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只出了一期的《文学》
1
作者 龚明德 《现代中文学刊》 2009年第4期118-120,共3页
在上海前后共出第一至第六十号的四开报章《文艺新闻》,其后期成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外围刊物之一。1932年3月28日出版的《文艺新闻》第三版“文艺战线”有两条消息,第二条题为《文学——大众化》。细读这条消息全文,题目中的“... 在上海前后共出第一至第六十号的四开报章《文艺新闻》,其后期成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外围刊物之一。1932年3月28日出版的《文艺新闻》第三版“文艺战线”有两条消息,第二条题为《文学——大众化》。细读这条消息全文,题目中的“文学”其实是一份杂志的名称。这条消息的全文是:“最近闻有新进作家多人,组织一文学杂志社,将出版半月刊一种,定名为《文学》。性质转载理论文字,提出文艺运动上的种种新问题,尤其注重‘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第一期现已付印,一星期内即可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文艺大众化 文艺运动 杂志社 消息 第三版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杂志》与《文学》杂志——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一处注释错误
2
作者 汪成法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7-67,共1页
关键词 《文学杂志》 《鲁迅全集》 注释错误 发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系”中的大众政治及其疑难——评齐晓红的《文学、语言与大众政治》
3
作者 石岸书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59,共6页
齐晓红的《文学、语言与大众政治: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考论》是目前为止少有的一部专门聚焦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汉语专著。该书以“关系”为核心方法,聚焦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在横向的历史关系中描述、定位和分析文艺大众化运动... 齐晓红的《文学、语言与大众政治: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考论》是目前为止少有的一部专门聚焦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汉语专著。该书以“关系”为核心方法,聚焦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在横向的历史关系中描述、定位和分析文艺大众化运动。该书尤其注重通过建构左翼文艺与民族主义文艺的对立关系,揭示“阶级”与“民族”在理论-政治层面的张力,但将这组对立关系固化为中轴线也可能遮蔽了阶级理论的冗余与灵活性。该书提示了从“大众”与“群众”的概念变迁的线索,也启发了从左翼文艺到延安文艺的转型研究,从而凸显了文艺大众化运动在重思左翼文艺传统中的起源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晓红 《文学 语言与大众政治》 文艺大众化运动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传统遭遇现代:姚永朴《文学研究法》的理论抉择
4
作者 潘务正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157,共11页
《文学研究法》是姚永朴在北京大学授课的讲义,课程设计者参照日本学者关于“文学”概念的理解,但姚永朴并未将戏曲、小说等纳入其中,而是以文章学代替之。在此著中,姚氏虽明说不以宗派相号召,但他又有强烈的乡邦文化意识,为消弭这一矛... 《文学研究法》是姚永朴在北京大学授课的讲义,课程设计者参照日本学者关于“文学”概念的理解,但姚永朴并未将戏曲、小说等纳入其中,而是以文章学代替之。在此著中,姚氏虽明说不以宗派相号召,但他又有强烈的乡邦文化意识,为消弭这一矛盾,他将桐城文章学理论融入中国传统文论的序列之中。积极投身革命时期的刘师培承传扬州骈文派宗旨,抨击桐城派,且民初骈文作为官方应用之文而盛行,姚氏虽主张骈散合流,但对扬州骈文派理论多有不满。处于白话与文言相争之时,姚氏极力推崇文言“保国之精神”的功能。在向现代过渡之际,姚永朴所代表的桐城派固守着他们安身立命之本的传统。《文学研究法》代表着那个时代传统学人进入现代社会的纠葛与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永朴 《文学研究法》 北京大学 讲义 桐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线索中的巴金与鲁迅——悼巴金并纪念鲁迅逝世六十九周年 被引量:4
5
作者 张业松 (罗铮)(整理) 虞箐(整理)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22,共11页
关键词 巴金 鲁迅 文学 逝世 纪念 线索 《文学》 南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济安、《文学杂志》与台湾大学——兼论台湾“学院派”文学杂志及其与“文化场域”和“教育空间”的互涉 被引量:14
6
作者 梅家玲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28,19,共10页
关键词 台湾大学 《文学杂志》 夏济安 教育空间 文化场域 学院派 教学生活 中央军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文学小言》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彭玉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0-165,共6页
