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敦煌杂剧小考
被引量:
7
1
作者
李小荣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2-146,共5页
俄藏敦煌遗书《蒙学字书》 (拟题 )中有关资料表明 ,唐五代的敦煌地区和当时的长安、成都一样 ,也有杂剧的演出。而对照《教坊记》所载的“杂剧”名目 ,可以考证出S .2 4 4 0 (7)、P .31 2
关键词
敦煌写卷
杂剧
《教坊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踏歌考——兼论踏歌与月崇祀、后世戏曲的关系
被引量:
3
2
作者
翁敏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2-45,共4页
人们对“踏歌”这种中国古代的歌舞娱乐形式,也许并不陌生。踏歌是一种“相抱聚蹈”、“踏地为节”的集体歌舞活动,它的特点是用踏步来加强歌拍,反复歌唱一调,或以鼓乐伴奏协调。在踏歌中,产生了一批节奏鲜明、曲体规则的乐曲,也造就了...
人们对“踏歌”这种中国古代的歌舞娱乐形式,也许并不陌生。踏歌是一种“相抱聚蹈”、“踏地为节”的集体歌舞活动,它的特点是用踏步来加强歌拍,反复歌唱一调,或以鼓乐伴奏协调。在踏歌中,产生了一批节奏鲜明、曲体规则的乐曲,也造就了一种“调同词不同”的歌唱风格。但是,它本身所包含的巫术性祭祀性的准宗教性质,以及对后世的载歌载舞的中国戏曲的定型所产生的影响,却很少为人注意。本文想做一番向前溯源、向后探流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踏歌
踏谣娘
歌舞娱乐
崇祀
中国戏曲史研究
日本
中国戏剧
《武陵书怀五十韵》
《教坊记》
集体歌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踏歌”臆解
被引量:
2
3
作者
杨海中
《中州学刊》
1986年第5期81-83,共3页
唐代是我国文学全面发展的时代。其中尤以诗为大国。唐诗艺术之精姑不论,仅其内容之浩翰,足令人叹为观止。这也为后人洞悉唐代社会风貌提供了取之无竭的源泉。诗歌是艺术,它与音乐、舞蹈、戏曲从一诞生起就结合在一起。因此,要研究唐代...
唐代是我国文学全面发展的时代。其中尤以诗为大国。唐诗艺术之精姑不论,仅其内容之浩翰,足令人叹为观止。这也为后人洞悉唐代社会风貌提供了取之无竭的源泉。诗歌是艺术,它与音乐、舞蹈、戏曲从一诞生起就结合在一起。因此,要研究唐代的戏曲,也就不能不特别地留意唐诗了。 本文仅就李白《赠汪伦》中之“踏歌”,略申其与歌舞、戏曲之缘,以就正于方家。 《赠汪伦》写于天宝十四年乙未(755)。时李白五十五岁,诗曰: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晓畅明白,故历来注本诠释其意者甚少。关于“踏歌”,清王琦《李太白全集》作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踏歌
踏谣娘
歌舞剧
李白
戏曲
青阳
《教坊记》
唐诗艺术
递相
桃花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内人蹋毬赋》蠮?
被引量:
1
4
作者
翁士勋
《体育文化导刊》
1987年第1期29-33,76,共6页
一、解题 《内人蹋球赋》,《文苑英华》没署作者名,《古今图书集成》说“阙名”。但此赋系唐朝时的作品,这是无疑的。 一、“内人”,即赋中所说的“嫁”、“宫女”,指宫廷中的大使艺人。唐、崔令钦在《教坊记》中说:“使女入宜春院,谓...
一、解题 《内人蹋球赋》,《文苑英华》没署作者名,《古今图书集成》说“阙名”。但此赋系唐朝时的作品,这是无疑的。 一、“内人”,即赋中所说的“嫁”、“宫女”,指宫廷中的大使艺人。唐、崔令钦在《教坊记》中说:“使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头也。其家犹在教坊,谓之内人家”。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四》说:“宜春妓女称内人,声色尤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图书集成》
《文苑英华》
《教坊记》
唐音癸签
胡震亨
宜春
作品
艺人
宫女
白居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胡琴源流问题
被引量:
9
5
作者
查甫尧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5年第3期48-51,共4页
胡琴的源地、来源及演变过程、形成时期等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有探讨的必要。一、源地诸说 (一)源于少数民族 廖辅叔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简史》说:“这一个时期乐器方面的新现象是拉弦乐器奚琴的出现。奚本是东胡族,元魏时...
