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搏击俱乐部》对现代文明的反思:规训与反抗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后青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1-32,共2页
在微观权力全面渗透的现代社会,规训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电影《搏击俱乐部》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个社会。出于对规训社会的厌倦与失望,主角以其特殊的生存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反抗。这种反抗主要存在于四个典型方面:对被规训的典型事... 在微观权力全面渗透的现代社会,规训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电影《搏击俱乐部》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个社会。出于对规训社会的厌倦与失望,主角以其特殊的生存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反抗。这种反抗主要存在于四个典型方面:对被规训的典型事物的异化、故意违抗规训的肉体搏击、为反抗规训而形成的人格分裂以及推倒现代社会的标志———摩天大楼。这几个方面的反抗,展示了另一种生存模式,从而引发了对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规训 反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搏击俱乐部》 被引量:2
2
作者 孝红波 《大连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86-89,共4页
小说家F·S·菲茨杰拉德(F.S.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查克·帕拉纽克(Chuck Palahniuk)的《搏击俱乐部》分别创作、发表于爵士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美国。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经历了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进入... 小说家F·S·菲茨杰拉德(F.S.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查克·帕拉纽克(Chuck Palahniuk)的《搏击俱乐部》分别创作、发表于爵士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美国。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经历了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然而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现代人变得浮躁焦虑,麻木虚荣,曾经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在追名逐利和浮夸攀比中日渐沦丧和退化,处于消费主义重压之下的现代人处于崩溃的边缘。文章将立足当代消费文化语境,借鉴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采用文本分析与社会历史语境相结合的解读方法,以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查克〃帕拉纽克的代表作《搏击俱乐部》为阐释文本,探讨消费文化语境下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小说展示了作家们对消费时代现代人的独特思考和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文化 《了不起的盖茨比》 《搏击俱乐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被阉割者的救赎:《搏击俱乐部》解读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颖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97-99,共3页
帕拉纽克的小说《搏击俱乐部》于1999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描述了一个精神阉割者的救赎之旅。在传统男权意识和现实物欲世界的双重重压下,主人公的“自我”“本我”“超我”产生了严重割裂。“自我”通过与“本我”的搏击来重申已经失... 帕拉纽克的小说《搏击俱乐部》于1999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描述了一个精神阉割者的救赎之旅。在传统男权意识和现实物欲世界的双重重压下,主人公的“自我”“本我”“超我”产生了严重割裂。“自我”通过与“本我”的搏击来重申已经失势的传统男权;“本我”通过与“超我”的搏击来解构现实物欲世界。最后救赎之旅回到原点,暗示了搏击是徒劳的,而摧毁现实世界也只是用一种新的奴役来代替旧的奴役而已。电影“活在当下”的寓意使其有别于一般后现代艺术的冷漠与灰暗而带上了一丝社会关怀的暖意和亮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搏击 “自我” “本我” “超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Life without Father or God——电影《搏击俱乐部》文本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婧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3年第7期119-121,共3页
电影《搏击俱乐部》是现实主义导演大卫·芬奇在1999年推出的作品,影片在艺术和商业上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错综复杂的叙事脉络成为该影片特有的视听风格。影片触及到美国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既表达了人追求自我价值和自身存在感... 电影《搏击俱乐部》是现实主义导演大卫·芬奇在1999年推出的作品,影片在艺术和商业上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错综复杂的叙事脉络成为该影片特有的视听风格。影片触及到美国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既表达了人追求自我价值和自身存在感的主题也展现出了极强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难得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文本分析 电影 GOD 艺术表现力 or 现实主义 自我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的规训与力比多的移置: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搏击俱乐部》 被引量:1
5
作者 贺瑞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5年第9期108-109,共2页
