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心雕龙·原道》的思想倾向 被引量:6
1
作者 王运熙 《中州学刊》 1985年第3期67-69,共3页
关于《文心雕龙·原道》篇的思想倾向,目前研究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道是指儒家之道;有的则认为道指佛家之道、道家之道等等。有的认为道指规律,因而其思想倾向是唯物的;有的则认为道指精朴实体,因而是唯心的等等。本文拟... 关于《文心雕龙·原道》篇的思想倾向,目前研究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道是指儒家之道;有的则认为道指佛家之道、道家之道等等。有的认为道指规律,因而其思想倾向是唯物的;有的则认为道指精朴实体,因而是唯心的等等。本文拟在疏解原文基础上略述鄙见。 《原道》篇的中心是说明文章的根源是道。汉代《淮南子》首篇名《原道训》,此篇题名当受其影响。但《原道训》探究道之体用,此篇则说明文之根源为道,角度不同。刘勰认为宇宙间一切有文采的事物(包括文章)都根源于道,都是道的体现。《原道》首段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原道》 思想倾向 道》 《六经》 圣人 神理 系辞 天地 赞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原道》之“道-德-圣-文”含义及其关系疏解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凯 缪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9-168,共10页
通过细读文本并结合中西哲学有关理论,文章评述了前人对《原道》之"道"的不同解释及其存在的缺憾;重新解读了《原道》之"道"的内涵并梳理了《原道》之"道"与儒释道之道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了刘勰征儒家之... 通过细读文本并结合中西哲学有关理论,文章评述了前人对《原道》之"道"的不同解释及其存在的缺憾;重新解读了《原道》之"道"的内涵并梳理了《原道》之"道"与儒释道之道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了刘勰征儒家之圣、宗儒家之经与视老子为贤、《道德经》为子书的理由。通过上述工作,文章重新梳理了《原道》之"道—德—圣—文"内涵及其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原道》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道为体,以儒为用——从《文心雕龙·原道》看刘勰的基本文学观,附论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基本线索 被引量:4
3
作者 漆绪邦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1-8,共8页
文学理论家形成自己的文学思想,不管他自觉还是不自觉,总是以客观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欣赏的实践为基础的。但文学理论家在根据客观的文学实际形成自己的文学思想时,总又不可避免地要受一定的政治、哲学观念的指导或制约。产生于南... 文学理论家形成自己的文学思想,不管他自觉还是不自觉,总是以客观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欣赏的实践为基础的。但文学理论家在根据客观的文学实际形成自己的文学思想时,总又不可避免地要受一定的政治、哲学观念的指导或制约。产生于南朝齐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对周、秦以迄齐代一千多年中丰富而复杂的文学实际的理论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思想 《文心雕龙·原道》 《文心雕龙 文学理论家 文学实际 文学观 文学批评 基本线索 文学创作 哲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原道》的文化学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朱良志 《中国文学研究》 1990年第2期9-15,共7页
《文心雕龙》以《原道》冠其首,为论文探本求源,然而作者论文不仅限于文章而扩之以整个人类文化,究源又不满足历史描述而诉诸哲学概括,这是一篇具有丰富文化学蕴含的文章。许多年来,《原道》的内在结构被视为不可审理的汗漫之论,若从文... 《文心雕龙》以《原道》冠其首,为论文探本求源,然而作者论文不仅限于文章而扩之以整个人类文化,究源又不满足历史描述而诉诸哲学概括,这是一篇具有丰富文化学蕴含的文章。许多年来,《原道》的内在结构被视为不可审理的汗漫之论,若从文化视角细细研之,似能获得比较畅融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 文化学意义 天文 人文创造 “文” 人法 之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原道》说——兼与马宏山同志商榷
5
作者 吕永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3期77-83,共7页
《原道》是《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第一篇。本篇在阐述文道关系时,还论及道、圣、经的关系,为《征圣》《宗经》张本。所以,探讨刘勰“原道”说的实质和“原道,征圣,宗经”三者关系,必须从本篇入手。
关键词 刘勰 征圣 《文心雕龙·原道》 宗经 神理 道》 佛教 《序志》 儒家 周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原道》辨 被引量:3
6
作者 汪耀楠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Z1期110-114,共5页