王国维《文学小言》共17则,最初发表于《教育世界》第139号(1906年12月)。结构上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13则论抒情文学,后4则论叙事文学,堪称是王国维早年的一部文学总论。王国维将文学定位为"游戏的事业",以"情"和&q... 王国维《文学小言》共17则,最初发表于《教育世界》第139号(1906年12月)。结构上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13则论抒情文学,后4则论叙事文学,堪称是王国维早年的一部文学总论。王国维将文学定位为"游戏的事业",以"情"和"景"作为文学的二原质,以此初步构建其纯文学体系。其裁断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在于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和语言的真实性、个性化以及创造意义,推崇自然而简约的审美风格,注重以文体更替来彰显文学盛衰的规律。《文学小言》的基本理论颇为成熟,影响到此后若干著述如《人间词话》境界说及其范畴体系的形成。在王国维文学思想形成过程中,《文学小言》具有重要的基石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文学小言》 游戏 情景 自然 简约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研究法》:桐城派文章理论的总结 被引量:7
8
作者 慈波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5-159,60,共6页
学术界对于桐城派的研究多集中于前期与中期,而晚期的创作转变与理论整合却未得到相应重视。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文章理论的结穴之作,曾得到钱基博的激赏。此书师法《文心雕龙》,有较强的系统性与理论色彩,具有融汇弥缝的特... 学术界对于桐城派的研究多集中于前期与中期,而晚期的创作转变与理论整合却未得到相应重视。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是桐城派文章理论的结穴之作,曾得到钱基博的激赏。此书师法《文心雕龙》,有较强的系统性与理论色彩,具有融汇弥缝的特点,对于末流缺失多有涉及,有效纠补了桐城派文章理论的不足,反映出桐城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作出的应对与调整。黄侃在北京大学授课时曾激烈抨击桐城文章,而姚永朴拒不应战,其实具有理论方面的充足理由,黄侃所针砭的缺失在《文学研究法》中早已得到补充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法》 桐城派 文章理论 整合 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人文主义的人生礼教读本——论吴宓的《文学与人生》 被引量:6
9
作者 朱寿桐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9-146,共8页
吴宓的《文学与人生》以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为思想内核,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性的阐发,既有文学理论层面的论述,也有文化、社会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探析。吴宓在书中融进了自我的人生体认,这就形成了他的文学观与人生观之间的紧张... 吴宓的《文学与人生》以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为思想内核,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性的阐发,既有文学理论层面的论述,也有文化、社会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探析。吴宓在书中融进了自我的人生体认,这就形成了他的文学观与人生观之间的紧张关系;又由于吴宓执着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学理,从而使得《文学与人生》成了一种类似于人生礼教的读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白璧德人文主义 《文学与人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故论衡》中卷文学七篇“以文字为准”辨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雪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65,共12页
章太炎著《国故论衡》以小学为根基,以诸子学为广大,立意深远,内容朴厚,在学术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其"中卷文学七篇"集中讨论和批评处于文字与哲理之间的文学与文化传统问题,在文论上也极有启发意义。本文试图集中辨析章太炎... 章太炎著《国故论衡》以小学为根基,以诸子学为广大,立意深远,内容朴厚,在学术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其"中卷文学七篇"集中讨论和批评处于文字与哲理之间的文学与文化传统问题,在文论上也极有启发意义。本文试图集中辨析章太炎"以文字为文"的观点、论文"以文字为准"的原则,探讨其在"中卷文学七篇"中的贯彻和调停状况,以此窥测章氏文学的问题意识及其文化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总略》 书契记事 以文字为准 表象 文化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1903到1907:王国维的哲学研究与文学思想的形成 被引量:4
11
作者 彭玉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4-126,159,共13页
王国维拟撰的《文学通论》一书未最终撰成,所以完成于1908年的《人间词话》成为其文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但这一思想的形成是在1903至1907这五年间哲学、美学、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渐沉淀而成。王国维从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处以及... 王国维拟撰的《文学通论》一书未最终撰成,所以完成于1908年的《人间词话》成为其文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但这一思想的形成是在1903至1907这五年间哲学、美学、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渐沉淀而成。王国维从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处以及哲学与文学的契合处,提炼出纯文学的观念,强调文学的独立和自身之价值,其核心理论境界说及其相应范畴体系都烙上了哲学的痕迹。在追求人生慰藉的过程中,词在"美术"之中给予的力量最大,故其词学思想最成体系。王国维研究哲学、文学的宗旨在关切当世,其哲学思想与文学观念都充满着强烈的使命感,其现实意义值得充分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哲学 文学 词学 《文学小言》 意境说《人间词乙稿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具鉴裁 通贯执中——《文学述林》与刘咸炘的文章学 被引量:5
