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问题导学式”教学浅探--以《方山子传》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程翔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33,共4页
从传统的“教案导学”,发展到“学案导学”,再发展到“问题导学”,最后实现“自我导学”,这些年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体现了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为实现从“预设一讲述”到“预设一生成”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教学理念 《方山子传》 导学式 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 问题导学 预设 教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叙事介入中获得自我确证——苏轼《方山子传》的叙事学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薛海兵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3-46,共4页
在唐宋两代散文名家中,苏轼的传记文数量虽然不多.但是都“以其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容.为宋代乃至宋以后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可资学习的摹本”①。《方山子传》作为苏轼传记文中极具鲜明个性的文本,清沈德潜曾评价说:
关键词 《方山子传》 叙事学 苏轼 自我确证 解读 散文创作 传记文 沈德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笔传异人 短文记平生——读苏轼《方山子传》 被引量:1
3
作者 陆精康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48,共3页
读多了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正史人物传记,读一下苏轼的《方山子传》(人选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顿觉阵阵清风扑面而至。这篇372字的人物传记,采用的是小品文写法。状离别十九年猝然相逢于黄州岐亭的友人... 读多了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正史人物传记,读一下苏轼的《方山子传》(人选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顿觉阵阵清风扑面而至。这篇372字的人物传记,采用的是小品文写法。状离别十九年猝然相逢于黄州岐亭的友人陈储大半生之际遇,文势曲折,波澜迭起,笔墨传神,须眉皆动。苏轼一生所作人物传记凡十三篇,即在苏子所作传记中,《方山子传》亦属破格变调之作。从人物传记这一大视野下观照此篇,颇多可玩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山子传》 苏轼 人物传记 短文 唐宋八大家 帝王将相 选修教材 高中语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山子传》研究综述及教法举隅
4
作者 高冰峰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54,共6页
苏轼自言“平生不为行状碑传”,在他所写的十余篇人物传记中,《陈公弼传》和《方山子传》即占两席,足见他对陈氏父子的重视。《方山子传》以寸幅而绘千里,以尺水而兴烟波,令人回味不尽。本文拟先就该文做一研究综述,次则遴选几例... 苏轼自言“平生不为行状碑传”,在他所写的十余篇人物传记中,《陈公弼传》和《方山子传》即占两席,足见他对陈氏父子的重视。《方山子传》以寸幅而绘千里,以尺水而兴烟波,令人回味不尽。本文拟先就该文做一研究综述,次则遴选几例教法,并提出我的教学设想,供同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山子传》 教法 综述 人物传记 教学设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波声色处,惟见苏贤良——简析苏轼《方山子传》
5
作者 周洋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3期100-100,112,共2页
苏轼,作为北宋文学大家,王水照称其古文为"我国古代文言文发展的最高峰"。苏轼一生所留文章中涵盖诗、词、散文且皆有新质。苏轼对散文用力尤勤,主要有谈史议政的政论文,叙事纪游的散文,书札、题记、序跋等杂文。苏轼说自己&q... 苏轼,作为北宋文学大家,王水照称其古文为"我国古代文言文发展的最高峰"。苏轼一生所留文章中涵盖诗、词、散文且皆有新质。苏轼对散文用力尤勤,主要有谈史议政的政论文,叙事纪游的散文,书札、题记、序跋等杂文。苏轼说自己"平生不为行状碑传"(《陈公弼传》),与韩愈不同,他很少作墓志铭等应酬文字。其所作传记多传古人,传当世之人的,只有《陈公弼传》与《方山子传》两篇。其中《方山子传》短小精练,脍炙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方山子传》 传记 精炼 侠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山子传》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陈丹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72,共5页
【设计理念】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是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对于处在“弱语境”下的文言作品的阅读教学,教师更需要找准教学的价值点,指导... 【设计理念】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是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对于处在“弱语境”下的文言作品的阅读教学,教师更需要找准教学的价值点,指导学生积累言语经验、鉴赏文学形象、把握作者情感与价值取向,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的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 《方山子传》 主题式 语文课程标准 设计理念 语言文字 文化底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