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劳动审美到价值重构——《芣苢》《插秧歌》整合教学路径
1
作者 陈旭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1-64,共4页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将《芣苢》《插秧歌》置于一课中,不仅展现了多维度的劳动美学,也为劳动价值的立体认知提供了教学切入点。本文提出在动词肌理中触摸劳动韵律、在场景重构中激活诗性想象、在多维对话中体认价值内核,探索一条...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将《芣苢》《插秧歌》置于一课中,不仅展现了多维度的劳动美学,也为劳动价值的立体认知提供了教学切入点。本文提出在动词肌理中触摸劳动韵律、在场景重构中激活诗性想象、在多维对话中体认价值内核,探索一条从劳动审美到价值重构的转化路径,将正确的劳动观念融入学生的生命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芣苢》 《插秧歌》 劳动审美 劳动价值 双文本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万里《插秧歌》阅读札记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小蝶 熊言安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3-56,共4页
杨万里《插秧歌》是一首古体诗,写法上可能受到南宋插秋歌的影响。结合农村插秧劳动实践,“回归”诗歌写作现场,是解读这首诗的关键所在。诗中叙写的田间劳作分工是暂时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诗中的“雨”景是实写,也是虚写;“低头折腰只... 杨万里《插秧歌》是一首古体诗,写法上可能受到南宋插秋歌的影响。结合农村插秧劳动实践,“回归”诗歌写作现场,是解读这首诗的关键所在。诗中叙写的田间劳作分工是暂时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诗中的“雨”景是实写,也是虚写;“低头折腰只不答”是指行动上没有执行,并非真的不言语;“照管鹅儿与雏鸭”的原因是“秧根未牢”,而不是“薛未匝”。这首诗未表现农人的“乐观”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万里 《插秧歌》 文本解读 插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