象的“所指”,从汪曾祺先生与昆明有关的数十篇作品中寻求意象的更多“能指”,以丰富理解... 《昆明的雨》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已有解读往往囿于“平白如话”的语言和“冲淡自然”的情感,未能走进文本深处。基于文中三组意象的“所指”,从汪曾祺先生与昆明有关的数十篇作品中寻求意象的更多“能指”,以丰富理解文本内容和情感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的雨》 意象 情感密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抒胸臆还是委婉情深?--汪曾祺《昆明的雨》新解
5
作者 徐阿兵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0-43,共4页
在《昆明的雨》中,汪曾祺最想要表达的感情不是“我想念昆明的雨”,而是对青春的怀想。文章的抒情手法,不是许多研究者所公认的“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其辞。作者有意运用“偏题”与“枝蔓”、“含藏”与“曲笔”等特殊笔法,避免了情感... 在《昆明的雨》中,汪曾祺最想要表达的感情不是“我想念昆明的雨”,而是对青春的怀想。文章的抒情手法,不是许多研究者所公认的“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其辞。作者有意运用“偏题”与“枝蔓”、“含藏”与“曲笔”等特殊笔法,避免了情感表达过于直露。将《昆明的雨》与汪曾祺早年作品对读,有助于更深入地领会“回忆的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抒情 文章笔法 创作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以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王诗男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6-77,共2页
良好的阅读分析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深度阅读能力的养成,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整体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基础结构、语言特色,进而提升... 良好的阅读分析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深度阅读能力的养成,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整体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基础结构、语言特色,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昆明的雨》为例,探寻深度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的雨》 深度阅读 逻辑分析 语言表达 小组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问题链”设计建构散文阅读教学——以《昆明的雨》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任莉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4-77,共4页
传统的初中散文阅读教学,往往呈现板块化、碎片化状态,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的思维过程不能向纵深发展。而以问题链的形式来建构课堂教学,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达到对文本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以期促成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本文以... 传统的初中散文阅读教学,往往呈现板块化、碎片化状态,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的思维过程不能向纵深发展。而以问题链的形式来建构课堂教学,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达到对文本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以期促成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本文以《昆明的雨》为例,探索“问题链”教学方法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阅读教学 问题链设计 《昆明的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文阅读教学中学习目标的确定和实现——以《昆明的雨》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徐一波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7-80,共4页
本文对散文《昆明的雨》四个案例中的学习目标进行分析,归纳其存在诸如脱离课标要求、混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随意拔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散文的文体特点等问题,并提出确定学习目标时要注意的四个方面,即遵循课标要求,深挖教材内容... 本文对散文《昆明的雨》四个案例中的学习目标进行分析,归纳其存在诸如脱离课标要求、混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随意拔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散文的文体特点等问题,并提出确定学习目标时要注意的四个方面,即遵循课标要求,深挖教材内容,把握真实学情,规范目标叙写。在学习目标的实现上,建议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有理有序地实施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阅读教学 《昆明的雨》 学习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的雨》:时光沉淀后的“淡”
9
作者 沈滨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50-52,62,共4页
汪曾祺的散文在历经时光沉淀后,流露出“淡”的本色。本文以《昆明的雨》为例,探讨汪曾祺散文的独特之处:内容上融奇崛于平淡,结构上纳外来于传统,语言上留淡雅于俗白。这种“淡”既是他主动追求的创作风格,也与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阅历... 汪曾祺的散文在历经时光沉淀后,流露出“淡”的本色。本文以《昆明的雨》为例,探讨汪曾祺散文的独特之处:内容上融奇崛于平淡,结构上纳外来于传统,语言上留淡雅于俗白。这种“淡”既是他主动追求的创作风格,也与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阅历不无关系。他的散文创作不流于表面的叙述,常常寓深意于文字背后,余音绕梁而回味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的雨》 汪曾祺 奇崛 现代主义 雅俗互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