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91篇文章
< 1 2 1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等教育何以化民易俗?——以西南联大为中心的考察
1
作者 孙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119,共9页
西南联大作为一方教化之重镇,植根于昆明,心系国家命运,努力弦歌事业,兼具建设者、引领者、绍续者之三重角色,发挥了化民成俗之社会作用。作为西南边疆地区的建设者,西南联大师生将学术人生彻底融入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既改变... 西南联大作为一方教化之重镇,植根于昆明,心系国家命运,努力弦歌事业,兼具建设者、引领者、绍续者之三重角色,发挥了化民成俗之社会作用。作为西南边疆地区的建设者,西南联大师生将学术人生彻底融入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既改变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又使昆明成为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作为战时高等教育的引领者,西南联大的创办不仅完成了保存中国教育事业的最初目的,解决了国人对于战时教育如何办、抗战建国与学术建国如何实现等诸种教育困惑;而且成为战时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一面引领中国广大知识分子进行文化抗战的旗帜,担负起了战时赋予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作为中国教育文脉的绍续者,西南联大师生将自我的学术探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基于自身优秀教育遗产来诠释高等教育的新范式,构建了属于中国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和概念系统。这正是西南联大在战时独特的社会地位所在。以西南联大为典范,高等教育要发挥化民易俗的教育作用,就应在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以此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化民易俗 建设者 引领者 绍续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魁阁与文庙——论西南联大社会学中两大研究传统
2
作者 周大鸣 杨小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0,共8页
“魁阁”和“文庙”是西南联大学术研究的传统代表。回顾其研究缘起、比较其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梳理其发展历程,对“魁阁”与“文庙”的当代传承具有其历史意义。“魁阁”关注农村社会、基层治理、少数民族等多领域社会转型问题,采用... “魁阁”和“文庙”是西南联大学术研究的传统代表。回顾其研究缘起、比较其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梳理其发展历程,对“魁阁”与“文庙”的当代传承具有其历史意义。“魁阁”关注农村社会、基层治理、少数民族等多领域社会转型问题,采用社区研究法;“文庙”聚焦人口普查实验等,以实地调查和科学统计为主要方法。尽管“魁阁”与“文庙”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机构,在研究的具体问题和操作方法上有所差异,但其具有共同的研究旨趣与现实关怀,充满了对中国乡土与现实的关照,以实地的社会调查为前提认识社会是这两所机构的共同底色,对长期以来的中国人文社科研究方法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魁阁 文庙 社会调查 研究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大学教授的坚守与执着——《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阅读札记
3
作者 李玉伟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8,共12页
阅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能够详细了解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的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社交等情况。从《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入手,结合相关基本史料可看出,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以教学为本,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巨大,深受学生认... 阅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能够详细了解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的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社交等情况。从《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入手,结合相关基本史料可看出,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以教学为本,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巨大,深受学生认可与爱戴;他潜心于读书治学,借史学以经世,所著《清史探微》一书奠定了其在史学界的地位;就任西南联大总务长一职虽非其本意,但他最终选择牺牲小我、顾全大局,任职期间任劳任怨,堪称“联大舵手”。西南联大时期郑天挺的读书治学、为人处世,反映了他潜心育人,为学校发展而克己奉公,从中亦可揭示抗战时期中国学者的不屈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天挺 西南联大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抗日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联大体育精神的内涵特质、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被引量:2
4
作者 闫静 仇军 +1 位作者 郝光安 袁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6,共8页
西南联大体育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南联大在体育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深厚底蕴。从内涵上看,西南联大体育精神的核心思想与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内核一致,具体可提炼为“刚毅不屈、合作无间、坚韧不拔、卓尔不... 西南联大体育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南联大在体育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深厚底蕴。从内涵上看,西南联大体育精神的核心思想与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内核一致,具体可提炼为“刚毅不屈、合作无间、坚韧不拔、卓尔不群”。从价值上看,弘扬西南联大体育精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西南联大旧址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是切实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路径;是赓续中华体育精神谱系、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内容。在传承上,可以通过建构西南联大体育精神资源体系、深化西南联大体育精神研究阐释、加大西南联大体育精神宣传教育、丰富西南联大体育精神传承实践方案等路径,让西南联大体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为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体育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 马约翰 以体育人 体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期间内迁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以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大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巧宁 陈海儒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02-206,共5页
