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部声称“写来真切平实”的回忆录——孙陵著《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郭沫若》3件史实考
1
作者 廖久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77-85,共9页
《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是郭沫若三厅初期机要秘书、1948年11月去台的"东北作家群"重要作家孙陵晚年写作的回忆录,他在题记中声称"写来真切平实",并且得到了大陆学者的高度重视。根据考证可以知道,在《郭沫若》... 《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是郭沫若三厅初期机要秘书、1948年11月去台的"东北作家群"重要作家孙陵晚年写作的回忆录,他在题记中声称"写来真切平实",并且得到了大陆学者的高度重视。根据考证可以知道,在《郭沫若》一章中,在回忆到《我的丈夫郭沫若》(署名佐藤富子)、郭沫若前往长沙的原因、郭沫若赴苏游历时的三千美金等问题时存在明显错误。由此可知,"写来真切平实"的说法与事实不符。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引用《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中的相关文字时应该多加小心,否则可能以讹传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陵 郭沫若 《我熟识的三十年代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年代民主主义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比较论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川鄂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15-121,共7页
三十年代民主主义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比较论刘川鄂把民主主义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并称,既是对延续多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这两个提法的沿袭,亦是对文学史事实的尊重。如果拘泥于民主、自由这些字眼的字面上的意思,也许可能获得对... 三十年代民主主义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比较论刘川鄂把民主主义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并称,既是对延续多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这两个提法的沿袭,亦是对文学史事实的尊重。如果拘泥于民主、自由这些字眼的字面上的意思,也许可能获得对这两个文学史概念的初步印象。在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主义文学 民主主义 作家 沈从文 三十年代 “五四”文学革命 人道主义 左翼文学 个人主义 梁实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象的抒情——论三十年代沈从文的“作家论” 被引量:4
3
作者 郭娅妮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72-75,共4页
沈从文三十年代的“作家论”主要收集在的《沫沫集》中。在其“作家论”中,他坚持以艺术为本位,但不否认文学的社会功能;批评方法上,喜欢采用人格化的方法在作家风格和人格上寻找契合点;坚持以艺术形式的美和人性意义的善为“作家论”... 沈从文三十年代的“作家论”主要收集在的《沫沫集》中。在其“作家论”中,他坚持以艺术为本位,但不否认文学的社会功能;批评方法上,喜欢采用人格化的方法在作家风格和人格上寻找契合点;坚持以艺术形式的美和人性意义的善为“作家论”的审美评价标准;批评风格上,轻逻辑分析而重直觉感悟,追求形象的抒情的随笔化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代 作家 《沫沫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肖红
4
作者 张抗 《学习与探索》 1981年第4期2-2,共1页
肖红,是我国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她的本名叫张乃莹,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的一个地主家庭里,1942年病逝于香港,年仅三十二岁。童年时的肖红常和祖父读古诗,对文学有了浓厚的兴趣,达为她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肖红先... 肖红,是我国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她的本名叫张乃莹,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的一个地主家庭里,1942年病逝于香港,年仅三十二岁。童年时的肖红常和祖父读古诗,对文学有了浓厚的兴趣,达为她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肖红先后就读于呼兰县南关小学和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中。 1932年,肖红与肖军相识并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代 肖红 作家 左翼文学 文学创作 东省特别区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文学遗产 著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十年代文学中的“父亲”形象 被引量:2
5
作者 贺仲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4期143-148,共6页
关键词 三十年代 父子冲突 五四文学 个性解放 封建专制 左翼作家 知识分子 京派作家 倪焕之 中国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式写作与三十年代中国文学
6
作者 王爱松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3期113-117,共5页
关键词 三十年代 左翼作家 左翼文学 文学创作 马克思主义 “五四”文学 文学作品 文学主题 “五四”乡土文学 文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审美倾向与文体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朱晓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94-99,共6页
