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清末学制与五四新文学的发生 |
栾梅健
|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劳工神圣”思潮与五四新文学的“劳工”取向 |
任杰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汉语新文学“次底层”叙事传统与贾平凹小说的价值拓新 |
朱寿桐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4
|
天马书店及其“文学丛书”与新文学的革命传统 |
付建舟
|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5
|
地方感与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阅读共同体的建构 |
颜浩
|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6
|
世界文学格局与汉语新文学格位 |
朱寿桐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7
|
民族国家与个人身体的文学抉择——以中国新文学启蒙为考察中心 |
田敏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8
|
五四学人对《金瓶梅》的重评及其背后的新文学话题 |
王小惠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9
|
寻找一种“他者”的镜像——评吕周聚《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 |
刘勇
张悦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0
|
新文学的专门化--三十年代前期废名的诗学转折 |
付丹宁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11
|
自然的人生化——《新潮》与新文学发生期的“自然” |
危明星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2
|
作为副文本的新文学序跋 |
彭林祥
金宏宇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2
|
|
13
|
“汉语新文学”概念建构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朱寿桐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9
|
|
14
|
“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指归与当代底层写作 |
赵学勇
王元忠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0
|
|
15
|
“五四”的困境与新文学的历史描述 |
刘勇
杨联芬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4
|
|
16
|
新文学广告的价值 |
彭林祥
金宏宇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17
|
论五四新文学与出版业的互动效应 |
李继凯
陈黎明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4
|
|
18
|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新文学出版的勃兴与繁荣 |
逄增玉
孙晓平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19
|
“新文学进化论”与世界文学史观──评美国“重构派”莫莱蒂教授的学说 |
吴雨平
方汉文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8
|
|
20
|
欧化的古文与文言的弹性——论“甲寅文体”兼及与新文学的关系 |
孟庆澍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