胡琴的源地、来源及演变过程、形成时期等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有探讨的必要。一、源地诸说 (一)源于少数民族 廖辅叔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简史》说:“这一个时期乐器方面的新现象是拉弦乐器奚琴的出现。奚本是东胡族,元魏时自号库真奚,居鲜卑故地,至隋始号曰奚,居泺平、平泉、承德、丰宁等处。陈旸《乐书》载:‘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后来才改用弓弦,与胡琴有渊源关系;”(P.94)吴钊、刘东升编著《中国音乐史略》中说:嵇琴(奚琴),“始于唐(《教坊记》),盛于宋元。……它可能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奚族的乐器。……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它的形制不断得到改进,至晚在元代已有了马尾作弓拉奏的‘胡琴’”。(P.181)康讴主编《大陆音乐辞典》胡琴条目中说:“胡琴来自北番,所以叫做胡琴……。”等等。 (二)源于汉族 赵后起《胡琴考略》①一文中认为:胡琴非外族和少数民族乐器。理由之一,凡冠以“胡”相称的并非均源于胡地。在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与国外、国内各少数民族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胡琴
奚琴
弓弦乐器
中国音乐史
拉弦乐器
北方少数民族
《梦溪笔谈》
演变过程
《教坊记》
制作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梨园考论
被引量:
9
6
作者
李尤白
《人文杂志》
1982年第5期105-114,共10页
梨 园 的 来 历 梨园之名,最早见于刘昫等的《旧唐书》。其中仅《中宗本纪》景龙年间就出现过三次: 三年春正月……乙亥,宴侍臣及近亲于梨园亭。 三年秋七月……辛酉,幸梨园亭,宴侍臣学士。 四年二月庚戌,令中书门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
梨 园 的 来 历 梨园之名,最早见于刘昫等的《旧唐书》。其中仅《中宗本纪》景龙年间就出现过三次: 三年春正月……乙亥,宴侍臣及近亲于梨园亭。 三年秋七月……辛酉,幸梨园亭,宴侍臣学士。 四年二月庚戌,令中书门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三品以上并请学士等自芳林门入,集 于梨园球场,分朋拔河。帝与皇后、公主亲往观之。 欧阳修、宋祁等的《新唐书·李适传》中也有出现: 中宗景龙二年……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细 柳圈辟疠……不过那时的梨园只是在皇家禁苑中,供帝后大臣藉以悠游娱乐的游艺场所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苑
考论
唐玄宗
《教坊记》
兴庆宫
唐乐
演员
长安
园亭
《秦王破阵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文化类综艺节目中传统乐舞的叙事转换
被引量:
3
7
作者
黄健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4-109,134,共7页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破圈”,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撰述有关唐代乐舞生存和演出状况的《教坊记》《乐府杂录》两部著作。它们遵循儒家审美的政治伦理化原则,阐释了乐舞艺术的生成及其社会功能,揭示出乐舞表演的内在本质,为后世歌舞表演...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破圈”,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撰述有关唐代乐舞生存和演出状况的《教坊记》《乐府杂录》两部著作。它们遵循儒家审美的政治伦理化原则,阐释了乐舞艺术的生成及其社会功能,揭示出乐舞表演的内在本质,为后世歌舞表演艺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以唐代表演艺术思想和审美风尚为蓝本,不少文化类综艺节目基于文化符号,挖掘场景蕴涵的美学内涵,拓展舞美叙事空间的艺术价值,将数字技术与文化艺术信息融为一体,给观众营造深度沉浸式体验的感知,做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类综艺节目
传统乐舞
叙事转换
《教坊记》
