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道尔顿制沉寂背后的“明”与“暗”——以1926年《新教育评论》论战为中心
1
作者
娄岙菲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3-196,共14页
道尔顿制传入中国后盛极而衰只有三四年时间,即便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其创始人柏克赫斯特访华并大肆宣传亦未能阻挡其颓势。此时在依然热衷于宣传道尔顿制的《新教育评论》杂志上,清华大学教授邱椿与北京大学教授兼任艺文中学校长高仁山...
道尔顿制传入中国后盛极而衰只有三四年时间,即便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其创始人柏克赫斯特访华并大肆宣传亦未能阻挡其颓势。此时在依然热衷于宣传道尔顿制的《新教育评论》杂志上,清华大学教授邱椿与北京大学教授兼任艺文中学校长高仁山等实践者,就道尔顿制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过程等展开论战。先行研究大多只看到论战表面的意气之争,并未予以关注。实际上论战背后表现出的“暗流”正可以说明教育界20世纪20年代中期之风气转移。双方论战所聚焦的“方法”与“资格”展现的是教育学走向学院化历程中理论与实践不同取向的张力;高仁山获得较多支持者,主要因其强调调查实验契合了当时教育学转向科学化的潮流;双方论战本有学术意义却应者寥寥,是因教育界部分足以主导舆论之精英,关注焦点逐渐分化,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聚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尔顿制
《新教育评论》
柏克赫斯特
中华
教育
改进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道尔顿制沉寂背后的“明”与“暗”——以1926年《新教育评论》论战为中心
1
作者
娄岙菲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出处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3-196,共14页
文摘
道尔顿制传入中国后盛极而衰只有三四年时间,即便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其创始人柏克赫斯特访华并大肆宣传亦未能阻挡其颓势。此时在依然热衷于宣传道尔顿制的《新教育评论》杂志上,清华大学教授邱椿与北京大学教授兼任艺文中学校长高仁山等实践者,就道尔顿制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过程等展开论战。先行研究大多只看到论战表面的意气之争,并未予以关注。实际上论战背后表现出的“暗流”正可以说明教育界20世纪20年代中期之风气转移。双方论战所聚焦的“方法”与“资格”展现的是教育学走向学院化历程中理论与实践不同取向的张力;高仁山获得较多支持者,主要因其强调调查实验契合了当时教育学转向科学化的潮流;双方论战本有学术意义却应者寥寥,是因教育界部分足以主导舆论之精英,关注焦点逐渐分化,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聚焦。
关键词
道尔顿制
《新教育评论》
柏克赫斯特
中华
教育
改进社
Keywords
The Dolton Laboratory Plan
New Education Review
Helen Parkhurst
China Education Improvement Society
分类号
G529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道尔顿制沉寂背后的“明”与“暗”——以1926年《新教育评论》论战为中心
娄岙菲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