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语言的虹桥——《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简评 被引量:1
1
作者 薛巧玲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翻译 跨文化性 《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现代沙特阿拉伯文学叙事艺术》翻译实践为例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林海 石艳婷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3-126,共4页
《现代沙特阿拉伯文学叙事艺术》是一本介绍现代沙特阿拉伯文学作品的著作。作者结合翻译该书的实践,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提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以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的处理上对文学翻译起到指导作用,有利于... 《现代沙特阿拉伯文学叙事艺术》是一本介绍现代沙特阿拉伯文学作品的著作。作者结合翻译该书的实践,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提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以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的处理上对文学翻译起到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译文质量,更易于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沙特阿拉伯文学叙事艺术 功能对等理论 文学翻译 语言形式 文化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哲学与文学翻译诗学建构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晓红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0-196,共7页
文学和文学翻译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整个语言活动都具有反逻辑的诗性功能。就文学翻译而言,语言哲学与翻译诗学相互渗透交融,形成宏观的文学翻译诗学,具体实现路径包括突显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明确文学翻译是一个意义再生的过程;将文学... 文学和文学翻译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整个语言活动都具有反逻辑的诗性功能。就文学翻译而言,语言哲学与翻译诗学相互渗透交融,形成宏观的文学翻译诗学,具体实现路径包括突显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明确文学翻译是一个意义再生的过程;将文学翻译放置在宏观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追寻文学翻译文本中权力话语的作用;建构文学翻译诗学中的伦理支撑等。语言哲学维度下的文学翻译诗学建构拓展了翻译研究的外部因素和方法,彰显了文学翻译的灵活性、艺术性和创造性,对文学翻译研究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文学翻译 翻译诗学 主体性 意义再生 权力话语 翻译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与文学的阐释、翻译与交流之汉学路径——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访谈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79-96,共18页
2017年4月11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邀请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举办题为"中国文学与哲学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的讲座。2017年10月31日,顾彬教授再次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作... 2017年4月11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邀请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举办题为"中国文学与哲学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的讲座。2017年10月31日,顾彬教授再次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作为"亚洲共同体——越境共存之亚洲文化遗产"系列讲座专家之一,举办"误读的重要性:德国汉学中的中国形象"的学术报告。此间,跨文化研究院刘燕教授就中国哲学与文学精神、中西文学中的忧郁主题、中国经典的翻译与传播、德国汉学的历史与特色、误解的重要性与理解的多元性等诸问题,与顾彬教授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访谈与切磋。本文得到了顾彬教授的亲自审核,深表感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翻译 中国哲学文学 德国汉学家顾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诠释学视域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被引量:2
5
作者 包相玲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2-154,共3页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更是异质文化之间的一种相互碰撞。许多制约因素导致了文化误读现象的不可避免。从哲学阐释学的角度对翻译中造成文化误读的多个层面的探析,总结了消极误读与积极误读的影响,指出译者应提高自身的双语水平,学...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更是异质文化之间的一种相互碰撞。许多制约因素导致了文化误读现象的不可避免。从哲学阐释学的角度对翻译中造成文化误读的多个层面的探析,总结了消极误读与积极误读的影响,指出译者应提高自身的双语水平,学习并熟练掌握多元文化知识,尽量减少理解上的偏见,从而有效促进异域文化交流传播以及文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阐释学 文学翻译 文化误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语言的模糊性看英语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 被引量:4
6
作者 陈钧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1Z期76-77,共2页
绝大多数语言的内在属性是模糊性,模糊性同样也是文学语言尤为重要的一个特征。在文学作品当中,模糊性语言的使用不仅提升了文学作品的魅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本文从语言模糊性的角度,对英语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 绝大多数语言的内在属性是模糊性,模糊性同样也是文学语言尤为重要的一个特征。在文学作品当中,模糊性语言的使用不仅提升了文学作品的魅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本文从语言模糊性的角度,对英语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作了深入的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模糊性 英语文学艺术作品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处不在的艺术人文氛围——法国文学书籍的出版、翻译与阅读 被引量:2
7
作者 杨状振 梁雪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8-50,共3页
图书在法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是最重要的文化消费产品之一,法国人用于购买书籍的支出占到家庭文化产品开支的51%,远远超过了DVD和电影录像带20%、音乐碟片15%、电子游戏14%的比例。
