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设文学理论新体系——评童庆炳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
1
作者 蒋孔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1-142,共2页
关键词 童庆炳 《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 书评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文学本质 系统因果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时间维度
2
作者 燕世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1-194,共4页
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一是摆脱蒙昧走向文明即产生理性,二是具备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三是情感的产生与发展。只有进入文明社会,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真正的审美活动。
关键词 审美活动 时间 理性 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全球化视域里的中国性别诗学研究导论(1985-2005大陆)(上) 被引量:7
3
作者 万莲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1-45,共5页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 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 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美领域不把女性做社会少数族群“特殊化”处理,而是强调女性是人类 的另一半,男女双性作为人“类”,人权首先是人身之主体地位和权利,从而与既有的诗学形态出现了某种历史链条 中的断裂,从中滋生另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性别,为人类的性别文化建设探索出一种不断“添加能量”的思想和行 为。它将侧重A.本土中国性别诗学,B.西方性剐诗学的本土化实践两方面的内容;既尊重性剐诗学的基础性工 作——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又要依赖性别诗学的集中表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不忽略“和而不同”这一不为 性别而性别的审美价值“越界”,正视性别诗学的历史的、现实的和将来的意义。性别诗学是一种从性别文化历史 和现状思考出发,推而广之与全球文化伦理正义相关联的前景看好的文论。“中国性别诗学”则是应对“全球化” 文化生态现实,又打上鲜明的本土文化色彩的个案之一,它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同样也对世界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诗学 中国性别诗学 审美 女性文学研究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研究与思考的精神维度--刘中树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4
作者 张学昕 张博实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3-201,共9页
二00八年的冬天,在母校吉林大学的礼堂,我们参加刘中树老师从事文学研究和执教五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刘中树三卷本《文学论集》的首发式。当时,在极其热烈的场面中,我看到刘中树面对如此众多前来祝贺的朋友、同... 二00八年的冬天,在母校吉林大学的礼堂,我们参加刘中树老师从事文学研究和执教五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刘中树三卷本《文学论集》的首发式。当时,在极其热烈的场面中,我看到刘中树面对如此众多前来祝贺的朋友、同行和弟子们时,他的眼角湿润了,一向谦和的、透露慈祥的目光,现出真切和特别的感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刘中 精神 《文学论集》 吉林大学 庆祝活动 首发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维度间的冲突与选择
5
作者 邵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7-573,共7页
审美维度与社会维度的价值碰撞与对话贯穿于文学批评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代批评而言尤其突出。作为现代审美批评代言人的京派,不但捍卫了批评的审美性,而且启示批评如何在审美与社会、政治的冲突对话中确立自身无可回避的存在意义和个... 审美维度与社会维度的价值碰撞与对话贯穿于文学批评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代批评而言尤其突出。作为现代审美批评代言人的京派,不但捍卫了批评的审美性,而且启示批评如何在审美与社会、政治的冲突对话中确立自身无可回避的存在意义和个性倾向,同时,不断反思与尝试文学批评双重维度间的平衡与定位,最终以属于文学的方式兼容社会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社会 京派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史空间结构 被引量:3
6
作者 葛红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4期118-123,共6页
本文从空间的整体性特征出发,研究共时态中文学史团块运动的特殊规律,分析文学史空间维度的构成及各维度刻度选择对文学史研究的深刻意义,确立了文学史空间范畴,并将之上升到文学史观层面。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 研究主体 实践 空间结 文学主体 审美活动 人的发现 空间范畴 文学活动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审美现代性的三重张力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健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晚近国内学界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很是热烈。一方面,不少现代性的研究文献被译介过来,颇有启发;另一方面,透过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诸多社会文化问题,在不少方面多有推进。现代性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为我们思考社会文化的变迁提供了一个独... 晚近国内学界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很是热烈。一方面,不少现代性的研究文献被译介过来,颇有启发;另一方面,透过现代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诸多社会文化问题,在不少方面多有推进。现代性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为我们思考社会文化的变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它就像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可避免地触及到诸多迫切而又复杂的问题。按照霍尔的说法,现代性是一个多重建构的历史过程,它至少包含了四个重要的层面: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但在霍尔的现代性结构中,文化现代性只限于世俗文化、现代知识和认同等问题,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维度显然被忽略了。这里集中刊出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涉及到文化现代性问题,尤其是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作为一个重要层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缺少这一维度,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将是片面的。法国学者瓦岱说过,现代性就像拼图游戏或者迷宫一样,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的历史空间。这个历史空间遭遇了许多造访者,人们在其中寻找特定方向,拼出他们所看到的现代性“历史空间”。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三张“拼图”,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审视审美现代性问题。《审美现代性的三重张力》,从卡林内斯库的一个论断入手,解析了审美现代性所包含的复杂三重张力,那就是审美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以及审美现代性自身的矛盾。这三重张力构成了审美现代性自身的进程和面貌。第一重张力揭示了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刻变迁;第二重张力揭示了现代性本身复杂性,它蕴含了多重社会、文化的指向;第三重张力则是彰显出审美现代性内在的矛盾。透过这三个角度,可以说相当程度上展示了审美现代性的辩证逻辑。《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体制与艺术家》一文,则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以及现代性所导致的现代艺术体制,来考察艺术活动的主体——艺术家。康德以来的哲学美学常常强调艺术家的天才、个性和主体性,但是如果从现代社会理论角度来审视,就会发现任何天才艺术家其实都是现代艺术体制中的一个元素,要受到艺术体制的制约。游离于体制之外并依赖于个人天才而获得成功的艺术家不过是一个神话。文章特别强调,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艺术家在现代艺术体制中也有不同的角色和功能。《返归生活的先锋派》一文,探讨了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难题,那就是在现代主义艺术强调自主性的主潮之外,先锋派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反其道而行之地强调艺术返归生活的文化冲动。透过这一冲动,我们可以把握到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先锋派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的不同文化指向,可以说是从另一个角度解说了第一篇文章所讨论的审美现代性的自身矛盾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现代性 文学思潮 张力 文化 当代 笔谈 启蒙现代性 理论资源 概念 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视域中的观赏文明 被引量:2
8
作者 潘皓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7-88,共2页
观赏文明是对人们在公共性审美观赏这一特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观念、素养、行为方式的整体概括,是衡量社会文明建设程度的重要标尺,具有多重维度的意义内涵和目标指向。从审美维度看,观赏活动是一种审美化社会实践,观赏文明与审... 观赏文明是对人们在公共性审美观赏这一特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观念、素养、行为方式的整体概括,是衡量社会文明建设程度的重要标尺,具有多重维度的意义内涵和目标指向。从审美维度看,观赏活动是一种审美化社会实践,观赏文明与审美素养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认识维度和道德维度看,观赏实践具有独特的以美启真、以美扬善的认识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观赏文明与认识能力、道德素养之间也具有双向互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建设 观赏 视域 道德教化功能 实践活动 审美 社会实践 审美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