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关系”中的大众政治及其疑难——评齐晓红的《文学、语言与大众政治》 |
石岸书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
|
当传统遭遇现代:姚永朴《文学研究法》的理论抉择 |
潘务正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3
|
《文学评论》编年史稿(1957—1966) |
王保生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
4
|
|
|
4
|
夏济安、《文学杂志》与台湾大学——兼论台湾“学院派”文学杂志及其与“文化场域”和“教育空间”的互涉 |
梅家玲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4
|
|
|
5
|
王国维《文学小言》研究 |
彭玉平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7
|
|
|
6
|
《文学研究法》:桐城派文章理论的总结 |
慈波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7
|
|
|
7
|
现代人文主义的人生礼教读本——论吴宓的《文学与人生》 |
朱寿桐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
8
|
别具鉴裁 通贯执中——《文学述林》与刘咸炘的文章学 |
慈波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
9
|
理论之后:如何重建文学研究——以伊格尔顿《文学事件》为中心 |
孙燕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
10
|
文体的文学史意义——以刘咸炘《文学正名》《文变论》的观点为主 |
宁俊红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
11
|
高屋建瓴 通观微至——《文学翻译比较美学》略评 |
李晓静
昌切
|
《出版科学》
|
2002 |
1
|
|
|
12
|
行走中的文艺心理学研究——评新版《文学心理学》 |
邢光晟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
13
|
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两张脸——对刘锋杰《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的一个补白 |
夏中义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
14
|
《文学小言》与王国维的学术风格 |
朱伟明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
15
|
论木心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以《文学回忆录》为例 |
刘剑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
16
|
朱光潜主编《文学杂志》的学者情怀与文化自觉 |
张月萍
|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
17
|
《文学兴国策》所体现的文本、文化关系 |
卢明玉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
18
|
姚永朴文论思想的师法与新变——以《国文学》和《文学研究法》为中心 |
常方舟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
19
|
构建语言的虹桥——《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简评 |
薛巧玲
|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
20
|
模式与方法的转换——关于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创新的思考 |
孙殿玲
|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
200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