《乐府杂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王国维与胡适的学谊
被引量:
1
8
作者
房鑫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21-26,共6页
王国维与胡适的交谊,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曾有述及,而两人的论学,则未见于各种有关论著。《文献》杂志曾刊载胡适致王国维书札十三通,内容除学术研讨外,又详于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聘请王氏任教事,可证、补有关记载之不足;
关键词
王国维
胡适
王氏
胡氏
词选
《水经注》
《教坊记》
戴震
曹云祥
书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代唱论选注
被引量:
2
9
作者
赵后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1年第4期87-87,共1页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至遏云响谷之妙也。[注释]:①段安节:唐代音乐家。临淄人,乾宁中官至朝议大夫,守国子司业。著有《乐府杂录》一卷。《乐府杂录》:又...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至遏云响谷之妙也。[注释]:①段安节:唐代音乐家。临淄人,乾宁中官至朝议大夫,守国子司业。著有《乐府杂录》一卷。《乐府杂录》:又名《琵琶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杂录》
乐工
《教坊记》
教
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审美意识比较
被引量:
1
10
作者
王永敬
《艺术百家》
1987年第2期21-29,共9页
从隋曲〔安公子〕的故事谈起 《教坊记》中有这么一则故事:“隋大业末,炀帝将幸扬州,乐人王令言以年老不去,其子从焉。其子在家弹琵琶,令言惊问:‘此曲何名?’其子曰:‘内里新翻曲子,名[安公子]。’令言流涕悲沧,谓其子曰:‘尔不须扈从...
从隋曲〔安公子〕的故事谈起 《教坊记》中有这么一则故事:“隋大业末,炀帝将幸扬州,乐人王令言以年老不去,其子从焉。其子在家弹琵琶,令言惊问:‘此曲何名?’其子曰:‘内里新翻曲子,名[安公子]。’令言流涕悲沧,谓其子曰:‘尔不须扈从。大驾必不回。’子问其故,令言曰:‘此曲宫声,往而不返。宫为君,吾是以知之。’”王令言所据的乐理,见于《乐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
中国戏曲
西方戏剧
《教坊记》
《乐
记》
扬州
琵琶
乐人
政治伦理
歌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人写文章也应该谨严一点
11
作者
谢桃坊
《当代文坛》
1983年第12期35-36,共2页
阅读贵刊1983年第9期,偶然发现《诗语言学习笔记》一文中引用古人诗词的一些错误,现提出来供编者和作者参考。 (1)“宋词里最常见,而且多用于白描,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并非宋人,相传他作的这首《天...
阅读贵刊1983年第9期,偶然发现《诗语言学习笔记》一文中引用古人诗词的一些错误,现提出来供编者和作者参考。 (1)“宋词里最常见,而且多用于白描,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并非宋人,相传他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是散曲(见《中原音韵》)并非是词。 (2)“读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是苏轼北宋元丰五年在黄州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首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文章
语言
江东
马致远
元曲四大家
作
坊
苏轼
《天净沙·秋思》
《教坊记》
散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戏曲曲谱与唐宋乐谱关系考
12
作者
周维培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7-71,共5页
戏曲曲谱与唐宋乐谱关系考周维培戏曲曲谱在性质和使用对象上,可分作格律谱(文字谱)与工尺谱(演唱谱)两类;在声腔分类上,又能划分为北曲谱与南曲谱两种。由于戏曲音乐与唐宋时期的燕乐、词乐系统有着血脉相连的继承关系,因此作...
