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作与翻译的共谋——《扶桑》中国形象“双重东方化”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朱健平 邹倩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6-121,共6页
严歌苓代表作《扶桑》在中西文化之间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建构了扶桑等典型的"中国形象",其译作T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以西方文化期待为依归对原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本文通过对原作和... 严歌苓代表作《扶桑》在中西文化之间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建构了扶桑等典型的"中国形象",其译作The Lost Daughter of Happiness以西方文化期待为依归对原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本文通过对原作和译作中扶桑这一东方女性形象和大勇等华工移民群像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形象在创作和翻译的共谋中先后经历了"双重东方化"的建构,从而迎合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期待,使东方成为不断被边缘化的"套话式的"他者形象。这种"双重东方化"的建构,本质上乃是西方话语霸权下的单向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 中国形象 创作与翻译 共谋 “双重东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未完成的叙事状态的魅力——析《扶桑》叙事当中的第二人称 被引量:4
2
作者 翟杨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7-50,共4页
旨在分析严歌苓小说《扶桑》一文中第二人称采用的意义,以进一步拓宽"第二人称"叙述效果的研究,通过集中分析第二人称"你"在《扶桑》一文中的主要存在形态和由此构成的关于扶桑故事的三个文本,指出由第二人称构成... 旨在分析严歌苓小说《扶桑》一文中第二人称采用的意义,以进一步拓宽"第二人称"叙述效果的研究,通过集中分析第二人称"你"在《扶桑》一文中的主要存在形态和由此构成的关于扶桑故事的三个文本,指出由第二人称构成的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实质上是一种元小说技巧,由此形成一种处于对话状态的"未完成的叙事",极具现代意识,并直接指涉文学文本的未完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 严歌苓 第二人称 对话 未完成的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情:一种纯真的原生美——对严歌苓小说《扶桑》的情感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朱耀龙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6-48,共3页
关键词 严歌苓 小说 《扶桑》 爱情题材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裔女性的发声——以《女勇士》和《扶桑》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亚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3期69-74,共6页
美华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和严歌苓的《扶桑》,都以丰富的历史想象来重塑过去,融合了传记与小说的双重特点;她们的作品都塑造了在种族和性别歧视中勇敢生存的华人女性形象:母亲和扶桑;作者有意识地将此女性形象作为现实生活的榜样... 美华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和严歌苓的《扶桑》,都以丰富的历史想象来重塑过去,融合了传记与小说的双重特点;她们的作品都塑造了在种族和性别歧视中勇敢生存的华人女性形象:母亲和扶桑;作者有意识地将此女性形象作为现实生活的榜样和参照,反思当下华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华人女作家对过去的书写不仅重新建构了自身形象,而且重塑了并揭示了被美国主流话语掩盖和压制的华人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声 女性 历史想象 《女勇士》 《扶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学的真实还原历史的真实——试论《扶桑》中华人形象的颠覆性 被引量:1
5
作者 詹乔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4期130-133,共4页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华人形象 《扶桑》 颠覆性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真实 历史 还原 西方社会 中国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神的复苏与女性主义探询--以《扶桑》与《第九个寡妇》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朴马利阿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5期130-132,共3页
关键词 《扶桑》 女性主义 中国古典小说 “身体写作” 寡妇 复苏 母神 90年代以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母·佛性:严歌苓小说中“扶桑”、“葡萄”形象探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马炜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2-207,共6页
海外华人女作家严歌苓向来以塑造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见长。她的小说特别是长篇大部分以女性为主人公,从早期的《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到旅居海外后的《扶桑》、《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 海外华人女作家严歌苓向来以塑造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见长。她的小说特别是长篇大部分以女性为主人公,从早期的《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到旅居海外后的《扶桑》、《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等作品,她始终关注女性在大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的生存状况和命运际遇。《扶桑》讲述一百多年前美国旧金山华人妓女扶桑的故事,《第九个寡妇》讲述中原地区一个叫王葡萄的寡妇的传奇人生,跨越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八十年代的社会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人物形象 《扶桑》 严歌苓 王葡萄 小说 社会历史环境 《雌性的草地》 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午战争前后王韬对日认识的变与不变
8
作者 胡天舒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4,共7页
