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生命与青春的《挽歌》
1
作者
高辰鹏
徐瑞华
顾庆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25-126,共2页
《挽歌》改编自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垂死的肉身》。主人公大卫是一位颇有声望的文化评论家,同时在一所大学里兼任讲师。62岁的单身汉大卫的不羁生活在遇到24岁的康斯薇拉时受到了严重挑战,这个来自富有的古巴家庭的学生,引起了...
《挽歌》改编自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垂死的肉身》。主人公大卫是一位颇有声望的文化评论家,同时在一所大学里兼任讲师。62岁的单身汉大卫的不羁生活在遇到24岁的康斯薇拉时受到了严重挑战,这个来自富有的古巴家庭的学生,引起了他强烈的占有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青春
《挽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谈《记念刘和珍君》中陶潜诗《挽歌》的引用
2
作者
常麟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112-112,共1页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第六节深刻地阐述了“三·一八”惨案的意义和教训,阐述中引用了晋代诗人陶潜《挽歌》中的四句诗。
关键词
《挽歌》
《记念刘和珍君》
陶潜
鲁迅
贤达
闲人
白杨
死者
最大的胜利
评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永恒的悲美:中古时代的挽歌与挽歌诗
被引量:
8
3
作者
范子烨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7-80,共4页
挽歌是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已产生。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与此同时,挽歌开始冲破送死悼亡的樊篱,有了更广的应用范围,许多士林名流耽爱挽歌。至魏晋南北朝时,...
挽歌是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已产生。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与此同时,挽歌开始冲破送死悼亡的樊篱,有了更广的应用范围,许多士林名流耽爱挽歌。至魏晋南北朝时,挽歌诗成为一时之风尚,许多名士借此充分显示了其蔑视礼俗、潇洒不羁的魏晋风度。挽歌独特的悲哀情调,凄美的美学风格表达了士人以悲为美的美学观念,也是他们各具风神的生存哲学的诗意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时代
唱
挽歌
挽歌
诗
《乐府诗集》
陶渊明
悲美
魏晋南北朝
《文选》
《挽歌》
魏晋风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武帝扩建乐府与西汉俗乐的兴盛
被引量:
5
4
作者
张斌荣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5期146-151,共6页
关键词
俗乐
汉代乐府
《乐记》
武帝
《挽歌》
司马相如
《风俗通义》
西汉时期
《汉书·艺文志》
河间献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也谈“死去何所道”的校勘和释义
5
作者
张汉清
方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30-30,共1页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潜《挽歌》的末四句,对其中的“死去何所道”,吴海发同志作了新的校勘和释义。他根据《初学记》引《挽歌》,认为末二句应是“死去何所适,托体同山阿”,意思是“人死了,去的地方在何处?让身体埋在山野...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潜《挽歌》的末四句,对其中的“死去何所道”,吴海发同志作了新的校勘和释义。他根据《初学记》引《挽歌》,认为末二句应是“死去何所适,托体同山阿”,意思是“人死了,去的地方在何处?让身体埋在山野(托体),跟山陵作伴儿(同山阿)”。他觉得这样校释才连贯通顺,而部编教材第一册注解似是而非,应按《初学记》校勘。(见《关于“死去何所道”的释意与校勘》,载《天津师院学报》一九八○年第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义
《挽歌》
初学记
《记念刘和珍君》
山陵
释意
校释
鲁迅先生
文意
陶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形式与内容的矛盾——谈以中国旧体诗形式译外国诗
6
作者
楚至大
《外国语文》
1988年第4期95-101,共7页
许多翻译家认为译诗以神形兼似为上品,那么,以中国旧体诗(包括词和曲)形式译外国诗能否达到神形兼似呢?在这方面,前人有过不少尝试,至今也还有少数人爱用这种方法。但我却认为。译诗还是不用这种形式为好。
关键词
旧体诗
神形兼似
形式与内容
翻译家
外国
少数人
克伦威尔
郭沫若
旧诗词形式
《挽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民俗与狂欢话语的转换
7
作者
杨小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99年第4期80-81,共2页
毫无疑问,年轻的崔进心目中,始终浓烈地存放着乡间狂欢节日的景象。熙熙攘攘的人流、奇特的庙会集市、喧嚷热闹的社戏场面、民间的体育盛会等等,都汇聚在他的记忆里,形成了不能磨灭的印记,也自然而然地构成他日后绘画事业的情感资源;他...
毫无疑问,年轻的崔进心目中,始终浓烈地存放着乡间狂欢节日的景象。熙熙攘攘的人流、奇特的庙会集市、喧嚷热闹的社戏场面、民间的体育盛会等等,都汇聚在他的记忆里,形成了不能磨灭的印记,也自然而然地构成他日后绘画事业的情感资源;他迷恋丰富、庞杂、密集的构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话语转换
情感资源
笔触
自我价值观
转换层
概念认知
形式因素
无可逃遁
《挽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道”与陶渊明
8
作者
伍方南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6期91-94,共4页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其繁富而又异常复杂。纵观老子书中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道法自然
“名教”与“自然”
大自然
人生志趣
世说新语
人生境界
《五柳先生传》
“真”
《挽歌
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诗与陶诗
9
作者
梅俊道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34-38,共5页
黄诗与陶诗梅俊道黄庭坚与陶渊明,一个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宗师,一个是东晋隐逸诗人,将他们二位联系到一起,似乎有些不伦不类。但如果仔细研究他们的作品,就会感到他们之间有许多内在的相似之处,契合点很多。翻检黄庭坚的全部诗作─...