戏曲曲谱与唐宋乐谱关系考周维培戏曲曲谱在性质和使用对象上,可分作格律谱(文字谱)与工尺谱(演唱谱)两类;在声腔分类上,又能划分为北曲谱与南曲谱两种。由于戏曲音乐与唐宋时期的燕乐、词乐系统有着血脉相连的继承关系,因此作为戏曲填词技法和音乐形式最集中、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式音乐
《教坊记》
自度曲
曲谱
戏曲音乐
格律谱
乐谱
唐宋
唐代燕乐
《中原音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代唱论选注
13
作者
赵后起
《南艺学报》
1981年第4期87-87,共1页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①:善歌者,必先调其气②,氤氲③自脐间出,至喉乃噫④其词,即分抗坠之音⑤。既得其术,即可至遏云响谷之妙也⑥。[注释]:①段安节:唐代音乐家。临淄人,乾宁中官至朝议大夫,守国子司业。著有《乐府杂录》一卷。《乐...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①:善歌者,必先调其气②,氤氲③自脐间出,至喉乃噫④其词,即分抗坠之音⑤。既得其术,即可至遏云响谷之妙也⑥。[注释]:①段安节:唐代音乐家。临淄人,乾宁中官至朝议大夫,守国子司业。著有《乐府杂录》一卷。《乐府杂录》:又名《琵琶录》。约成书于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后。笔记开元(公元713年)以后的乐部、歌舞、俳优、乐器、乐曲等,并记述了著名歌唱家和琵琶演奏家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杂录》
乐工
《教坊记》
教
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敦煌杂剧小考
被引量:
7
1
作者
李小荣
机构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古籍所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2-146,共5页
文摘
俄藏敦煌遗书《蒙学字书》 (拟题 )中有关资料表明 ,唐五代的敦煌地区和当时的长安、成都一样 ,也有杂剧的演出。而对照《教坊记》所载的“杂剧”名目 ,可以考证出S .2 4 4 0 (7)、P .31 2
关键词
敦煌写卷
杂剧
《教坊记》
分类号
I207.309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踏歌考——兼论踏歌与月崇祀、后世戏曲的关系
被引量:
3
2
作者
翁敏华
机构
上海师大人文学院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2-45,共4页
文摘
人们对“踏歌”这种中国古代的歌舞娱乐形式,也许并不陌生。踏歌是一种“相抱聚蹈”、“踏地为节”的集体歌舞活动,它的特点是用踏步来加强歌拍,反复歌唱一调,或以鼓乐伴奏协调。在踏歌中,产生了一批节奏鲜明、曲体规则的乐曲,也造就了一种“调同词不同”的歌唱风格。但是,它本身所包含的巫术性祭祀性的准宗教性质,以及对后世的载歌载舞的中国戏曲的定型所产生的影响,却很少为人注意。本文想做一番向前溯源、向后探流的工作。
关键词
踏歌
踏谣娘
歌舞娱乐
崇祀
中国戏曲史研究
日本
中国戏剧
《武陵书怀五十韵》
《教坊记》
集体歌舞
分类号
K892 [历史地理—民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踏歌”臆解
被引量:
2
3
作者
杨海中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中州学刊》
1986年第5期81-83,共3页
文摘
唐代是我国文学全面发展的时代。其中尤以诗为大国。唐诗艺术之精姑不论,仅其内容之浩翰,足令人叹为观止。这也为后人洞悉唐代社会风貌提供了取之无竭的源泉。诗歌是艺术,它与音乐、舞蹈、戏曲从一诞生起就结合在一起。因此,要研究唐代的戏曲,也就不能不特别地留意唐诗了。 本文仅就李白《赠汪伦》中之“踏歌”,略申其与歌舞、戏曲之缘,以就正于方家。 《赠汪伦》写于天宝十四年乙未(755)。时李白五十五岁,诗曰: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晓畅明白,故历来注本诠释其意者甚少。关于“踏歌”,清王琦《李太白全集》作了说明:
关键词
踏歌
踏谣娘
歌舞剧
李白
戏曲
青阳
《教坊记》
唐诗艺术
递相
桃花村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人蹋毬赋》蠮?
