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诗论”(三) 被引量:1
1
作者 臧克和 王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55-156,共2页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编者称 ,其中有先秦音乐的内容如《孔子诗论》、《诗乐》和几篇未见于《毛诗》的诗篇。今本《诗经》以《国风》、《小雅》、《大雅》和《颂》为序。竹书《孔子诗论》中的...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编者称 ,其中有先秦音乐的内容如《孔子诗论》、《诗乐》和几篇未见于《毛诗》的诗篇。今本《诗经》以《国风》、《小雅》、《大雅》和《颂》为序。竹书《孔子诗论》中的序列与此恰相反 ,称为《讼》(颂)、《大夏》(夏、雅通)、《小雅》和《邦风》。《诗论·序》论次也和今本《诗经》的大序相反。许多诗句用字和今本《诗经》不同。竹书《孔子诗论》没有今本《诗经》小序“刺”、“美”的内容(《楚竹书·序》)。由此也可窥见传世文献未曾记录的两千多年前的《诗》篇和“孔子诗论”内容。本文结合古文字、古文献的考释 ,作些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博物馆 馆藏 《战国楚竹书》“诗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释文补正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德宽 徐在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2期1-6,共6页
上博购藏的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释文大部分可信,但仍存在误释、缺释之处。本文对其释文作了补正,指出其误释之处,对部分缺释之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上博 竹书 孔子诗论 释文 补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子夏诗论比较——兼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之命名 被引量:6
3
作者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54,共7页
从传世文献看 ,孔子论《诗》是站在文化的立场 ,运用引譬连类的方法加以推演 ,揭示其礼乐文化意义 ,以指导学《诗》者提高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子夏虽然接受了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 ,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认识的差距 ,其论 .《诗... 从传世文献看 ,孔子论《诗》是站在文化的立场 ,运用引譬连类的方法加以推演 ,揭示其礼乐文化意义 ,以指导学《诗》者提高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子夏虽然接受了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 ,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认识的差距 ,其论 .《诗》则偏重于站在政治的立场 ,从诗反映社会政治和为社会政治服务的角度来揭示诗义 ,其基本方法是以“美刺”说诗 ,以期发挥《诗》的政教作用。比较传世文献与上博楚竹书《诗论》对具体作品的评论 ,楚竹书《诗论》的立场和方法与孔子较为一致 ,竹书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子夏 诗论 立场 方法 传世文献 竹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作者身份及思想内涵
4
作者 水渺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上海博物馆 作者身份 思想内涵 竹书 诗论 战国 馆藏 《诗》 复旦大学 文学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竹书《孔子诗论》与孔门后学的诗学倾向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毓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48,共5页
楚竹书《孔子诗论》非出自孔子 ,乃孔门后学之作。其与《论语》中所体现出的孔子《诗》学 ,应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风。竹书《诗论》与孔子《诗》学之间 ,在学诗以培养人格、传承礼乐文明等文化精神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 楚竹书《孔子诗论》非出自孔子 ,乃孔门后学之作。其与《论语》中所体现出的孔子《诗》学 ,应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风。竹书《诗论》与孔子《诗》学之间 ,在学诗以培养人格、传承礼乐文明等文化精神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但更多的是发展。竹书已不再强调《诗》的社会功能 ,不再考虑《诗》的比附性意义 ,而是在对诗意的理解中 ,把握诗旨 ,并把诗与社会、政治及历史联系起来 ,从《诗》中探寻周代社会政治盛衰之迹。呈现出由《诗》之文本入手的学术性倾向。其对孔子诗学的最大发展则在于对诗歌本质与性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书 《孔子诗论 诗学倾向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楚竹书《诗论》之说“好色”谈《毛诗序》的旧争议 被引量:5
6
作者 蒋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4-67,共4页