黄诗与陶诗梅俊道黄庭坚与陶渊明,一个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宗师,一个是东晋隐逸诗人,将他们二位联系到一起,似乎有些不伦不类。但如果仔细研究他们的作品,就会感到他们之间有许多内在的相似之处,契合点很多。翻检黄庭坚的全部诗作──一千九百余首诗,其中或涉及渊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谷
契合点
陶渊明
江西诗派
审美情趣
《挽歌
诗》
自然简放
和陶诗
陈师道
山谷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陶渊明的“旷”与“真”
10
作者
陈慧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92-95,共4页
文学史上产生过许多流派。这是因为文学家们不仅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活,而且在一定的文艺氛围中创作,社会环境的影响,文艺氛围的熏陶,使得一些作家形成了相似的风格,从而组成了流派。少数勇于创新的人物,他们不甘心于随俗从流,于是另...
文学史上产生过许多流派。这是因为文学家们不仅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活,而且在一定的文艺氛围中创作,社会环境的影响,文艺氛围的熏陶,使得一些作家形成了相似的风格,从而组成了流派。少数勇于创新的人物,他们不甘心于随俗从流,于是另出手眼来抗拒时代风气的影响,另辟蹊径,别具一格。获得成功者,往往就会有一些人仿效,形成新的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挽歌
诗》
《自祭文》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集序》
“真”
《晋书》
《归园田居》
质性自然
田园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他人亦已歌”注辨
11
作者
周兆道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34-34,共1页
“他人亦已歌”注辨浙江椒江市一中周兆道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诗》中的四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课本对这四句诗的注释是这样的:“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
“他人亦已歌”注辨浙江椒江市一中周兆道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诗》中的四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课本对这四句诗的注释是这样的:“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挽歌
诗》
陶渊明
“歌”
《自祭文》
《记念刘和珍君》
唱
挽歌
“已”
鲁迅先生
指导性意见
宋文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陶渊明的思想发展及其创作
被引量:
1
1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59年第2期35-48,共14页
如何正确地评价陶渊明,这是最近一个时期我系师生间热烈讨论的问题,也是目前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下面仅就“陶渊明的思想发展及其创作”,这个部题,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
陶渊明
思想发展
作品
园田居
《桃花源诗并记》
作官
明君
农村
《挽歌
诗》
十三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命与青春的《挽歌》
1
作者
高辰鹏
徐瑞华
顾庆媛
机构
河北大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语系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25-126,共2页
文摘
《挽歌》改编自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垂死的肉身》。主人公大卫是一位颇有声望的文化评论家,同时在一所大学里兼任讲师。62岁的单身汉大卫的不羁生活在遇到24岁的康斯薇拉时受到了严重挑战,这个来自富有的古巴家庭的学生,引起了他强烈的占有欲……
关键词
生命
青春
《挽歌》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谈《记念刘和珍君》中陶潜诗《挽歌》的引用
2
作者
常麟瑞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112-112,共1页
文摘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第六节深刻地阐述了“三·一八”惨案的意义和教训,阐述中引用了晋代诗人陶潜《挽歌》中的四句诗。
关键词
《挽歌》
《记念刘和珍君》
陶潜
鲁迅
贤达
闲人
白杨
死者
最大的胜利
评阶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永恒的悲美:中古时代的挽歌与挽歌诗
被引量:
8
3
作者
范子烨
机构
黑龙江大学中文系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7-80,共4页
文摘
挽歌是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已产生。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与此同时,挽歌开始冲破送死悼亡的樊篱,有了更广的应用范围,许多士林名流耽爱挽歌。至魏晋南北朝时,挽歌诗成为一时之风尚,许多名士借此充分显示了其蔑视礼俗、潇洒不羁的魏晋风度。挽歌独特的悲哀情调,凄美的美学风格表达了士人以悲为美的美学观念,也是他们各具风神的生存哲学的诗意显现。
关键词
中古时代
唱
挽歌
挽歌
诗
《乐府诗集》
陶渊明
悲美
魏晋南北朝
《文选》
《挽歌》
魏晋风度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武帝扩建乐府与西汉俗乐的兴盛
被引量:
5
4
作者
张斌荣
机构
北京师大中文系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5期146-151,共6页
关键词
俗乐
汉代乐府
《乐记》
武帝
《挽歌》
司马相如
《风俗通义》
西汉时期
《汉书·艺文志》
河间献王
分类号
J609.234.1 [艺术—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也谈“死去何所道”的校勘和释义
5
作者
张汉清
方弢
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30-30,共1页
文摘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引用了陶潜《挽歌》的末四句,对其中的“死去何所道”,吴海发同志作了新的校勘和释义。他根据《初学记》引《挽歌》,认为末二句应是“死去何所适,托体同山阿”,意思是“人死了,去的地方在何处?让身体埋在山野(托体),跟山陵作伴儿(同山阿)”。他觉得这样校释才连贯通顺,而部编教材第一册注解似是而非,应按《初学记》校勘。(见《关于“死去何所道”的释意与校勘》,载《天津师院学报》一九八○年第六期)。