被引量:
1
4
作者
翁士勋
机构
杭州大学
出处
《体育文化导刊》
1987年第1期29-33,76,共6页
文摘
一、解题 《内人蹋球赋》,《文苑英华》没署作者名,《古今图书集成》说“阙名”。但此赋系唐朝时的作品,这是无疑的。 一、“内人”,即赋中所说的“嫁”、“宫女”,指宫廷中的大使艺人。唐、崔令钦在《教坊记》中说:“使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人,常在上前头也。其家犹在教坊,谓之内人家”。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四》说:“宜春妓女称内人,声色尤殊”。
关键词
《古今图书集成》
《文苑英华》
《教坊记》
唐音癸签
胡震亨
宜春
作品
艺人
宫女
白居易
分类号
G80 [文化科学—运动人体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胡琴源流问题
被引量:
9
5
作者
查甫尧
机构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系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5年第3期48-51,共4页
文摘
胡琴的源地、来源及演变过程、形成时期等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有探讨的必要。一、源地诸说 (一)源于少数民族 廖辅叔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简史》说:“这一个时期乐器方面的新现象是拉弦乐器奚琴的出现。奚本是东胡族,元魏时自号库真奚,居鲜卑故地,至隋始号曰奚,居泺平、平泉、承德、丰宁等处。陈旸《乐书》载:‘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后来才改用弓弦,与胡琴有渊源关系;”(P.94)吴钊、刘东升编著《中国音乐史略》中说:嵇琴(奚琴),“始于唐(《教坊记》),盛于宋元。……它可能原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奚族的乐器。……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它的形制不断得到改进,至晚在元代已有了马尾作弓拉奏的‘胡琴’”。(P.181)康讴主编《大陆音乐辞典》胡琴条目中说:“胡琴来自北番,所以叫做胡琴……。”等等。 (二)源于汉族 赵后起《胡琴考略》①一文中认为:胡琴非外族和少数民族乐器。理由之一,凡冠以“胡”相称的并非均源于胡地。在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与国外、国内各少数民族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关键词
马尾胡琴
奚琴
弓弦乐器
中国音乐史
拉弦乐器
北方少数民族
《梦溪笔谈》
演变过程
《教坊记》
制作材料
分类号
J632.2 [艺术—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梨园考论
被引量:
9
6
作者
李尤白
出处
《人文杂志》
1982年第5期105-114,共10页
文摘
梨 园 的 来 历 梨园之名,最早见于刘昫等的《旧唐书》。其中仅《中宗本纪》景龙年间就出现过三次: 三年春正月……乙亥,宴侍臣及近亲于梨园亭。 三年秋七月……辛酉,幸梨园亭,宴侍臣学士。 四年二月庚戌,令中书门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三品以上并请学士等自芳林门入,集 于梨园球场,分朋拔河。帝与皇后、公主亲往观之。 欧阳修、宋祁等的《新唐书·李适传》中也有出现: 中宗景龙二年……凡天子飨会游豫,唯宰相及学士得从。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细 柳圈辟疠……不过那时的梨园只是在皇家禁苑中,供帝后大臣藉以悠游娱乐的游艺场所而已。
关键词
禁苑
考论
唐玄宗
《教坊记》
兴庆宫
唐乐
演员
长安
园亭
《秦王破阵乐》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文化类综艺节目中传统乐舞的叙事转换
被引量:
3
7
作者
黄健君
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
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4-109,134,共7页
文摘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破圈”,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撰述有关唐代乐舞生存和演出状况的《教坊记》《乐府杂录》两部著作。它们遵循儒家审美的政治伦理化原则,阐释了乐舞艺术的生成及其社会功能,揭示出乐舞表演的内在本质,为后世歌舞表演艺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以唐代表演艺术思想和审美风尚为蓝本,不少文化类综艺节目基于文化符号,挖掘场景蕴涵的美学内涵,拓展舞美叙事空间的艺术价值,将数字技术与文化艺术信息融为一体,给观众营造深度沉浸式体验的感知,做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
关键词
文化类综艺节目
传统乐舞
叙事转换
《教坊记》
《乐府杂录》
分类号
G22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王国维与胡适的学谊
被引量:
1
8
作者
房鑫亮
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21-26,共6页
文摘
王国维与胡适的交谊,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曾有述及,而两人的论学,则未见于各种有关论著。《文献》杂志曾刊载胡适致王国维书札十三通,内容除学术研讨外,又详于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聘请王氏任教事,可证、补有关记载之不足;
关键词
王国维
胡适
王氏
胡氏
词选
《水经注》
《教坊记》
