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青年》杂志三次转变与共产党新闻事业起源标志 |
倪延年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6
|
|
2
|
《新青年》杂志命名原因初探 |
熊辉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3
|
《新青年》杂志是如何掀起“文学革命”风暴的 |
路英勇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4
|
岭南人文图说之九十——广州时期《新青年》杂志 |
王可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5
|
致广大而尽精微——基于《新青年》语境下的《狂人日记》细读 |
靳新来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6
|
从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之道 |
黄有东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7
|
从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之道 |
黄有东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8
|
结集在《新青年》以前的胡适与鲁迅 |
徐改平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9
|
《〈新青年〉时代——中国新文学先锋剪影》前言 |
黄乔生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0
|
90年后的回望与前瞻:《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2005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综述 |
易立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1
|
拨乱反正的日日夜夜(连载之二) 《理论动态》——新时期的《新青年》 |
孟凡
|
《人民论坛》
|
1998 |
0 |
|
12
|
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的历史视野与问题意识 |
李维武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3
|
新文化的重释与新倡——“中国新文化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综述 |
汪沛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4
|
首次进京对青年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作用探讨 |
余春林
|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
|
|
15
|
鲁迅“五四运动”缺席与“新文化运动”入场发微 |
龙永干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6
|
施存统《非“孝”》释读 |
田丹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17
|
《孔乙己》改笔读解 |
吴周文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3
|
|
18
|
“鲁迅五四”何以成立?——兼论“鲁迅五四”的文学史意义 |
姬学友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19
|
鲁迅与广义民俗学 |
魏韶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20
|
通信栏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
王玉春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