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文笔式》“论体”和“定位”研究
1
作者
卢盛江
杨宝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4-148,共5页
与《文赋》和《文心雕龙》,《文笔式》《论体》论风格分类和解释,以及各种文体的风格要求都不一样,并且提出"六失",侧重点有所不同,更符合文体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和艺术辩证法。《定位》论文章谋篇布局,和《文心雕龙》也有不...
与《文赋》和《文心雕龙》,《文笔式》《论体》论风格分类和解释,以及各种文体的风格要求都不一样,并且提出"六失",侧重点有所不同,更符合文体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和艺术辩证法。《定位》论文章谋篇布局,和《文心雕龙》也有不同。《定位》论文章体制大小更为具体,论及句式长短与声之缓促的关系,把章句安排和"势"结合起来考虑。这反映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其思路在更方便地指导实际创作。《论体》和《定位》都带有创作指导性质,反映诗论由理论向实用转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笔式》
《论体》
《定位》
风格
谋篇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笔之辨”与中国文章学的成立——“文话”出现于隋唐考辨
被引量:
6
2
作者
胡大雷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0-175,共6页
诸先生提出中国文章学正式成立于宋代,其基础即"除专著及诗、词之外的单篇文章"已经独立以及专论如此"单篇文章"的独立著作的出现。但南北朝至隋唐,此二者已经具备。南北朝时"文笔之辨"划分"文笔&qu...
诸先生提出中国文章学正式成立于宋代,其基础即"除专著及诗、词之外的单篇文章"已经独立以及专论如此"单篇文章"的独立著作的出现。但南北朝至隋唐,此二者已经具备。南北朝时"文笔之辨"划分"文笔"界限,"笔"有独立的地位,"文笔"的分集撰录,"笔"具备被独立论述的条件。隋唐时,《文笔十病得失》、《文笔式》、《文笔要诀》的出现,标志着"笔"与"文"被对等论述,进而有单独论"笔"的著作,如《笔札》、《笔十病得失》、《笔二种式》乃至《赋谱》、《赋格》之类。南北朝的"笔",宋代称之为"文",论"笔"之作就是论"文"之作。由此可见,"文话"诞生在隋唐,中国文章学正式成立于隋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学
文笔
之辨
《文心雕龙》
《文笔式》
文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平声赊缓”
3
作者
卢盛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4-163,共10页
齐梁刘滔提出“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隋刘善经提出“笔之鹤膝,平声犯者,益文体有力”。隋或初唐《诗章中用声法式》专门讨论平声用声法式。初唐佚名《文笔式》提出“两句末并用平声,则言音流利,得靡丽”。元兢提出单换头,第一字与下...
齐梁刘滔提出“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隋刘善经提出“笔之鹤膝,平声犯者,益文体有力”。隋或初唐《诗章中用声法式》专门讨论平声用声法式。初唐佚名《文笔式》提出“两句末并用平声,则言音流利,得靡丽”。元兢提出单换头,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声非病,护腰用平声无妨,三平相承,蜂腰平声非病。王昌龄提出“文章第一字与第五字须轻清,声即稳”,“须轻清”即用平声。这说明自齐梁至盛唐,人们均重视平声用声。创作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声律思想不具有实践品格,没有反映诗歌创作倾向。但不少人对平声确实放得较宽。这与汉字语音本身的事实有关,与诗歌声律化的实际有关,与平声轻扬舒缓、言音流利的语音特点有关,可能还与南朝人多轻清之声有关。由声而及情,齐梁追求诗情平和,文风靡丽,多用平声,声韵和诗情都更显舒展。以声韵诗情平稳平和为正,自然重视平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滔
刘善经
《诗章中用声法
式》
《文笔式》
元兢
王昌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笔式》“论体”和“定位”研究
1
作者
卢盛江
杨宝珠
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4-148,共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07FZW002)
文摘
与《文赋》和《文心雕龙》,《文笔式》《论体》论风格分类和解释,以及各种文体的风格要求都不一样,并且提出"六失",侧重点有所不同,更符合文体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和艺术辩证法。《定位》论文章谋篇布局,和《文心雕龙》也有不同。《定位》论文章体制大小更为具体,论及句式长短与声之缓促的关系,把章句安排和"势"结合起来考虑。这反映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其思路在更方便地指导实际创作。《论体》和《定位》都带有创作指导性质,反映诗论由理论向实用转化的趋势。
关键词
《文笔式》
《论体》
《定位》
风格
谋篇布局
分类号
I044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笔之辨”与中国文章学的成立——“文话”出现于隋唐考辨
被引量:
6
2
作者
胡大雷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0-175,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10&ZD102)
"桂学研究"岗"广西特聘专家"专项基金
文摘
诸先生提出中国文章学正式成立于宋代,其基础即"除专著及诗、词之外的单篇文章"已经独立以及专论如此"单篇文章"的独立著作的出现。但南北朝至隋唐,此二者已经具备。南北朝时"文笔之辨"划分"文笔"界限,"笔"有独立的地位,"文笔"的分集撰录,"笔"具备被独立论述的条件。隋唐时,《文笔十病得失》、《文笔式》、《文笔要诀》的出现,标志着"笔"与"文"被对等论述,进而有单独论"笔"的著作,如《笔札》、《笔十病得失》、《笔二种式》乃至《赋谱》、《赋格》之类。南北朝的"笔",宋代称之为"文",论"笔"之作就是论"文"之作。由此可见,"文话"诞生在隋唐,中国文章学正式成立于隋唐。
关键词
文章学
文笔
之辨
《文心雕龙》
《文笔式》
文话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平声赊缓”
3
作者
卢盛江
机构
广西民族大学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4-163,共10页
文摘
齐梁刘滔提出“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隋刘善经提出“笔之鹤膝,平声犯者,益文体有力”。隋或初唐《诗章中用声法式》专门讨论平声用声法式。初唐佚名《文笔式》提出“两句末并用平声,则言音流利,得靡丽”。元兢提出单换头,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声非病,护腰用平声无妨,三平相承,蜂腰平声非病。王昌龄提出“文章第一字与第五字须轻清,声即稳”,“须轻清”即用平声。这说明自齐梁至盛唐,人们均重视平声用声。创作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声律思想不具有实践品格,没有反映诗歌创作倾向。但不少人对平声确实放得较宽。这与汉字语音本身的事实有关,与诗歌声律化的实际有关,与平声轻扬舒缓、言音流利的语音特点有关,可能还与南朝人多轻清之声有关。由声而及情,齐梁追求诗情平和,文风靡丽,多用平声,声韵和诗情都更显舒展。以声韵诗情平稳平和为正,自然重视平声。
关键词
刘滔
刘善经
《诗章中用声法
式》
《文笔式》
元兢
王昌龄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文笔式》“论体”和“定位”研究
卢盛江
杨宝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文笔之辨”与中国文章学的成立——“文话”出现于隋唐考辨
胡大雷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平声赊缓”
卢盛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