关键词 文学书籍 法国人 人文氛围 出版 艺术 阅读 翻译 文化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家眼中的文学艺术——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分歧 被引量:1
8
作者 林炳熙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1期96-101,共6页
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希腊雅典民主制度呈现衰落状态,雅典社会不断受到各种战乱的骚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历史上曾大放光芒的希腊艺术逐渐失去活力,其创作活动从高峰跌入低谷.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各种社会问题却显得格外突出,因而,当时的... 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希腊雅典民主制度呈现衰落状态,雅典社会不断受到各种战乱的骚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历史上曾大放光芒的希腊艺术逐渐失去活力,其创作活动从高峰跌入低谷.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各种社会问题却显得格外突出,因而,当时的哲学思考空前活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哲学家们趣味盎然地探索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问题.在艺术方面,他们也做了艰苦的探索和大量的工作,总结了以往的创作经验,以解决艺术创作中的一些理论问题.他们主要探讨了有关艺术的基本规律、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以及艺术家创作的动力等带根本性的问题.他们当时所理解的艺术,实际上包括了我们今天所讲的多种文学艺术形式,也就是说,他们研究的是整个的文学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文学艺术 哲学 诗歌 艺术与现实 艺术创作 摹本 必然律 可然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翻译艺术创造性的本质特征——从译者主体思维特征看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典型性 被引量:10
9
作者 曾利沙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4-118,共5页
通过实证分析就文学翻译艺术创造性的本质特征进行了讨论,指出翻译艺术的本质特征典型性地体现于译者主体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过程中的操作理据和心理表征———主体的思维形态、思维形式和思维特征。此外,还就翻译活动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通过实证分析就文学翻译艺术创造性的本质特征进行了讨论,指出翻译艺术的本质特征典型性地体现于译者主体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过程中的操作理据和心理表征———主体的思维形态、思维形式和思维特征。此外,还就翻译活动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区别性特征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艺术创造性 艺术再现 艺术表现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翻译美学观看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小燕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70-74,共5页
本文结合沈从文及其在《边城》中所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采风美和意境美两方面探讨了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戴乃迭译文的成功表明在文学翻译中,“求大同,存小异”或求“功能对等”不失为传达原作美学... 本文结合沈从文及其在《边城》中所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采风美和意境美两方面探讨了戴乃迭对《边城》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戴乃迭译文的成功表明在文学翻译中,“求大同,存小异”或求“功能对等”不失为传达原作美学意蕴的可行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翻译美学观 美学意蕴 艺术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译作乃是新作——论埃兹拉·庞德诗歌翻译的原则和艺术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贵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36-41,共6页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兹拉·庞德 诗歌翻译 艺术 文化差异性 翻译理论 文学翻译 接受 个性特征 艺术原则 翻译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翻译与作品域外影响力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瑞华 张联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3-190,共8页
法国小说家、评论家安德列·马尔罗对视觉艺术的评述同样适用于文学作品,直到19世纪,名作是以一种“独自”存在,意义明确的方式被理想化地描绘着。进入20世纪这个翻译的时代,文学作品化身在不同风貌的相似中,构成一个整体,翻... 法国小说家、评论家安德列·马尔罗对视觉艺术的评述同样适用于文学作品,直到19世纪,名作是以一种“独自”存在,意义明确的方式被理想化地描绘着。进入20世纪这个翻译的时代,文学作品化身在不同风貌的相似中,构成一个整体,翻译的创造性力量制造出反馈与回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文学作品 影响力 视觉艺术 19世纪 20世纪 小说家 马尔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疑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的合理性 被引量:12
13
作者 周婧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76,共6页
关于民间文学艺术(folklore)法律保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形成了赞成和反对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的两大阵营。从民间文学艺术概念的释义入手,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对比了易混淆的法律术语,在分析民间文学艺... 关于民间文学艺术(folklore)法律保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形成了赞成和反对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的两大阵营。从民间文学艺术概念的释义入手,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对比了易混淆的法律术语,在分析民间文学艺术创造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民间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从法哲学的视角,在对功利论(utilitarianism)、劳动论(labor theory)、洛克先决条件(proviso)、人格论(personality theory)和社会规划论(social planningtheory)等当代知识产权理论逐一辨析的基础上,对民间文学艺术的著作权保护提出了质疑。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无论是从"合规律性"还是从"合目的性"的角度都更适合采用公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艺术 著作权保护 知识产权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被引量:7
14