戴震
曹云祥
书札
分类号
B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代唱论选注
被引量:
2
9
作者
赵后起
机构
不详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1年第4期87-87,共1页
文摘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至遏云响谷之妙也。[注释]:①段安节:唐代音乐家。临淄人,乾宁中官至朝议大夫,守国子司业。著有《乐府杂录》一卷。《乐府杂录》:又名《琵琶录》。
关键词
《乐府杂录》
乐工
《教坊记》
教
坊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审美意识比较
被引量:
1
10
作者
王永敬
出处
《艺术百家》
1987年第2期21-29,共9页
文摘
从隋曲〔安公子〕的故事谈起 《教坊记》中有这么一则故事:“隋大业末,炀帝将幸扬州,乐人王令言以年老不去,其子从焉。其子在家弹琵琶,令言惊问:‘此曲何名?’其子曰:‘内里新翻曲子,名[安公子]。’令言流涕悲沧,谓其子曰:‘尔不须扈从。大驾必不回。’子问其故,令言曰:‘此曲宫声,往而不返。宫为君,吾是以知之。’”王令言所据的乐理,见于《乐记》:“
关键词
审美意识
中国戏曲
西方戏剧
《教坊记》
《乐
记》
扬州
琵琶
乐人
政治伦理
歌舞
分类号
J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人写文章也应该谨严一点
11
作者
谢桃坊
出处
《当代文坛》
1983年第12期35-36,共2页
文摘
阅读贵刊1983年第9期,偶然发现《诗语言学习笔记》一文中引用古人诗词的一些错误,现提出来供编者和作者参考。 (1)“宋词里最常见,而且多用于白描,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并非宋人,相传他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是散曲(见《中原音韵》)并非是词。 (2)“读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是苏轼北宋元丰五年在黄州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首句。
关键词
写文章
语言
江东
马致远
元曲四大家
作
坊
苏轼
《天净沙·秋思》
《教坊记》
散曲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戏曲曲谱与唐宋乐谱关系考
12
作者
周维培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67-71,共5页
文摘
戏曲曲谱与唐宋乐谱关系考周维培戏曲曲谱在性质和使用对象上,可分作格律谱(文字谱)与工尺谱(演唱谱)两类;在声腔分类上,又能划分为北曲谱与南曲谱两种。由于戏曲音乐与唐宋时期的燕乐、词乐系统有着血脉相连的继承关系,因此作为戏曲填词技法和音乐形式最集中、最...
关键词
调式音乐
《教坊记》
自度曲
曲谱
戏曲音乐
格律谱
乐谱
唐宋
唐代燕乐
《中原音韵》
分类号
J609.2 [艺术—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代唱论选注
13
作者
赵后起
机构
不详
出处
《南艺学报》
1981年第4期87-87,共1页
文摘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①:善歌者,必先调其气②,氤氲③自脐间出,至喉乃噫④其词,即分抗坠之音⑤。既得其术,即可至遏云响谷之妙也⑥。[注释]:①段安节:唐代音乐家。临淄人,乾宁中官至朝议大夫,守国子司业。著有《乐府杂录》一卷。《乐府杂录》:又名《琵琶录》。约成书于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后。笔记开元(公元713年)以后的乐部、歌舞、俳优、乐器、乐曲等,并记述了著名歌唱家和琵琶演奏家的故事。
关键词
《乐府杂录》
乐工
《教坊记》
教
坊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敦煌杂剧小考
李小荣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踏歌考——兼论踏歌与月崇祀、后世戏曲的关系
翁敏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踏歌”臆解
杨海中
《中州学刊》
198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内人蹋毬赋》蠮?
翁士勋
《体育文化导刊》
198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胡琴源流问题
查甫尧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95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梨园考论
李尤白
《人文杂志》
1982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论文化类综艺节目中传统乐舞的叙事转换
黄健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论王国维与胡适的学谊
房鑫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古代唱论选注
赵后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审美意识比较
王永敬
《艺术百家》
198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诗人写文章也应该谨严一点
谢桃坊
《当代文坛》
198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戏曲曲谱与唐宋乐谱关系考
周维培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古代唱论选注
赵后起
《南艺学报》
198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