《文心雕龙》是一千四百多年前南朝人刘勰所写的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在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从文学的本沉,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创作方法,批评标准,直至作家、批评家的修养,都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 《文心雕龙》是一千四百多年前南朝人刘勰所写的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在我国古代文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从文学的本沉,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创作方法,批评标准,直至作家、批评家的修养,都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受到了自与刘勰同时的沈约以来的许多人的赞扬.沈约认为是深得文理,因而常陈诸几案.清人黄叔琳以为是艺苑的秘宝.鲁迅先生也十分重视《文心雕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原道》 道》 神理 天地之心 《文心雕龙 “自然之 孔丘 “圣” 圣人 色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与“道”的关系——读《文心雕龙·原道》札记
7
作者 管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63年第0期19-35,共17页
《原道》是刘勰《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文心雕龙》五十篇,把它放在首要的地位来论述,是有他深刻的意义的。清代评论家纪昀曾说:"自汉以来,论文者罕能及此。彦和以此发端,所见在六朝文士之上"。又说:"文以载道... 《原道》是刘勰《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文心雕龙》五十篇,把它放在首要的地位来论述,是有他深刻的意义的。清代评论家纪昀曾说:"自汉以来,论文者罕能及此。彦和以此发端,所见在六朝文士之上"。又说:"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识其本乃不逐其末"。这已经揭示了刘勰在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提出"原道"这一命题对当时历史的现实意义。《原道》篇主要牵涉到文艺学上的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属于文学史上的问题,即文学的起源问题;一个是属于文学理论上的问题,即文学的源泉问题。这两个问题,有区别,也有联系,刘勰把它交织在一起来论述,问题提得非常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原道》 儒家之 文学史 自然之 征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的艺术自然论
8
作者 褚业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74-76,共3页
以自然论艺术的文论家可以说首标钟嵘。梁代的钟嵘在《诗品序》中针对宋刘以来的不良文风,即“文章殆同书抄……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提出“自然英旨”的创作原则。但钟嵘并没有对它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有到了刘勰,作... 以自然论艺术的文论家可以说首标钟嵘。梁代的钟嵘在《诗品序》中针对宋刘以来的不良文风,即“文章殆同书抄……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提出“自然英旨”的创作原则。但钟嵘并没有对它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有到了刘勰,作为艺术创作原则之一的“自然”才得到充分的论述。因为,一方面刘勰也看到了魏晋时期刻意雕饰的文风,如他评价晋代群才的文章是“稍入轻绮”,而到宋初的文章,则“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明诗》)。清代纪昀评《文心雕龙·原道》时也指出:“齐梁文藻,日竞雕华,标自然以为宗,是彦和吃紧之处。”可见刘勰提出艺术自然论是具有针对性的。另一方面刘勰的艺术自然论受到“玄学”自然本体论的影响。自然最早是作为哲学术语出现于老子哲学中,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道。”的特点就是“自然”,而“自然”的含义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道是无为,无私的,但它又是万物产生的源泉,所以它又是无不为。到魏晋玄学,“自然”则上升到本体高度,何晏说:“自然者,道。”(《无名论》)把“自然”直称为道,也是万物之本。玄学“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自然” 自然论 《文心雕龙·原道》 天地之心 文学创作 创作 创作过程 自然本体论 哲学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法自然”的美学趣味观 被引量:4
9
作者 潘显一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3-107,共5页
“道法自然”的美学趣味观潘显一“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哲学原则,也是贯穿道教思想的美学原则。对于道家哲学来说,“道”遵照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的”规律,或者说这“自然的”规律就是“道”。道教的美学思想认为,符合“... “道法自然”的美学趣味观潘显一“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哲学原则,也是贯穿道教思想的美学原则。对于道家哲学来说,“道”遵照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的”规律,或者说这“自然的”规律就是“道”。道教的美学思想认为,符合“自然的”发展变化原则的就是美的,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自然 藏》 无为而无不为 “自然” 西方美学 美学思想 《文心雕龙·原道》 “自然之 教美学 审美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艺术理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楠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0-127,158,共9页