抗战期间,内迁至后方辗转办学的高等院校物质条件艰苦,学生衣着俭朴乃至寒酸,饮食粗糙简单,住室简陋拥挤,但凭着年轻人积极向上的朝气,他们把课余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各级政府、一些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的贷金、公费和奖学金,在帮助内... 抗战期间,内迁至后方辗转办学的高等院校物质条件艰苦,学生衣着俭朴乃至寒酸,饮食粗糙简单,住室简陋拥挤,但凭着年轻人积极向上的朝气,他们把课余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各级政府、一些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的贷金、公费和奖学金,在帮助内迁高校学生完成学业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内迁高校学子的生活正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战时期中国知识界的不屈之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期间 内迁高校 日常生活 西南联大 西北联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奖助制度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锋亮 钱婷 蔡政庭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85,127,共7页
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教育思想对当今仍有重要启示意义。西南联大的奖助工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性:将育人工作融入奖助制度,秉持以助为主、以奖为辅的原则,全力支持学生完成学业;通过奖学金... 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教育思想对当今仍有重要启示意义。西南联大的奖助工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性:将育人工作融入奖助制度,秉持以助为主、以奖为辅的原则,全力支持学生完成学业;通过奖学金评选树立典型,引导学生爱国向上;结合社会条件拓宽助学渠道,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在二者的联动作用下,西南联大培养了一大批既满怀爱国热情,又身具优良技能的学子,有力推动了抗战的胜利。其成功经验,对当前高校的奖助工作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西南联大 奖助制度 高等教育 资助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联大对抗战时期国民精神的引领 被引量:2
7
作者 封海清 丁红卫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8-86,共9页
西南联大通过在抗战前期树立和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培育和增强国民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感,在抗战后期对国民进行现代政治意识启蒙,实现了抗战时期对国民的精神引领,由此奠定其作为精神灯塔的地位。西南联大的实践证明,大学不仅要做出... 西南联大通过在抗战前期树立和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培育和增强国民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感,在抗战后期对国民进行现代政治意识启蒙,实现了抗战时期对国民的精神引领,由此奠定其作为精神灯塔的地位。西南联大的实践证明,大学不仅要做出杰出的学术贡献,而且要担当造就公民心灵、引领社会精神发展的责任,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流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引领 精神 一流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的和而不同 被引量:2
8
作者 吴锦旗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77-82,共6页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奇迹。西南联大的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事件促成了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三所大学和最杰出的学术精英的汇聚,并且还有了长达九年的成功合作,而其办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拥有一...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奇迹。西南联大的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事件促成了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三所大学和最杰出的学术精英的汇聚,并且还有了长达九年的成功合作,而其办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拥有一批具有"民主传统、自由理念和宽容精神"的教授群体。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是由一群思想各异、行为自主、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的学者们所构成,在这个特殊群体中从校长到教授都有相似的教育背景,他们既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国外留学和考察的经历,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完整,可谓学贯中西。而且这些学者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大多属于自由主义者,自由主义成为联大教授的意识形态。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也是最具有独立性的一个群体,他们可以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少受党派的约束。西南联大教授群体认同和坚守的价值谱系成为他们相互合作、共事、团结的基础,这些价值谱系是:潜心学术而避免内部纷争;宽容精神和民主信念;党派之间和平共处。西南联大教授群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谱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学精神具体化,是一种大学文化的自觉,是教授群体在大学融合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集体觉悟,他们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既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教授群体可谓是当时国内学术精英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价值谱系,而这恰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和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西南联大 教授群体 价值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南联大朗诵诗的兴起——以闻一多为中心的考察
9
作者 邓招华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100,共10页
朗诵诗创作是西南联大后期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关涉着一种介入公众世界的政治诗学在联大的悄然发生。在这一政治诗学运动的兴起、发展中,闻一多是一个重要的中介。1943年前后,因生活的艰难,显著的社会不公等因素,闻一多积极投身社会民... 朗诵诗创作是西南联大后期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关涉着一种介入公众世界的政治诗学在联大的悄然发生。在这一政治诗学运动的兴起、发展中,闻一多是一个重要的中介。1943年前后,因生活的艰难,显著的社会不公等因素,闻一多积极投身社会民主政治活动,成为一名“民主斗士”。闻一多的政治转变及其文学立场的“价值论”转向,对西南联大朗诵诗创作的兴起、发展不无催生、引领作用。朗诵诗在西南联大的兴起是追求诗歌的政治效应与社会功用、以诗歌作为介入公众世界的手段与路径、力图打破诗创作与实际生活距离的产物。对于西南联大朗诵诗的发掘,有助于呈示一幅立体而丰富的西南联大诗歌创作图式,并凸显新诗特殊的诗学压力及其复杂的创作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朗诵诗 西南联大诗人群 新诗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抗战的艺术呈现--论西南联大抗战文学
10
