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真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冯保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2-127,共6页
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真义冯保善《灌园叟晚逢仙女》为冯梦龙“三言”中名篇,并见《今古奇观》卷八。在当代,它不仅是首部被搬上银幕的明代短篇小说,还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这篇名作究竟昭示了什么样的思想主旨?论者... 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真义冯保善《灌园叟晚逢仙女》为冯梦龙“三言”中名篇,并见《今古奇观》卷八。在当代,它不仅是首部被搬上银幕的明代短篇小说,还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这篇名作究竟昭示了什么样的思想主旨?论者一般认为,它表现了对真善美的歌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社会思潮 冯梦龙 泰州学派 晚明士人 《列朝诗集小传》 《天下郡国利病书》 资本主义萌芽 袁宏道 《徐文长传》 《挂枝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梦龙生平事迹考略 被引量:5
2
作者 龚笃清 《中国文学研究》 1986年第2期48-52,129,共6页
冯梦龙,字犹生,一字耳犹,号墨憨斋主人,别号龙子犹。明神宗万历二年甲戌(一五七四)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的一个封建上层家庭。 一、关于冯梦龙的姓名、字号、籍贯:朱彝尊《明诗综》卷七十一说:“梦龙,字犹龙,长洲人。”东海郁蓝生《曲品》... 冯梦龙,字犹生,一字耳犹,号墨憨斋主人,别号龙子犹。明神宗万历二年甲戌(一五七四)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的一个封建上层家庭。 一、关于冯梦龙的姓名、字号、籍贯:朱彝尊《明诗综》卷七十一说:“梦龙,字犹龙,长洲人。”东海郁蓝生《曲品》下《双雄》下注云:“冯耳犹作。”《曲品》上《冯梦龙》下注云:“子犹,吴县人。”《苏州府志》卷八十一《人物》中说:“冯梦龙,字犹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墨憨斋新灌园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梦龙 《挂枝儿》 冯氏 崇祯 龙子犹 考略 墨憨斋 智囊 苏州府 生平事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憨斋三笑》刍论
3
作者 白岭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2期102-106,共5页
《墨憨斋三笑》刍论白岭一如果说起明末通俗文学主帅冯梦龙的“三言”,我们会觉得如雷贯耳;而如果说起他的“三笑”,便会觉得颇为新奇了。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以前没有这个名字。可喜的是现在有了———是笔者给他取下的。其实,“... 《墨憨斋三笑》刍论白岭一如果说起明末通俗文学主帅冯梦龙的“三言”,我们会觉得如雷贯耳;而如果说起他的“三笑”,便会觉得颇为新奇了。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以前没有这个名字。可喜的是现在有了———是笔者给他取下的。其实,“三言”的名字也是别人给他取下的。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言” 墨憨斋 冯梦龙 三笑 《醒世恒言》 《喻世明言》 《挂枝儿》 《警世通言》 《新列国志》 刍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梦龙在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 被引量:1
4
作者 蔚家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53-59,共7页
本文认为,民间文学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一般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更重要的是,作为民族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往往通过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作品,从各方面直接或间接地,有意识地或不自觉地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心理特征、精神状态... 本文认为,民间文学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一般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更重要的是,作为民族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往往通过各种形式的民间文学作品,从各方面直接或间接地,有意识地或不自觉地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心理特征、精神状态、风尚习俗、伦理观念、道德准则,美学趣味等。作为民族艺术来说,民间文学最具有代表性。民间文学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冯梦龙在搜集、整理、编纂民间文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梦龙 民歌 民间文学 笑话集 民间歌谣 《山歌》 《挂枝儿》 文人诗歌 民族文化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徐朔方先生《冯梦龙年谱》的几点质疑
5
作者 赵荔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150-153,共4页
考订冯梦龙生平事迹的工作始于容祖肇,他所著的《明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明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续考》二文为学者们多所借鉴。徐朔方先生的《冯梦龙年谱》也是容氏二文的发展。前修未密,后出转精,但笔者在拜读《年谱》的过程中,... 考订冯梦龙生平事迹的工作始于容祖肇,他所著的《明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明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续考》二文为学者们多所借鉴。徐朔方先生的《冯梦龙年谱》也是容氏二文的发展。前修未密,后出转精,但笔者在拜读《年谱》的过程中,也注意到其中有欠精确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梦龙 《挂枝儿》 徐朔方 《曲律》 王骥德 万历 晚明曲家年谱 前修未密 杂论 后出转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梦龙与明代民歌
6
作者 陈君谋 《远程教育杂志》 1985年第3期18-19,共2页
明代社会到嘉隆年间,城市经济已相当繁荣,商业和手工业空前发达,资本主义因素急速增长,市民阶层日益壮大,这就给市民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的物质条件。作为直接表现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民歌,也就应时而兴盛了起来。生活在万历和... 明代社会到嘉隆年间,城市经济已相当繁荣,商业和手工业空前发达,资本主义因素急速增长,市民阶层日益壮大,这就给市民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的物质条件。作为直接表现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民歌,也就应时而兴盛了起来。生活在万历和崇祯时的沈德符,对当时民歌的盛况曾作过这样一段描述:“比年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昕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民歌 冯梦龙 明代社会 人民生活 《挂枝儿》 城市经济 资本主义 市民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