微观权力渗透的现代社会,文明规训无处不在。电影《搏击俱乐部》就展示了主人公通过力比多移置实现自我规训的微观权力社会。电影改编自帕拉纽克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父权传统双重压力下,主人公的自我、本我、超我... 微观权力渗透的现代社会,文明规训无处不在。电影《搏击俱乐部》就展示了主人公通过力比多移置实现自我规训的微观权力社会。电影改编自帕拉纽克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父权传统双重压力下,主人公的自我、本我、超我产生了严重的幻化,本能的驱动因素——力比多在压抑中通过暴力搏击实现置换。电影映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希生本能和希死本能以及福柯的文明规训等底层叙事理论。电影中的暴力搏斗,展现了文明对立面的冷酷和无序,也代表现代人类物欲消费时代下对社会规训秩序的反抗。而影片"活在当下"的主题也警示我们,文明深深地烙印在集体无意识中,自杀式的毁灭无力改变偏执的社会,唯独保持内心的平和才能实现自我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力比多 死亡本能 规训 精神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与救赎——谈《搏击俱乐部》
6
作者 傅子湉 《艺术科技》 2019年第23期45-47,共3页
本文从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与对救赎路径的探索两条脉络,梳理电影《搏击俱乐部》涉及的议题。影片先勾勒消费社会的图景,展现人们普遍将慰藉寄托于消费的现象,展开对符号消费与虚假需求的批判,及反思其成因:传统价值的失落与工具理性的泛... 本文从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与对救赎路径的探索两条脉络,梳理电影《搏击俱乐部》涉及的议题。影片先勾勒消费社会的图景,展现人们普遍将慰藉寄托于消费的现象,展开对符号消费与虚假需求的批判,及反思其成因:传统价值的失落与工具理性的泛滥。然后由身体问题引出救赎的可能路径:暴力与爱欲。暴力是消除隔阂、重返现实、复苏主体性的途径;作为性欲之升华的爱欲则具有超越性,具备跳出单向度、通向解放的可能。杰克与玛拉的爱情亦是影片要旨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消费主义 批判理论 暴力 爱欲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搏击俱乐部》:现代文明的困境与人文反思
7
作者 齐成建 《艺苑》 2020年第1期52-53,共2页
现代文明的规训力量日益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意识形态无孔不入,法律政策、道德取舍,乃至日常消费行为……在现代社会里,人失去了文艺复兴以来所承诺的高贵,逐渐异化,成为现代文明庞大体系中的一枚零件。人虽未屈服,但《搏击俱乐部》... 现代文明的规训力量日益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意识形态无孔不入,法律政策、道德取舍,乃至日常消费行为……在现代社会里,人失去了文艺复兴以来所承诺的高贵,逐渐异化,成为现代文明庞大体系中的一枚零件。人虽未屈服,但《搏击俱乐部》对现代文明的反抗却又矫枉过正,只是野蛮的破坏。于是,反抗行为本身也成为电影人文反思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现代文明 消费主义 规训与惩罚 人文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搏击俱乐部》的电影符号解读
8
作者 孟丝琦 《艺术科技》 2017年第6期102-102,共1页
《搏击俱乐部》是一部带有强烈后现代主义色彩的黑色电影,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运用于影视美学的典型个案。本文将从影片的场景符号、人物符号和道具符号三个方面,结合电影第一符号学和电影第二符号学对该作品进行解读。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电影符号学 精神分析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搏击俱乐部》中的暴力美学
9
作者 镡祎梦 《戏剧之家》 2020年第29期154-155,共2页
《搏击俱乐部》作为大卫·芬奇个人作品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不仅构建了自己独有的电影风格,也在商业领域中获得了好评。它不仅以暴力剧情取胜,更胜在展现了暴力美学的魅力和对人性的探讨。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暴力美学 潜意识 精神分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卫·芬奇电影作品中的黑色元素、元叙事文本与多重话语建构
10
作者 杨艳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65-68,共4页
大卫·芬奇最初在美国因拍摄音乐MV短片闻名,在执导《异形3》(1992)后进入一线电影导演行列,由于执导了《七宗罪》(1995)、《搏击俱乐部》(1999)、《社交网络》(2010)等大量悬疑与奇幻类型的电影作品,成为当今好莱坞最具有影响力的... 大卫·芬奇最初在美国因拍摄音乐MV短片闻名,在执导《异形3》(1992)后进入一线电影导演行列,由于执导了《七宗罪》(1995)、《搏击俱乐部》(1999)、《社交网络》(2010)等大量悬疑与奇幻类型的电影作品,成为当今好莱坞最具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大卫·芬奇在业内以对画面与人物的精致乃至苛刻的掌控出名,他擅长利用黑色元素制造出多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卫·芬奇 《七宗罪》 《搏击俱乐部》 黑色元素 电影作品 《社交网络》 话语建构 叙事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纹身的女孩》:多层意义结构下的悬疑制造
11
作者 裴沁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49-51,共3页
美国电影《龙纹身的女孩》发行于2011年,改编自瑞典记者斯蒂格·拉尔松同名小说"千禧年"三部曲的第一部。作为小说,《龙纹身的女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3年内畅销全欧800万本。而导演大卫·芬奇也在此之前... 美国电影《龙纹身的女孩》发行于2011年,改编自瑞典记者斯蒂格·拉尔松同名小说"千禧年"三部曲的第一部。作为小说,《龙纹身的女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3年内畅销全欧800万本。而导演大卫·芬奇也在此之前通过《七宗罪》(1995)、《搏击俱乐部》(1999)、《返老还童》(2008)等一系列作品而享有盛誉。关于大卫·芬奇,也许有人会质疑其作品中的宗教和犯罪元素噱头重于隐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结构 女孩 纹身 《搏击俱乐部》 制造 《七宗罪》 美国电影 隐喻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返老还童》中错位的人生,不错位的爱情
12
作者 子格 《音乐时空》 2013年第10X期72-75,共4页
如果只有那么一件事情.并没有按原来轨道发生:如果1922年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没有发表一篇奇怪的短篇小说:如果派拉蒙影业没有接手一个拖延很久的电影项目:如果大卫·芬奇没有拍摄《异形3》、《七宗罪》、《搏击俱乐部》... 如果只有那么一件事情.并没有按原来轨道发生:如果1922年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没有发表一篇奇怪的短篇小说:如果派拉蒙影业没有接手一个拖延很久的电影项目:如果大卫·芬奇没有拍摄《异形3》、《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并与布拉德·皮特不是老友:如果凯特·布兰切特和蒂尔达·斯文顿不是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及其他电影奖的影后得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击俱乐部》 人生 爱情 菲茨杰拉德 《七宗罪》 短篇小说 斯科特 奥斯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