王韬作为第一代改良思想家,其对日认识的真知灼见迄今仍令人叹为观止。从明治维新到甲午战争,王韬的日本观既有时代性的变化,又有主体性的固守,他总是能够具有超强的预见能力。明治初期,他有过对日本施行近代化维新政策的赞赏;甲午战争... 王韬作为第一代改良思想家,其对日认识的真知灼见迄今仍令人叹为观止。从明治维新到甲午战争,王韬的日本观既有时代性的变化,又有主体性的固守,他总是能够具有超强的预见能力。明治初期,他有过对日本施行近代化维新政策的赞赏;甲午战争前,在日本考察期间,他也曾对日本盲目学习西方的举动表示不可取;甲午战争后,他还预言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灾难性后果。王韬对民族、国家和国际危局抱有强烈的关心,在其落拓不羁的外表下,始终怀揣着可贵的政治品质——对国家的关怀和对民族的期望。王韬日本观的变化过程是对日本时局的锐意观察与精准预测,在日期间虽因家庭不幸及仕途不畅有自我放纵的表现,但是其家国情怀自始至终没有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王韬 《扶桑游记》 日本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释者的魅力──论严歌苓小说创作 被引量:8
9
作者 柳珊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8-45,共8页
严歌苓小说的成功,绝大部分要归因于她所创造的阐释者。阐释者在她的小说文本中的时隐时现,如魑如魅,难以捉摸,可同时又那么生机勃勃,令人惊讶之余,禁不住心醉神迷。你不得不承认,她的小说“总是弥漫着阐释者的魅力”①。阐释者... 严歌苓小说的成功,绝大部分要归因于她所创造的阐释者。阐释者在她的小说文本中的时隐时现,如魑如魅,难以捉摸,可同时又那么生机勃勃,令人惊讶之余,禁不住心醉神迷。你不得不承认,她的小说“总是弥漫着阐释者的魅力”①。阐释者的魅力源自何处?当我们用“魅力”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者 严歌苓 《扶桑》 小说文本 小说艺术 叙述者 叙述方式 魅力 不确定性 小说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歌苓笔下的女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思和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19,共7页
严歌苓为当代文坛贡献了一大批经典的女性形象。早期作品《扶桑》一方面从大量文献中钩沉细节,还原真实;另一方面又通过艺术虚构创造了扶桑这个东方女性。作品写出了扶桑的谜一样的东方性格,扶桑像土地一般的卑贱,又像土地一般的丰饶。... 严歌苓为当代文坛贡献了一大批经典的女性形象。早期作品《扶桑》一方面从大量文献中钩沉细节,还原真实;另一方面又通过艺术虚构创造了扶桑这个东方女性。作品写出了扶桑的谜一样的东方性格,扶桑像土地一般的卑贱,又像土地一般的丰饶。这是严歌苓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独特贡献。除了扶桑以外,她相继创造出少女小渔、寡妇葡萄、小姨多鹤、护士万红、冯婉喻等等一系列的女性形象,不断丰富和拓展这个艺术形象的内涵,创造了一个新的女性的艺术典型。后期作品《陆犯焉识》中的冯婉喻也是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冯婉喻一生在等待中度过,通过等待这一含蓄的表达形式,作者介入历史,介入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芩 《扶桑》 《陆犯焉识》 女性诗学 地母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思和谈严歌苓的《人寰》
11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27-127,共1页
关键词 严歌苓 陈思和 叙事者 《扶桑》 文化差异 文化困惑 英语能力 文学选刊 长篇小说 西方现代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歌苓情怀
12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4-104,共1页
严歌苓情怀于青在《山版广角》1997年第六期上撰文指出,初读严歌苓的小说,你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华美。不是文字,不是背景的,而是时空交错、文化斑驳的华美。那样一种既有中国文化中自省、审视的怅惘,又有西方文化锐敏、单纯的泼... 严歌苓情怀于青在《山版广角》1997年第六期上撰文指出,初读严歌苓的小说,你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华美。不是文字,不是背景的,而是时空交错、文化斑驳的华美。那样一种既有中国文化中自省、审视的怅惘,又有西方文化锐敏、单纯的泼辣,是严歌苓小说所营造的一种独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扶桑》 生存状态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文化时空 异国情调 时空交错 女房东 华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看《人民文学》
13
作者 魏冬峰 《中文自学指导》 2008年第4期71-72,共2页
继《风声》之后,《人民文学》二度刊出了长篇小说——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小说延续了《扶桑》、《第九个寡妇》等严歌苓创作中着力塑造隐却自我、性格执著、长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东方女性”一脉,向读者奉献出“地道”的日本女子多... 继《风声》之后,《人民文学》二度刊出了长篇小说——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小说延续了《扶桑》、《第九个寡妇》等严歌苓创作中着力塑造隐却自我、性格执著、长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东方女性”一脉,向读者奉献出“地道”的日本女子多鹤和地道的中国女子小环这个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长篇小说 《风声》 《扶桑》 东方女性 严歌苓 女子 地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最新作品点评 主持人的话
14
作者 邵燕君 《中文自学指导》 2008年第4期70-70,共1页
本期有几部重要长篇推出。《人民文学》继去年的《风声》之后,在三、四期连续推出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和阿来的《空山》(第六卷,终结篇),看来,一直以发中短篇为主的《人民文学》已决意参加长篇的角逐。作为《空山》的收官之作,... 本期有几部重要长篇推出。《人民文学》继去年的《风声》之后,在三、四期连续推出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和阿来的《空山》(第六卷,终结篇),看来,一直以发中短篇为主的《人民文学》已决意参加长篇的角逐。作为《空山》的收官之作,阿来将气韵贯彻至终,使《空山》成为9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在整个当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得忽视的长篇巨制;继《扶桑》、(《第九个寡妇》之后,严歌苓在新一部的历史长篇中继续塑造着“以不变应万变”的“东方女性”形象,其浓艳极致的笔调、“超稳定”的历史观、“东方特色”的女性观以及概念化的写作倾向也均一脉相延;《当代》推出的是老作家莫怀戚的《白沙码头》,小说颇具地域特色,展现了“不一样的人群”的“不一样的生活”,可惜,作家对“麻辣人生”的展现缺乏相应的“麻辣笔力”,未能产生令读者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点评 《人民文学》 当代文学史 《空山》 东方女性 《风声》 90年代 《扶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