作者 骆贤凤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8-81,共4页
科学哲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为一切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础,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为文学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提供了方向。翻译研究必须与文化研究、文化转向相互结合,形成互动。只有让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走出各自的象牙塔有机结合在... 科学哲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为一切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础,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为文学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提供了方向。翻译研究必须与文化研究、文化转向相互结合,形成互动。只有让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走出各自的象牙塔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渊源、发挥翻译的强大功能并形成指导翻译实践的宏观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哲学基础 文学研究 文学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拟四字格与英汉文学翻译 被引量:2
15
作者 荆素蓉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8-90,共3页
文学作品是作者根据美学规律创造出来的具有不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文学作品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四字格 英汉 文学作品 审美价值 美学规律 艺术意境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谈文学翻译中的形象思维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智 《山东外语教学》 2000年第3期39-41,共3页
本文从形象思维的起源,发展历程及文学创作的关系出发,重在阐明形象思维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和意义。形象思维的特点是想象和联想。而文学翻译的形象思维则是以形象译形象,再新形象。笔者还指出文学翻译首先要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进行... 本文从形象思维的起源,发展历程及文学创作的关系出发,重在阐明形象思维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和意义。形象思维的特点是想象和联想。而文学翻译的形象思维则是以形象译形象,再新形象。笔者还指出文学翻译首先要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进行了再创造活动。即文学翻译的形象思维是构建一定美学原理为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该活动与审美活动是一种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思维 文学翻译 美学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文学批评中的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探索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恩科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9-143,共5页
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认识翻译文学批评是翻译文学批评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目前学界对其中的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模糊和偏误,从而使得这一新的批评理论体系存在某种缺憾。论文详细阐释了翻译文学的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指出... 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认识翻译文学批评是翻译文学批评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目前学界对其中的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模糊和偏误,从而使得这一新的批评理论体系存在某种缺憾。论文详细阐释了翻译文学的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指出价值主体的确认是翻译文学评价的基础,价值主体的需要是评价标准的尺度来源;同时认为,翻译文学批评中的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既可能完全或部分重合,也可能相互分离,即使是完全和部分重合,逻辑上的区分也是十分重要的,否则极易影响翻译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文学 价值哲学 价值主体 评价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自救:执着与困惑——林语堂的哲学探寻与文学世界 被引量:1
18
作者 包燕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95-100,共6页
本文立足于对林语堂的人文哲学观的轨迹探寻 ,考察并思索其文学面貌与哲学理念的互动和互渗。同时 ,作者指出 ,林语堂的这种相对纯净化的人文自救哲学观在文学中的渗透自觉在成就其独特的文学风格的同时 。
关键词 林语堂 哲学 文学 文化 人文主义 幽默 文学创作 艺术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诗体文学翻译中的语言节奏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袁新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80,共5页
节奏美是一条相当普遍的形式美法则,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语言节奏是文学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审美调节功能。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与情节相配合的语言节奏。.本文结合具体译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节奏美是一条相当普遍的形式美法则,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语言节奏是文学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审美调节功能。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与情节相配合的语言节奏。.本文结合具体译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停顿的把握,音节的选择,句型的调配,声韵的烘托,叠音词的运用,四字格的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语言节奏 艺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艺术与视觉艺术中的抽象特性
20
作者 严荷菱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3-159,共7页
抽象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法,是对事物本质因素的提取以及对非本质因素的舍弃,具有普适性、含蓄性、简洁性、哲学性等特性,这些特性被艺术家运用于文学艺术与视觉艺术中,大大地丰富了这两个艺术领域,并使之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 文学艺术 视觉艺术 普适性 含蓄性 简洁性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