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审美倾向与文体特征朱晓进将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共同的文化命题,[1]而且可以找寻到它们在审美倾向和文体形式等方面的共通之处。而后者对于整体把握三十年代文学特征... 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的审美倾向与文体特征朱晓进将三十年代乡土小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共同的文化命题,[1]而且可以找寻到它们在审美倾向和文体形式等方面的共通之处。而后者对于整体把握三十年代文学特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三十年代的“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作家 三十年代 审美倾向 沈从文 作品 “京派” 客观化 文体特征 二十年代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意识与三十年代女性文学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1
8
作者 林荣松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88-92,共5页
命运多舛的中国女性文学,终于在五四大潮的催生下崛起。新文学第一代女作家的竞相出现,曾经那样强烈地震撼了文坛。从二十年代末开始,第二代女作家和着时代的节拍拓展女性文学的境界,以阳刚之气令人耳目一新。三十年代女性文学,由于政... 命运多舛的中国女性文学,终于在五四大潮的催生下崛起。新文学第一代女作家的竞相出现,曾经那样强烈地震撼了文坛。从二十年代末开始,第二代女作家和着时代的节拍拓展女性文学的境界,以阳刚之气令人耳目一新。三十年代女性文学,由于政治意识的强化,导致价值取向的嬗变,并从而具有了不同于前一时期的品格。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考察的文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三十年代 现代女性作家 政治意识 价值取向 丁玲 五四女作家 萧红 革命女性 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年代历史小说的创作倾向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程骅 《中国文学研究》 1987年第2期81-87,共7页
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新文坛上,历史小说的兴盛成为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几乎每个有影响的作家都涉足于这块园地,有鲁讯、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文学健将,也有许多崭露头角的新人,如巴金、施蛰存、张天翼等;一些颇负盛名的报刊如《东... 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新文坛上,历史小说的兴盛成为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几乎每个有影响的作家都涉足于这块园地,有鲁讯、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文学健将,也有许多崭露头角的新人,如巴金、施蛰存、张天翼等;一些颇负盛名的报刊如《东方杂志》、《小说日报》、《文学》、《申报·自由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小说 三十年代 作家 速写 创作倾向 作品 《故事新编》 郭沫若 茅盾 鲁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二、三十年代左翼文艺理论界关于文学和读者大众关系的理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正龙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5期7-11,共5页
文学价值论认为,文学价值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创造.从文学的发生看,客观的生活材料与作家的情感、欲望、目的相扭结,构成文学对象并激起了作家的情感冲动,在这个基础上,作家把由文学对象和审美经验构成的表述性对象符... 文学价值论认为,文学价值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创造.从文学的发生看,客观的生活材料与作家的情感、欲望、目的相扭结,构成文学对象并激起了作家的情感冲动,在这个基础上,作家把由文学对象和审美经验构成的表述性对象符号化,形成文学价值的客体性载体一文学作品.文学作为科学—社会学范畴,不只具有审美属性,而且具有诸多非审美的社会属性.文学作品作为具有潜在价值的载体流布社会,与接受领域中不同的读者或同一个、同一类读者的特定的阅读意向相遇合,便会建立起不同的审美意象,激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从而建立起认识的、道德的、教育的、政治的、审美的等等各种对象性关系,也就表现为文学的认识、道德、教育、政治、审美等价值.文学就是这样通过社会的价值关系网络作用于读者的感情,推动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发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 左翼文艺 文学作品 作家 文学价值 读意向 三十年代 理论界 无产阶级文学 政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王统照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为纪念王统照同志逝世二十五周年而作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洪承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6期67-73,共7页
一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八年这十年,是内忧外患极为严重的十年。面对这风卷波滚的时代,“火与血浇洗”的现实,早在五四时期就以诗歌和小说闻名于文坛的王统照,自觉地投身于文艺界民族救亡运动,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加入到这个时代洪流中来... 一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八年这十年,是内忧外患极为严重的十年。面对这风卷波滚的时代,“火与血浇洗”的现实,早在五四时期就以诗歌和小说闻名于文坛的王统照,自觉地投身于文艺界民族救亡运动,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加入到这个时代洪流中来。他在唱出一系列激昂慷慨的“这时代”的战歌的同时,几乎把全部的小说创作,都集中到“将崩溃的北方农村生活”的描写上。在他的长篇《山雨》和短篇集《银龙集》中展现了一幅血肉模糊,纷扰困苦的北方农村生活画卷。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统照 三十年代 小说创作 农村生活 中国农村 作家 农民 帝国主义 现实主义 创作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廖沫沙三十年代杂文创作
