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命与青春的《挽歌》
1
作者 高辰鹏 徐瑞华 顾庆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25-126,共2页
《挽歌》改编自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垂死的肉身》。主人公大卫是一位颇有声望的文化评论家,同时在一所大学里兼任讲师。62岁的单身汉大卫的不羁生活在遇到24岁的康斯薇拉时受到了严重挑战,这个来自富有的古巴家庭的学生,引起了... 《挽歌》改编自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垂死的肉身》。主人公大卫是一位颇有声望的文化评论家,同时在一所大学里兼任讲师。62岁的单身汉大卫的不羁生活在遇到24岁的康斯薇拉时受到了严重挑战,这个来自富有的古巴家庭的学生,引起了他强烈的占有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青春 《挽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记念刘和珍君》中陶潜诗《挽歌》的引用
2
作者 常麟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112-112,共1页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第六节深刻地阐述了“三·一八”惨案的意义和教训,阐述中引用了晋代诗人陶潜《挽歌》中的四句诗。
关键词 《挽歌》 《记念刘和珍君》 陶潜 鲁迅 贤达 闲人 白杨 死者 最大的胜利 评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恒的悲美:中古时代的挽歌与挽歌诗 被引量:8
3
作者 范子烨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7-80,共4页
挽歌是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已产生。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与此同时,挽歌开始冲破送死悼亡的樊篱,有了更广的应用范围,许多士林名流耽爱挽歌。至魏晋南北朝时,... 挽歌是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已产生。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与此同时,挽歌开始冲破送死悼亡的樊篱,有了更广的应用范围,许多士林名流耽爱挽歌。至魏晋南北朝时,挽歌诗成为一时之风尚,许多名士借此充分显示了其蔑视礼俗、潇洒不羁的魏晋风度。挽歌独特的悲哀情调,凄美的美学风格表达了士人以悲为美的美学观念,也是他们各具风神的生存哲学的诗意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时代 挽歌 挽歌 《乐府诗集》 陶渊明 悲美 魏晋南北朝 《文选》 《挽歌》 魏晋风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武帝扩建乐府与西汉俗乐的兴盛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斌荣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5期146-151,共6页
关键词 俗乐 汉代乐府 《乐记》 武帝 《挽歌》 司马相如 《风俗通义》 西汉时期 《汉书·艺文志》 河间献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死去何所道”的校勘和释义
5
作者 张汉清 方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30-30,共1页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潜《挽歌》的末四句,对其中的“死去何所道”,吴海发同志作了新的校勘和释义。他根据《初学记》引《挽歌》,认为末二句应是“死去何所适,托体同山阿”,意思是“人死了,去的地方在何处?让身体埋在山野...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潜《挽歌》的末四句,对其中的“死去何所道”,吴海发同志作了新的校勘和释义。他根据《初学记》引《挽歌》,认为末二句应是“死去何所适,托体同山阿”,意思是“人死了,去的地方在何处?让身体埋在山野(托体),跟山陵作伴儿(同山阿)”。他觉得这样校释才连贯通顺,而部编教材第一册注解似是而非,应按《初学记》校勘。(见《关于“死去何所道”的释意与校勘》,载《天津师院学报》一九八○年第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义 《挽歌》 初学记 《记念刘和珍君》 山陵 释意 校释 鲁迅先生 文意 陶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与内容的矛盾——谈以中国旧体诗形式译外国诗
6
作者 楚至大 《外国语文》 1988年第4期95-101,共7页
许多翻译家认为译诗以神形兼似为上品,那么,以中国旧体诗(包括词和曲)形式译外国诗能否达到神形兼似呢?在这方面,前人有过不少尝试,至今也还有少数人爱用这种方法。但我却认为。译诗还是不用这种形式为好。
关键词 旧体诗 神形兼似 形式与内容 翻译家 外国 少数人 克伦威尔 郭沫若 旧诗词形式 《挽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与狂欢话语的转换
7
作者 杨小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99年第4期80-81,共2页