作者 李光荣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2-198,共7页
在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作家从寻找抗战力量开始,到描写抗日战斗,直至亲身上战场感受战争,最后对战争进行了人本思考,其作品具有与一般抗战文学不同的特点。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作品的艺术色彩,西南联大文学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抒写抗战内容,... 在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作家从寻找抗战力量开始,到描写抗日战斗,直至亲身上战场感受战争,最后对战争进行了人本思考,其作品具有与一般抗战文学不同的特点。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作品的艺术色彩,西南联大文学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抒写抗战内容,创作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作品,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水平,取得了描写抗战的最高成就。认识西南联大文学的成就,或许能够充实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中关于抗战文学的贫乏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抗战文学 文学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穆旦西南联大时期佚文及《隐现》的最初版本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鹏程 鲁惠显 《现代中文学刊》 2014年第1期72-79,86,共9页
本文钩沉了穆旦1942年发表在《教育杂志》的《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一文,使我们清楚了西南联大抗战初期的迁移、上课、日军轰炸以及为何迁往四川未果等情况。《隐现》1943年版本的发现。使我们了解这首穆旦早期最为重要的长诗的最初结... 本文钩沉了穆旦1942年发表在《教育杂志》的《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一文,使我们清楚了西南联大抗战初期的迁移、上课、日军轰炸以及为何迁往四川未果等情况。《隐现》1943年版本的发现。使我们了解这首穆旦早期最为重要的长诗的最初结构、旨意,以及其同1947年改定本的巨大差异,进而进行比较研究,探察作者如何穿透语言和逻辑之网,呈现一个时代的"内心世界"及苦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良铮 《抗战以来的西南联大》 《华声》 《隐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尧历史散文的影像化阅读——以《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为例
12
作者 陈悦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3-219,共7页
王尧的历史散文集《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以散文式独特的叙事结构回溯了五四以来的文化精英裹挟在历史时代洪流中所保持的精神气度和卓越风姿。从镜头语言、蒙太奇式的剪辑组接、风格化的构图以及画外音等影像呈现方式,通过文学... 王尧的历史散文集《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以散文式独特的叙事结构回溯了五四以来的文化精英裹挟在历史时代洪流中所保持的精神气度和卓越风姿。从镜头语言、蒙太奇式的剪辑组接、风格化的构图以及画外音等影像呈现方式,通过文学和影像的“互文性”更为具象化、直观化地把握文本之间的接触和交叉,将文本与影像内嵌于时空转换结构之中,独创性地展现了独具风格的散文式审美。文学和影像两者紧密契合,使得具体的文本章节都蕴含着宏观记忆空间,再现了五四精神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人精神。共同完成了对百年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与回眸,也描摹出他们延续、更迭、演变的基本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尧 《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 散文文本 影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需要与地方建设: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人对云南经济开发的认识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浩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4-125,共12页
全面抗战爆发后,云南成为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如何建设云南以满足国家抗战建国的战略需要,成为知识分子、政治精英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西南联大学人开展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关于云南经济开发的建议。他们认为云南经济建设应该以服务... 全面抗战爆发后,云南成为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如何建设云南以满足国家抗战建国的战略需要,成为知识分子、政治精英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西南联大学人开展了讨论,提出了许多关于云南经济开发的建议。他们认为云南经济建设应该以服务国家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遵守一定的原则;工业化是云南经济建设的唯一方针;应该走出一条全面经济建设和特色资源开发的发展之路。从这些建言中,可以窥见西南联大学人学术救国的抱负,亦可见西南联大服务云南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需要 地方建设 西南联大 云南经济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大学共同体精神培育凝练之道——基于西北联大和西南联大的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保全 罗承选 《重庆高教研究》 2018年第4期49-57,共9页
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大是抗战期间典型的大学共同体,同为战时高等教育形态,但是大学精神的凝练培育机制和精神文化传播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影响大学办学的宏观和微观因素,从形体稳固、主体理性、培育积淀、情感认同等4个方面,分别对两... 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大是抗战期间典型的大学共同体,同为战时高等教育形态,但是大学精神的凝练培育机制和精神文化传播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影响大学办学的宏观和微观因素,从形体稳固、主体理性、培育积淀、情感认同等4个方面,分别对两所联大的精神结构和精神文化呈现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两所联大在组织架构、内部治理、情感认同等方面的差异,反映了两者在办学实践中维系使命、彰显精神的文化机制运行成效,并对后续的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产生了长远影响。塑造新时代高校共同体精神,需要从联大打造稳固的大学形态、实施内部科学治理、有效汲取时代精神、创新大学故事传播机制等方面进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西北联大 大学精神 主体理性 内部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汀时期的厦门大学与西南联大之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潘懋元 石慧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54,共7页