《毛诗序》之作者与大、小序的关系始终是《诗经》研究史上的热点,却由于《诗经》的传授系统在汉代以前缺乏可以论说的可靠材料,争论多停留于推测,聚讼纷纭而无进展。楚竹书《诗论》的问世,提供了先秦儒家的传诗及诗论的可靠材料,可以... 《毛诗序》之作者与大、小序的关系始终是《诗经》研究史上的热点,却由于《诗经》的传授系统在汉代以前缺乏可以论说的可靠材料,争论多停留于推测,聚讼纷纭而无进展。楚竹书《诗论》的问世,提供了先秦儒家的传诗及诗论的可靠材料,可以推动旧问题的新探讨。楚竹书《诗论》以“好色”说《关雎》,反映了孔、孟以人之情性本然为礼乐教化的基础这一重要命题。荀子坚持了这一论点。《毛诗大序》中也有这一思想的表现。但是,《毛诗小序》则完全否定情性而以史说诗,强调政治讽谏之用。因此,据说是传于荀子的《毛诗》,其中应有后人学说的掺入。而考察先秦儒家《诗》学与今传《毛诗》的关系,楚竹书《诗论》是一个重要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书诗论 好色说 养欲说 讽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博楚竹书中的“诗论”文献及范型 被引量:3
7
作者 臧克和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21-124,共4页
根据上海博物馆公布的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 ,可以发现传世文献未曾记录的两千多年前的《诗》篇和“孔子诗论”的内容和形态 ,这对于比勘传世文献 ,研究经学史上诸如版本、异文以及相关诗学批评形态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根据上海博物馆公布的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 ,可以发现传世文献未曾记录的两千多年前的《诗》篇和“孔子诗论”的内容和形态 ,这对于比勘传世文献 ,研究经学史上诸如版本、异文以及相关诗学批评形态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在相关数据库的支持下 ,结合有关古文字古文献 ,对比考释“战国楚竹书”中的《诗》篇和“孔子诗论”材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书 诗论 古文字 范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楚竹书(二)》释文补正 被引量:5
8
作者 黄德宽 《学术界》 2003年第1期78-84,共7页
上博藏《战国楚竹书 (二 )》释文大部分可信 ,但仍存在误释、缺释之处 ,本文对其释文作了补正 ,指出其误释之处 ,对部分缺释之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竹书 释文 补正 《战国竹书(二)》 上海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缁衣》引《诗》异文考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2-78,共7页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其中包括《礼记·缁衣》篇等重要经学文献。作为差不多同时代、存在文献学上宛密关联的出土材料《郭店楚墓竹简》也保存了《礼记·缁衣》篇文字。两种出土文本记...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其中包括《礼记·缁衣》篇等重要经学文献。作为差不多同时代、存在文献学上宛密关联的出土材料《郭店楚墓竹简》也保存了《礼记·缁衣》篇文字。两种出土文本记载的《礼记·缁衣》所援引的今本《诗经》有关文字,也都赖以保存,本文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校,对上具文献中引《诗经》部分的异文作了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博物馆藏本 《战国竹书·缁衣》 《诗经》 异文 《礼记·缁衣》 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楚竹书与儒家“理想社会”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博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52-59,共8页
战国楚竹书为研究先秦学术思想史提供了丰富材料。楚竹书对个体的强调,对君子的社会关系即"人伦"的要求显示出逻辑上的承继性。楚竹书所见战国儒家政治理想中通过君子个体到家族伦理关系所表达的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之... 战国楚竹书为研究先秦学术思想史提供了丰富材料。楚竹书对个体的强调,对君子的社会关系即"人伦"的要求显示出逻辑上的承继性。楚竹书所见战国儒家政治理想中通过君子个体到家族伦理关系所表达的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之一以贯之的精神,构建出修、齐、治、平这一传统精神的逻辑发展轨迹。由此横断面所管窥出的政治思想,还能使我们联想到其后长达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主导思想,似均在这一时期发轫并奠定其主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书 君子 人伦 修齐治平 战国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地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学术研讨会综述
11
作者 李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23-123,共1页
关键词 湖北地区 上海博物馆 战国 竹书 学术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贯融合,深入挖掘——评陈仁仁《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
12