12
作者 司徒伟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44-48,共5页
提起廖沫沙,人们会记得他于五十年代中期以笔名“闻璧”撰写的《乱弹杂记》专栏杂文,五十年代后期以笔名“繁星”发表的《【师说】解》、《从一篇古文看调查研究》等杂文名篇。至于六十年代初期他与邓拓、吴晗、夏衍等合作的《三家村札... 提起廖沫沙,人们会记得他于五十年代中期以笔名“闻璧”撰写的《乱弹杂记》专栏杂文,五十年代后期以笔名“繁星”发表的《【师说】解》、《从一篇古文看调查研究》等杂文名篇。至于六十年代初期他与邓拓、吴晗、夏衍等合作的《三家村札记》和《长短录》两个杂文专栏,就更为大家熟知了。其实,早在三十年代,廖沫沙的杂文创作就具有特色,是研究左翼文学运动史的人们不应忽略的。以杂文为投枪的作家廖沫沙于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为逃脱国民党当局的通缉,从家乡长沙潜往上海。在从事党的工作之余,主编进步小报《远东日报》。一九三四年由聂绀弩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几年中他用埜容、达伍、熊飞、易庸、林默、野容等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中华日报·动向》、《大晚报》、《新语林》、《太白》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他的诸种体裁作品,以杂文创作最值得称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代 杂文创作 专栏杂文 鲁迅 五十年代 小品文 林语堂 笔名 六十年代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年代巴金的写作生活与对艺术问题的思索
13
作者 艾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5期89-96,共8页
从新文学诞生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作家象巴金那样使青年们入迷。从反抗传统家庭、旧的婚姻制度,争取个性解放到追求革命、建立全新的爱情,哪一个问题不为现代青年迫切关注呢?他庄严地宣布:“我第一个拿起笔来做武器,来给他们冲锋,向着... 从新文学诞生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作家象巴金那样使青年们入迷。从反抗传统家庭、旧的婚姻制度,争取个性解放到追求革命、建立全新的爱情,哪一个问题不为现代青年迫切关注呢?他庄严地宣布:“我第一个拿起笔来做武器,来给他们冲锋,向着这垂死的社会发出我的坚决的呼声‘J’accase(我控诉)来。”鲁迅的作品沉痛而冷峻、蕴合着深透的哲理;茅盾的作品磅礴而精微,铺展出错综的社会面;比较起来,巴金的浪漫和热情,对旧的一切携雷掖电的诅咒,对新的一切如梦如醉的追求,显然更富于青年的特点而易为他们所接受,他自己简直就是一团燃烧着的青春之火,凭着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三十年代 作品 写作 作家 生活 艺术思想 现代青年 短篇小说 无政府主义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十年代描写工人生活题材的文艺创作
14
作者 刘文田 《中州学刊》 1984年第3期89-92,共4页
一自“五四”时期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之后,反映无产阶级的生活斗争就成了中国革命文艺的一项迫切任务。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时期描写工人生活题材的作品数量还极少,也没有揭示出无产阶级的时代风貌。至三十年代,这种... 一自“五四”时期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之后,反映无产阶级的生活斗争就成了中国革命文艺的一项迫切任务。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时期描写工人生活题材的作品数量还极少,也没有揭示出无产阶级的时代风貌。至三十年代,这种文艺创作状况得到了迅速的改变:描写工人生活题材的作品数量剧增,思想内容也带上了鲜明的时代色彩。这在新文艺创作领域,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的历史现象。 描写工人生活题材的创作的活跃景象,在一九二八年以后的革命文艺刊物上有着突出的表现。例如,《太阳月刊》(一九二八年一月至七月)共出版七期,发表作品五十篇,写工人的占十九篇;《新流月报》(一九二九年三月至十二月)共出版四期,发表作品十九篇,写工人的占五篇;《拓荒者》(一九三○年一月至五月)共出版五期,发表作品五十九篇,写工人的占三十七篇。这种创作现象,在某些进步文艺刊物上也有一定的反映。象《文学》的第一期上,发表作品十九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题材 三十年代 发表作品 文艺创作 作家 革命文艺 中国无产阶级 工农群众 新文艺 劳动人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瞿秋白和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策略转变
15
作者 谭一青 《中共党史研究》 1988年第3期71-77,共7页
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是以反文化“围剿”斗争为核心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领导文艺运动取得胜利的重要篇章。毛泽东说过:“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也有两种革命深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 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是以反文化“围剿”斗争为核心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领导文艺运动取得胜利的重要篇章。毛泽东说过:“这时有两种反革命的‘围剿’: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也有两种革命深入: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其中最奇怪的,是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一切文化机关中处于毫无抵抗力的地位,为什么文化‘围剿’也一败涂地了?这还不可以深长思之么?”这个国民党统治区域内“最奇怪”的现象,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具体的研究和总结。笔者认为,左翼文艺运动在1931年底有一个策略上的重要转变,这一转变对于取得反文化“围剿”的胜利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瞿秋白在这一转变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运动 瞿秋白 策略转变 中国共产党 三十年代 左翼文艺 国民党统治区 左翼作家 左联 反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析学说与三十年代非左翼文学