在超越感性又融于感性这一基本点上,中国古代理性历史地构筑的,是伦理学性质与美学性质的现实世界。“天人合一”意识是中国古代理性最具本质性的表述,也是其最具本质性的实现。“天人合一”意识也同样是中国古代艺术理性的基本意识... 在超越感性又融于感性这一基本点上,中国古代理性历史地构筑的,是伦理学性质与美学性质的现实世界。“天人合一”意识是中国古代理性最具本质性的表述,也是其最具本质性的实现。“天人合一”意识也同样是中国古代艺术理性的基本意识。中国古代艺术理性与中国古代理性的一体性或有机性关系,是来于理性表述中表现的自然观、社会观、审美观的历史性,同时也是现实性的浑融推衍。中国古代艺术理性的取向是归于“天”、“道”的自由,具有整体性、体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 艺术理性 “天” 天人合 自然观 实践理性 古代审美观 社会文化观 审美主体 《文心雕龙·原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论“文”三重要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彭亚非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1-45,共5页
在先秦时代,“文”作为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至少包含了三种义项,其中每一种义项对后世的文学观念都发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一)“文者质之饰”。这种将“文”、“质”并举的观念在现象层面上导致了重内容、轻形式的美学倾向。(二)... 在先秦时代,“文”作为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至少包含了三种义项,其中每一种义项对后世的文学观念都发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一)“文者质之饰”。这种将“文”、“质”并举的观念在现象层面上导致了重内容、轻形式的美学倾向。(二)“文者道之显”。这种将“文”、“道”并举的观念在本体层面上导致了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美学倾向。(三)“文者礼之盛”。这种将“文”、“礼”并举的观念在功用层面上导致了重政治教化、重社会效果的美学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 先秦思想家 美学倾向 韩非子 新小说 中国文学传统 《文心雕龙·原道》 荀子 《乐记》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学与中国诗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道礼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21-129,共9页
易学与中国诗学梁道礼陕西师大中文系一、本文的题旨文学理论即题目中所谓“诗学”,是对文学现象的理性审视,对文学存在的哲学追问。审视,就要选择审视工具,追问,就要确定追问方法。古代中国九流百家里,坚信自己建立起一套认识世... 易学与中国诗学梁道礼陕西师大中文系一、本文的题旨文学理论即题目中所谓“诗学”,是对文学现象的理性审视,对文学存在的哲学追问。审视,就要选择审视工具,追问,就要确定追问方法。古代中国九流百家里,坚信自己建立起一套认识世界的有效模式并对反映世界的方法刻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中国诗学 《文心雕龙·原道》 《文心雕龙 “人文” 中国诗学研究 文学起源 宋代诗学 中华书局 情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大虑周的古文论巨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刍评
13
作者 宋志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5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古文论 《文心雕龙 文学理论批评 批评家 文学思想 文学性 悲剧观 《文心雕龙·原道》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之为德也大矣”译注辨
14
作者 张凤安 《人文杂志》 1984年第3期80-80,共1页
《文心雕龙·原道》中有“文之为德也,大矣!”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引《易·小畜·大象》译为“君子以懿文德”,只是考证出“文德”一词的出处,没有道出“文德”的含义,颇使人费解。陆侃如、牟世金译注《原道》中把“德”... 《文心雕龙·原道》中有“文之为德也,大矣!”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引《易·小畜·大象》译为“君子以懿文德”,只是考证出“文德”一词的出处,没有道出“文德”的含义,颇使人费解。陆侃如、牟世金译注《原道》中把“德”用“意义”来概括,这样“文之为德也大矣”就译成“‘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未免有点不妥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之为德 译注 文德 “德” 道》 郭晋稀 “文” 《文心雕龙·原道》 《文心雕龙注》 物的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