作者 蓝甲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20世纪90年代中期思想类的郭店楚简文献的出土,为百余年来中国学界关于出土文献资料的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21世纪之初陆续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为其推波助澜,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咸与其事,通力合作,出土文献学和筒帛学... 20世纪90年代中期思想类的郭店楚简文献的出土,为百余年来中国学界关于出土文献资料的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21世纪之初陆续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为其推波助澜,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咸与其事,通力合作,出土文献学和筒帛学的建设与发展十分迅猛,并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中国学界的热点。在易学界,五十多年来大量简帛易学资料的出土,使得出土简帛易学研究也成为了当今易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 20世纪90年代 出土简帛 易学研究 周易 挖掘 文献资料 中国学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博楚竹书《孔子诗论》《参德》思想合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丁四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8-155,共8页
《孔子诗论》展示了孔子诗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诗无隐志,乐无隐情,文无隐意”是孔子《诗经》解释学的基本观念,深化了《尚书》“诗言志”之说。孔子论《诗》的思想还包括:以“德”、以“天命”说《诗》;以“民性固然”说《诗》;以“... 《孔子诗论》展示了孔子诗学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诗无隐志,乐无隐情,文无隐意”是孔子《诗经》解释学的基本观念,深化了《尚书》“诗言志”之说。孔子论《诗》的思想还包括:以“德”、以“天命”说《诗》;以“民性固然”说《诗》;以“情”说《诗》;注意《风》《小雅》《大雅》《颂》的风格差异及其所反映的情感、生活的多样性。此篇竹书的价值远超《诗序》,是今后论述孔子诗学的首要依据及说解《诗经》的重要参考文献。《参德》的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使用了“天神”“皇天”“上帝”“天命”等词汇,主张礼敬天地鬼神;强调“无思”之德,主张人主应当效法天地,敬顺天常、天时、天礼;主张“临民以仁”,民本思想浓厚;禁忌用语较多,训诫口吻强烈,宣扬了赏善罚暴的思想。此篇竹书的思想成分复杂,但从总体上看,应当判定为阴阳家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竹书 《孔子诗论 《参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楚竹书(二)·鲁邦大旱》释字释句献疑
14
作者 毛庆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54-157,共4页
《战国楚竹书 (二 )·鲁邦大旱》若干简中字、句之释解 ,仍有可商榷之处。如第二简、第三简之“”字 ,以改定“忄大”为确 ;第六简之“饱粱食”三字 ,当改定为“养任粮” ,“君岂不饱粱食肉哉”当改为“君岂不养任 (通‘佞’)粮肉... 《战国楚竹书 (二 )·鲁邦大旱》若干简中字、句之释解 ,仍有可商榷之处。如第二简、第三简之“”字 ,以改定“忄大”为确 ;第六简之“饱粱食”三字 ,当改定为“养任粮” ,“君岂不饱粱食肉哉”当改为“君岂不养任 (通‘佞’)粮肉哉”。而第二、三、四、五、六简某些字 ,如“视”、“说”、“命”等 ,某些句 ,如第二简至第五简整整一段 ,释义与断句也颇有可商榷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竹书 鲁邦大旱 隶定 释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研究
15
作者 陈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4-494,共1页
关键词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 《民之父母》 《鲁邦大旱》 《容成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上博楚简《孔子诗论》劄记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1-137,共7页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整理的战国楚简中的《孔子诗论》进行逐简的解读,主要从文论角度揭示其理论内涵,包括诗乐功能和情志关系理论,《孔子诗论》作者对《诗》的解读方式,《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关系等。
关键词 上海博物馆 战国竹简 孔子诗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诗论》解诂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斯鹏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62,共6页
关键词 诗论 解诂 战国 馆藏 上海 竹简 竹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楚简随记 被引量:4
18
作者 彭裕商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4-86,共3页
关键词 《郭店简》 《战国竹书》 简书材料 诗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博竹书(二)文字杂考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在国 《学术界》 2003年第1期98-1103,共6页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二 )》中的一些字做了考释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竹书 考释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二)》 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博藏竹书试读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信芳 《学术界》 2003年第1期94-97,共4页
关键词 竹简 古文字 竹书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