毫无疑问,年轻的崔进心目中,始终浓烈地存放着乡间狂欢节日的景象。熙熙攘攘的人流、奇特的庙会集市、喧嚷热闹的社戏场面、民间的体育盛会等等,都汇聚在他的记忆里,形成了不能磨灭的印记,也自然而然地构成他日后绘画事业的情感资源;他... 毫无疑问,年轻的崔进心目中,始终浓烈地存放着乡间狂欢节日的景象。熙熙攘攘的人流、奇特的庙会集市、喧嚷热闹的社戏场面、民间的体育盛会等等,都汇聚在他的记忆里,形成了不能磨灭的印记,也自然而然地构成他日后绘画事业的情感资源;他迷恋丰富、庞杂、密集的构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话语转换 情感资源 笔触 自我价值观 转换层 概念认知 形式因素 无可逃遁 《挽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与陶渊明
8
作者 伍方南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6期91-94,共4页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其繁富而又异常复杂。纵观老子书中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道法自然 “名教”与“自然” 大自然 人生志趣 世说新语 人生境界 《五柳先生传》 “真” 《挽歌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诗与陶诗
9
作者 梅俊道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34-38,共5页
黄诗与陶诗梅俊道黄庭坚与陶渊明,一个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宗师,一个是东晋隐逸诗人,将他们二位联系到一起,似乎有些不伦不类。但如果仔细研究他们的作品,就会感到他们之间有许多内在的相似之处,契合点很多。翻检黄庭坚的全部诗作─... 黄诗与陶诗梅俊道黄庭坚与陶渊明,一个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宗师,一个是东晋隐逸诗人,将他们二位联系到一起,似乎有些不伦不类。但如果仔细研究他们的作品,就会感到他们之间有许多内在的相似之处,契合点很多。翻检黄庭坚的全部诗作──一千九百余首诗,其中或涉及渊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谷 契合点 陶渊明 江西诗派 审美情趣 《挽歌诗》 自然简放 和陶诗 陈师道 山谷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陶渊明的“旷”与“真”
10
作者 陈慧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92-95,共4页
文学史上产生过许多流派。这是因为文学家们不仅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活,而且在一定的文艺氛围中创作,社会环境的影响,文艺氛围的熏陶,使得一些作家形成了相似的风格,从而组成了流派。少数勇于创新的人物,他们不甘心于随俗从流,于是另... 文学史上产生过许多流派。这是因为文学家们不仅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活,而且在一定的文艺氛围中创作,社会环境的影响,文艺氛围的熏陶,使得一些作家形成了相似的风格,从而组成了流派。少数勇于创新的人物,他们不甘心于随俗从流,于是另出手眼来抗拒时代风气的影响,另辟蹊径,别具一格。获得成功者,往往就会有一些人仿效,形成新的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挽歌诗》 《自祭文》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集序》 “真” 《晋书》 《归园田居》 质性自然 田园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人亦已歌”注辨
11
作者 周兆道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34-34,共1页
“他人亦已歌”注辨浙江椒江市一中周兆道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诗》中的四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课本对这四句诗的注释是这样的:“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 “他人亦已歌”注辨浙江椒江市一中周兆道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诗》中的四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课本对这四句诗的注释是这样的:“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挽歌诗》 陶渊明 “歌” 《自祭文》 《记念刘和珍君》 挽歌 “已” 鲁迅先生 指导性意见 宋文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渊明的思想发展及其创作 被引量:1
1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59年第2期35-48,共14页
如何正确地评价陶渊明,这是最近一个时期我系师生间热烈讨论的问题,也是目前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下面仅就“陶渊明的思想发展及其创作”,这个部题,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 陶渊明 思想发展 作品 园田居 《桃花源诗并记》 作官 明君 农村 《挽歌诗》 十三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