12
作者 慈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106,共6页
刘咸炘学问渊博,堪称大家,但久被湮没,其文章学著述《文学述林》也未得到学术界重视。此书论点圆融通达,沟通四部,力贯东西,对文章本体、创作、文学演进、文体、流派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体现了由博返约、通贯执中的学术特点。... 刘咸炘学问渊博,堪称大家,但久被湮没,其文章学著述《文学述林》也未得到学术界重视。此书论点圆融通达,沟通四部,力贯东西,对文章本体、创作、文学演进、文体、流派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体现了由博返约、通贯执中的学术特点。刘咸炘的理论贡献与治学方法为文章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述林》 刘成炘 文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文学”:由来与终结——周作人前期的文学翻译与其文艺思想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春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3-63,共11页
文学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解决新文学的内容问题,即应该写什么的问题。 1916年,胡适第一次提出“八事”,就是从批评当时文坛“文胜质”的现象人手的:“文胜质者,有形式而无精神,貌似而神亏之谓也。”他所说的“八事”,包括... 文学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解决新文学的内容问题,即应该写什么的问题。 1916年,胡适第一次提出“八事”,就是从批评当时文坛“文胜质”的现象人手的:“文胜质者,有形式而无精神,貌似而神亏之谓也。”他所说的“八事”,包括“形式上之革命”和“精神上之革命”两方面。①随后,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中,又将“须言之有物”置于“八事”之首,并解释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思想 文学翻译 人的文学 周作人 《文学改良刍议》 前期 文学革命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清末民初“文学研究法”的架构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雪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4-94,共11页
本文以癸卯学制文学立科所制定的"文学研究法"为对象,讨论这一国族制度架构的基本思路及其文教内涵,分析它所可能预留的知识生产和文论形塑的空间。晚清民初对国族学问和大学建制的思路不少,但"文学立科"使传统文化... 本文以癸卯学制文学立科所制定的"文学研究法"为对象,讨论这一国族制度架构的基本思路及其文教内涵,分析它所可能预留的知识生产和文论形塑的空间。晚清民初对国族学问和大学建制的思路不少,但"文学立科"使传统文化和"中国文辞"得到制度化的存留,相应的知识生产得以生成,相关课程设置和研究要义也影响到20世纪文学学术的基本样态。"文学研究法"课程及其架构作为一种特殊装置,具有学科总论的性质,主要基于传统学术和本土想象,其间充满拟想的模糊和不确定性,但也给后来相关知识的生产预留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学研究法 《中国文学史》 《文学研究法》 学科总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之后:如何重建文学研究——以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为中心 被引量:3
15
作者 孙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3-110,共8页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一书从文学哲学的层面,对"理论"的衰落及其留下的一些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展开思考,呼吁文学理论研究要尽快跳出后殖民、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樊篱,由政治、文化研究回归文学本身。不过,伊格尔顿并不希望在&qu...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一书从文学哲学的层面,对"理论"的衰落及其留下的一些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展开思考,呼吁文学理论研究要尽快跳出后殖民、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樊篱,由政治、文化研究回归文学本身。不过,伊格尔顿并不希望在"理论"之后再度转向"文类""结构""原型"等纯粹形式,他不相信纯粹形式可以挽救文学研究。对于有着天主教背景的伊格尔顿而言,新宗教的权威恰恰在于其伦理的而非审美的主张。因此,他致力的文学理论目标是要复活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走出本质主义的无谓论争,以一种德行伦理学的价值理想推动文学研究,在批评理论与分析哲学非同寻常的结合中,开启一条文学理论重建的可能路径,并以此刺激理论再度进行富有雄心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之后 文学研究 伊格尔顿 《文学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体的文学史意义——以刘咸炘《文学正名》《文变论》的观点为主 被引量:2
16
作者 宁俊红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27,共6页