16
作者 箫笛 《江淮论坛》 CSSCI 1996年第1期86-92,共7页
关键词 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学说 施蛰存 三十年代 左翼作家 沈从文 左翼文学 《雷雨》 精神分析理论 郭沫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年代茅盾典型观的二重性
17
作者 陈学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21-27,3,共8页
《三十年代茅盾典型观的二重性》则敏锐地指出了茅盾在三十年代文艺思想的矛盾:一方面高度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功利性和政治性;一方面又深刻体认文学的形象性和审美性。
关键词 三十年代 茅盾 文艺思想 现实主义 文学名著 功利性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革命作家 人物形象 吴荪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北流亡作家群的创作特色 被引量:11
18
作者 白长青 《社会科学辑刊》 1983年第4期144-151,共8页
本文论述了东北流亡作家群形成的年代、社会历史背景,概括了这个作家的群体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共同特色,评价了他们的创作在当时的民族解放斗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作者还对有争议的关于东北流亡作家群是否已形成一个文学流派的问题提出... 本文论述了东北流亡作家群形成的年代、社会历史背景,概括了这个作家的群体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共同特色,评价了他们的创作在当时的民族解放斗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作者还对有争议的关于东北流亡作家群是否已形成一个文学流派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个作家群客观上确已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但它是个不够典型、不够完善的文学流派。对东北作家作品进行综合性的系统研究还有待加强,发表此文,以期引起研究者们对此问题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代 左翼文化运动 作家 东北 形成 中篇小说 祖国 四十年代 文学流派 创作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颇具新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凌河 《社会科学辑刊》 1988年第2期146-147,共2页
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和王超冰四位青年同志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如王瑶先生所说:“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令人振奋的。”算起来,从一九二二年胡适写的《五十年来之中田文学》开始,已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 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和王超冰四位青年同志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如王瑶先生所说:“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令人振奋的。”算起来,从一九二二年胡适写的《五十年来之中田文学》开始,已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不下几十部。按照胡适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观点说来,无论是解放前的朱自清、周作人、陈子展,王哲甫、李何林等人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还是建国后的王瑶、丁易,刘绶松、张毕来,唐弢、林志浩、田仲济等人撰写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他们都以各自的优势和缺陷体现着当时的时代水平。当历史走到了八十年代的今天,钱理群等几位青年研究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个性”和“态势”写作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无疑使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把时代的精神融入了自己的研究之中,给人以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新的视野和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十年代 八十年代 钱理群 五十年 世界文学 建国后 中国文学 作家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东北作家群”创作的断想
20
作者 白长青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48-152,共5页
作家个性力量的深层掘进诞生于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的优秀作品之所以一直对读者发生强烈的魅力,历久不衰,除了真实地再现和使我们认识那个时代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即是显示了东北作家们的生机勃勃的个性力量。它通过两个特征反射出... 作家个性力量的深层掘进诞生于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的优秀作品之所以一直对读者发生强烈的魅力,历久不衰,除了真实地再现和使我们认识那个时代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即是显示了东北作家们的生机勃勃的个性力量。它通过两个特征反射出来:一、折射时代;二、与作家个人的经历相结合。读他们的作品,使你扑面可感的是鲜明的时代感。他们写的事、人,都是在当时东北社会中正在发生的,他们踏实地面向东北的土地,表现它的特点,它的儿女的感情、生活和命运。由作家心底涌出的热爱生命的赞美,唱出了创作个性向时代深层掘进的合谐之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作家 作家个性 三十年代 创作个性 相结合 鲁迅 肖红 热爱生命 优秀作品 呼兰河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