关键词
释义
《挽歌》
初学记
《记念刘和珍君》
山陵
释意
校释
鲁迅先生
文意
陶潜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形式与内容的矛盾——谈以中国旧体诗形式译外国诗
6
作者
楚至大
出处
《外国语文》
1988年第4期95-101,共7页
文摘
许多翻译家认为译诗以神形兼似为上品,那么,以中国旧体诗(包括词和曲)形式译外国诗能否达到神形兼似呢?在这方面,前人有过不少尝试,至今也还有少数人爱用这种方法。但我却认为。译诗还是不用这种形式为好。
关键词
旧体诗
神形兼似
形式与内容
翻译家
外国
少数人
克伦威尔
郭沫若
旧诗词形式
《挽歌》
分类号
H [语言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俗与狂欢话语的转换
7
作者
杨小彦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99年第4期80-81,共2页
文摘
毫无疑问,年轻的崔进心目中,始终浓烈地存放着乡间狂欢节日的景象。熙熙攘攘的人流、奇特的庙会集市、喧嚷热闹的社戏场面、民间的体育盛会等等,都汇聚在他的记忆里,形成了不能磨灭的印记,也自然而然地构成他日后绘画事业的情感资源;他迷恋丰富、庞杂、密集的构图。
关键词
民俗
话语转换
情感资源
笔触
自我价值观
转换层
概念认知
形式因素
无可逃遁
《挽歌》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道”与陶渊明
8
作者
伍方南
机构
杭州大学中文系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6期91-94,共4页
文摘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其繁富而又异常复杂。纵观老子书中对...
关键词
陶渊明
道法自然
“名教”与“自然”
大自然
人生志趣
世说新语
人生境界
《五柳先生传》
“真”
《挽歌
诗》
分类号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诗与陶诗
9
作者
梅俊道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34-38,共5页
文摘
黄诗与陶诗梅俊道黄庭坚与陶渊明,一个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宗师,一个是东晋隐逸诗人,将他们二位联系到一起,似乎有些不伦不类。但如果仔细研究他们的作品,就会感到他们之间有许多内在的相似之处,契合点很多。翻检黄庭坚的全部诗作──一千九百余首诗,其中或涉及渊明的...
关键词
黄山谷
契合点
陶渊明
江西诗派
审美情趣
《挽歌
诗》
自然简放
和陶诗
陈师道
山谷诗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陶渊明的“旷”与“真”
10
作者
陈慧芳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92-95,共4页
文摘
文学史上产生过许多流派。这是因为文学家们不仅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活,而且在一定的文艺氛围中创作,社会环境的影响,文艺氛围的熏陶,使得一些作家形成了相似的风格,从而组成了流派。少数勇于创新的人物,他们不甘心于随俗从流,于是另出手眼来抗拒时代风气的影响,另辟蹊径,别具一格。获得成功者,往往就会有一些人仿效,形成新的流派。
关键词
陶渊明
《挽歌
诗》
《自祭文》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集序》
“真”
《晋书》
《归园田居》
质性自然
田园诗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他人亦已歌”注辨
11
作者
周兆道
机构
浙江椒江市一中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34-34,共1页
文摘
“他人亦已歌”注辨浙江椒江市一中周兆道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引用了陶渊明《挽歌诗》中的四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课本对这四句诗的注释是这样的:“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
关键词
《挽歌
诗》
陶渊明
“歌”
《自祭文》
《记念刘和珍君》
唱
挽歌
“已”
鲁迅先生
指导性意见
宋文帝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陶渊明的思想发展及其创作
被引量:
1
12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59年第2期35-48,共14页
文摘
如何正确地评价陶渊明,这是最近一个时期我系师生间热烈讨论的问题,也是目前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下面仅就“陶渊明的思想发展及其创作”,这个部题,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
陶渊明
思想发展
作品
园田居
《桃花源诗并记》
作官
明君
农村
《挽歌
诗》
十三年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生命与青春的《挽歌》
高辰鹏
徐瑞华
顾庆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谈《记念刘和珍君》中陶潜诗《挽歌》的引用
常麟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永恒的悲美:中古时代的挽歌与挽歌诗
范子烨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汉武帝扩建乐府与西汉俗乐的兴盛
张斌荣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9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也谈“死去何所道”的校勘和释义
张汉清
方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形式与内容的矛盾——谈以中国旧体诗形式译外国诗
楚至大
《外国语文》
198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民俗与狂欢话语的转换
杨小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199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道”与陶渊明
伍方南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黄诗与陶诗
梅俊道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试论陶渊明的“旷”与“真”
陈慧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他人亦已歌”注辨
周兆道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陶渊明的思想发展及其创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5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