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出版名家——韦君宜
1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I0002-I0002,共1页
韦君宜(1917-2002)原名魏蓁一,生于北京,早年求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曾任《清华周刊》特约撰稿人和编辑。"君宜"为她在《清华周刊》发表《哀鲁迅》一文时首用的笔名。韦君宜先后主编过《中国青年》《文艺学习》《人民文学》等... 韦君宜(1917-2002)原名魏蓁一,生于北京,早年求学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曾任《清华周刊》特约撰稿人和编辑。"君宜"为她在《清华周刊》发表《哀鲁迅》一文时首用的笔名。韦君宜先后主编过《中国青年》《文艺学习》《人民文学》等期刊,后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社长等职。对于出版工作,韦君宜注重推出优质原创作品,促成了《当代》杂志的创办。她既向茅盾等作家约稿组稿,也注重培养发掘新秀,如慧眼识才,并从生活保障方面支持冯骥才创作,这早已传为文坛佳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韦君宜 名家 清华大学 《人民文学》 《文艺学习》 《中国青年》 原创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盾小说《锻炼》中的人物描写
2
作者 树玉 《江海学刊》 1982年第4期119-120,44,共3页
茅盾在《关于艺术技巧》(《文艺学习》1956年第四期)中指出:“典型性格的刻画,永远是艺术创造的中心问题。”他写于1948年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锻炼》,就是以塑造了一系列真实、生动的典型性格形象取胜,成为茅盾同志留给我们的艺... 茅盾在《关于艺术技巧》(《文艺学习》1956年第四期)中指出:“典型性格的刻画,永远是艺术创造的中心问题。”他写于1948年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锻炼》,就是以塑造了一系列真实、生动的典型性格形象取胜,成为茅盾同志留给我们的艺术珍品之一。《锻炼》不到二十万字,却写了近30个人物,这中间,不仅有作者擅长描写的性格各异的“反面”人物,而且还成功地给我们留下众多的工人和要求进步的知识青年形象,这在解放前写成的作品中是罕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描写 茅盾小说 锻炼 《文艺学习》 知识青年形象 典型性格 1948年 艺术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蒙创作道路上的“转机”——也谈《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3
作者 丁茂远 《远程教育杂志》 1985年第5期29-30,共2页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时题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收入一九五六年《短篇小说选》时恢复了原稿的名称)是王蒙的成名作。它在《人民文学》一九五六年九月号发表以后,很快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时,《文艺学习》、《人民...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时题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收入一九五六年《短篇小说选》时恢复了原稿的名称)是王蒙的成名作。它在《人民文学》一九五六年九月号发表以后,很快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时,《文艺学习》、《人民日报》、《文汇报》、《延河》等报刊,均就作品足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和对人物的性格应怎样理解,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创作道路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王蒙 《人民文学》 《文艺学习》 《人民日报》 《文汇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