刘咸炘在《文学正名》中将文体分为客观文体和主观文体,客观文体由文学表达的"事、理、情"而定,主观文体表现为格调之美。以此为基础,在《文变论》中他总结出以客观文体为核心的文学史发展规律:"异调固当容,内实固可充,... 刘咸炘在《文学正名》中将文体分为客观文体和主观文体,客观文体由文学表达的"事、理、情"而定,主观文体表现为格调之美。以此为基础,在《文变论》中他总结出以客观文体为核心的文学史发展规律:"异调固当容,内实固可充,而文之大体则不可逾越",这一规律也适用于古今文学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咸炘 文体 文学 《文学正名》 《文变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关系还是世界文学?——对比较文学定义及其相关问题的几点浅识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洪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8-104,共7页
比较文学定义包含各种跨界的文学关系的维度,也包含世界文学的维度。在具体的比较文学实践中,世界文学着眼于世界范围内文学的自主生成和内在统一性,对文学共同规律的探讨建立在像文类、思潮流派、母题等文学内部因素的整合与统一上。... 比较文学定义包含各种跨界的文学关系的维度,也包含世界文学的维度。在具体的比较文学实践中,世界文学着眼于世界范围内文学的自主生成和内在统一性,对文学共同规律的探讨建立在像文类、思潮流派、母题等文学内部因素的整合与统一上。世界文学的维度凸显了文学自身的纯粹性和尊严,并担负着弘扬世界主义的使命。中国本土的世界文学资源异常丰富,如世界文学观念意识,世界文学史写作,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学科史等方面,都成就卓著,对其认真加以提炼,将有可能构建新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义 郑振铎 《文学的统一观》 世界文学 文学关系 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两张脸——对刘锋杰《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的一个补白 被引量:3
18
作者 夏中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8-142,共5页
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史上,人性论(人道主义)问题由于问题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其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使之在长时期内被设定为理论"禁区"而一度被搁置起来。实际上,一部文学政治学若想作为原理构建,则务必在理论上杜绝作品中的政... 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史上,人性论(人道主义)问题由于问题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其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使之在长时期内被设定为理论"禁区"而一度被搁置起来。实际上,一部文学政治学若想作为原理构建,则务必在理论上杜绝作品中的政治损害甚至"吃掉"文学,即不给文学臣服于政治提供美学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马克思主义 政治化叙事 《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革命文学论中的托洛茨基文艺理论 被引量:5
19
作者 长堀祐造 《现代中文学刊》 2011年第3期82-91,共10页
在1920年代后期的革命文学论战中,鲁迅提出的“革命人”这一概念颇具特色。实际上,这一概念援引自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的日文版。本文拟在鲁迅1927年论述的革命文学中探寻托洛茨基文艺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鲁迅遵循托洛茨基的理论... 在1920年代后期的革命文学论战中,鲁迅提出的“革命人”这一概念颇具特色。实际上,这一概念援引自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的日文版。本文拟在鲁迅1927年论述的革命文学中探寻托洛茨基文艺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鲁迅遵循托洛茨基的理论,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一文中主张文学对革命并无什么影响。在该时期,《革命文学》《在钟楼上》《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文艺和革命》等文中还多次提及苏联的“同路人”作家。“同路人”这个概念也是托洛茨基首次提出的。鲁迅当时把自己也看成是个“同路人”。由此可见,从1920年代后期到1930年代初期,鲁迅确曾受到托洛茨基文艺理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该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托洛茨基 《文学与革命》 “同路人” 革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屋建瓴 通观微至——《文学翻译比较美学》略评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晓静 昌切 《出版科学》 2002年第2期75-75,74,共2页
如果把文学翻译看成一门学问的话,那么研究文学翻译就应该是学问中的学问了。研究文学翻译需要熟练掌握两种以上的语言,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由比较美学入手研究文学翻译,则需要研究者在此基础上熟谙两个语种以上的文学知识及其相关的... 如果把文学翻译看成一门学问的话,那么研究文学翻译就应该是学问中的学问了。研究文学翻译需要熟练掌握两种以上的语言,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由比较美学入手研究文学翻译,则需要研究者在此基础上熟谙两个语种以上的文学知识及其相关的知识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 中国 文化传统 材料 总分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