长汀时期的厦门大学与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坚持在后方培养人才的两所著名高校。两校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都在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安定而自由的学术环境,都汇集了一批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生,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但两校校长的教育理... 长汀时期的厦门大学与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坚持在后方培养人才的两所著名高校。两校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都在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安定而自由的学术环境,都汇集了一批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生,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但两校校长的教育理念同中有异,两校也有各自的办学特色。比较和探讨两校之异同及其得失,有助于深化抗战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对当前的大学改革也有重要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厦门大学 西南联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联大研究的史料与视野问题 被引量:5
16
作者 陆韧 杨海挺 石敏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6-143,共8页
西南联大研究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成绩斐然,但在地方系统档案的挖掘以及已挖掘出的一些特殊史料的整理出版等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在西南联大的史料使用上,有的研究对史料较为重视,能较为全面地挖掘利用各类史料;有的研究则忽视了史料,或... 西南联大研究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成绩斐然,但在地方系统档案的挖掘以及已挖掘出的一些特殊史料的整理出版等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在西南联大的史料使用上,有的研究对史料较为重视,能较为全面地挖掘利用各类史料;有的研究则忽视了史料,或对史料使用不当出现失误。在西南联大研究视野上,首先要拓展史料挖掘和整理的空间,重视云南地方系统的隐性史料和普通师生相关史料的挖掘整理,并加强已挖掘出史料整理出版工作。其次,要扩大研究的领域,要着力于研究西南联大对云南以及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贡献,重视西南联大的多学科研究;关注西南联大普通师生的研究。如此,较为全面地解析西南联大真正的价值与贡献,将西南联大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研究 史料 视野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联大课程设置中的通识教育 被引量:10
17
作者 高建国 宋才琼 张俊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8-62,共5页
抗战前清华、北大和南开的课程设置体现着通识教育理念。对比西南联大5个学院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发现联大传承着三校的通识教育传统。其通识性教育有4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通识课程的设置与联大注重"通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 抗战前清华、北大和南开的课程设置体现着通识教育理念。对比西南联大5个学院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发现联大传承着三校的通识教育传统。其通识性教育有4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通识课程的设置与联大注重"通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二是通识课程的设置有着普遍性和强制性;三是通识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知识的"文理渗透"和"中西会通";四是通识课程的设置有着学科差异的不同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通识教育 课程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联大体育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萍 李晓华 周山彦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0-144,共5页
以文献综述、实地考察和比较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把抗战时期联大人在昆八年零九个月的体育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结果有: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迥异的体育文化在战时特殊的情况下得到了整合,形成了以自然主义体育为指导思想,以民主... 以文献综述、实地考察和比较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把抗战时期联大人在昆八年零九个月的体育实践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结果有: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迥异的体育文化在战时特殊的情况下得到了整合,形成了以自然主义体育为指导思想,以民主、活泼为体育行为方式的联大体育文化模式。联大体育较同一时期的解放区、沦陷区体育有明显的差异,是抗战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一支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西南联大 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传承创新视阈下的大学文化建设研究——从西南联大的文化魅力看当下的大学文化建设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冬梅 刘刚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71,共4页
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源泉,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从萌芽到发展、壮大,在保存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建设现代新文化方面,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大学文化建设应体现在对高校内涵的认识和把握上,体现在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上,体... 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源泉,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从萌芽到发展、壮大,在保存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建设现代新文化方面,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大学文化建设应体现在对高校内涵的认识和把握上,体现在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上,体现在教师队伍的治学态度和学科水平上,体现在学生群体的求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上。文章以西南联大为例,剖析大学应有的大学文化,及其展示的文化魅力,认识到大学文化建设不是单一的,是所有优秀传统的积淀、凝练和发扬,综合形成的一种精神、一种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文化 传承创新 西南联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联大时期穆旦的写作境遇与个人形象 被引量:3
20
作者 易彬 陈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80,共7页
西南联大时期是穆旦成长的重要阶段,其个人形象已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诗歌写作量较大、且已显示了多种艺术路向,兼事翻译与评论,频频露面于《大公报》等在文化界有着广泛影响的媒介,参与学校事务,这些都可视为联大学生和老师身份所产生... 西南联大时期是穆旦成长的重要阶段,其个人形象已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诗歌写作量较大、且已显示了多种艺术路向,兼事翻译与评论,频频露面于《大公报》等在文化界有着广泛影响的媒介,参与学校事务,这些都可视为联大学生和老师身份所产生的积极效果。穆旦的名声正处于上升阶段,但从军以及随后的职员生活扭转了其发展路向,也湮息了他的名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穆旦 写作境遇 个人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