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7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学制与五四新文学的发生
1
作者 栾梅健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2,共7页
1905年前后,清政府面对日益高涨的变革要求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兴办新式学校,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教育的产生。大量从新式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构成了五四新文学发生时的读者群体,使得文学作品的出版数量和新文学的社... 1905年前后,清政府面对日益高涨的变革要求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兴办新式学校,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教育的产生。大量从新式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构成了五四新文学发生时的读者群体,使得文学作品的出版数量和新文学的社团、刊物迅猛涌现。科举考试的取消使国文教学呈现新鲜活泼的气象,僵化呆板的文体得以解放。新式学校中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与外国文化的介绍,也使得现代政治体制与人文精神得以普及,五四新文学中的科学、民主精神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清末学制对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生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教育改革 清末学制 五四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工神圣”思潮与五四新文学的“劳工”取向
2
作者 任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6-214,239,240,共11页
自1918年蔡元培正式提出“劳工神圣”口号之后,社会上迅速生成了尊崇劳动价值、关注劳工问题的社会风潮。这一思潮的生成与无政府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运动等潮流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在“劳工神圣”思潮的影响下,欲以文学改造... 自1918年蔡元培正式提出“劳工神圣”口号之后,社会上迅速生成了尊崇劳动价值、关注劳工问题的社会风潮。这一思潮的生成与无政府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运动等潮流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在“劳工神圣”思潮的影响下,欲以文学改造社会的新文学作者纷纷开始关注劳工,他们不止在观念上推崇劳工价值、倡扬“劳工神圣”,更着力对劳工进行了不同方面的刻写,使“劳工”成为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众多的劳工书写显示了五四新文学的总体倾向,即视线向下、重视体力劳动者、突显平民化色彩、摒弃威权和破除等级差异。与其说“劳工神圣”思潮影响了五四新文学,不如说,新文学的演进路径本身就与之相契合,而形成了以“劳工”为内核的发展取向与书写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工神圣 五四新文学 “劳工”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新文学“次底层”叙事传统与贾平凹小说的价值拓新
3
作者 朱寿桐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6-202,共7页
汉语传统文学一直非常注重底层叙事,而从鲁迅开辟的新文学传统中,“次底层叙事”焕发出时代的思想光泽和审美光芒。新时期莫言、路遥都从次底层叙事中获得了巨大成就,但始终坚持在“次底层叙事”中作小说艺术价值拓新的还是贾平凹。贾... 汉语传统文学一直非常注重底层叙事,而从鲁迅开辟的新文学传统中,“次底层叙事”焕发出时代的思想光泽和审美光芒。新时期莫言、路遥都从次底层叙事中获得了巨大成就,但始终坚持在“次底层叙事”中作小说艺术价值拓新的还是贾平凹。贾平凹的代表性作品如《秦腔》《高兴》《极花》等较多地体现着次底层叙事的非凡成就。次底层叙事无论在社会学意义上还是在审美意义上,都极大地拓宽了汉语新文学的表现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新文学 次底层叙事 文学传统 贾平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马书店及其“文学丛书”与新文学的革命传统
4
作者 付建舟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4,共11页
作为“左联”外围组织的天马书店,尽管是一个微型民营书店,却在1930年代反文化“围剿”中,努力出版了数种“文学丛书”,尤其是许多左翼文艺书籍,对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文化领导权”,新兴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与统治阶... 作为“左联”外围组织的天马书店,尽管是一个微型民营书店,却在1930年代反文化“围剿”中,努力出版了数种“文学丛书”,尤其是许多左翼文艺书籍,对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文化领导权”,新兴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与统治阶级的“官方知识分子”在与“政治社会”相对应的“市民社会”中激烈博弈,结果是“官方知识分子”不断削弱,“有机知识分子”不断增强。“天马”同人,如鲁迅、三任编辑、两任负责人等,就是这样的“有机知识分子”,他们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在鲁迅的引领下,这种革命精神进一步建构了新文学的革命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马书店 文学丛书” 新文学 革命传统 鲁迅 有机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感与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阅读共同体的建构 被引量:1
5
作者 颜浩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90,共10页
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与北京等中心区域构成复杂的对话关系,独特的浙江地方感推动了新文学阅读共同体的形塑,促使浙江成为五四新文学地方性接受与再生产的重要场域。通过流动的链接性角色,浙江地方读书人实现了与全国性文学思潮的互动,并... 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与北京等中心区域构成复杂的对话关系,独特的浙江地方感推动了新文学阅读共同体的形塑,促使浙江成为五四新文学地方性接受与再生产的重要场域。通过流动的链接性角色,浙江地方读书人实现了与全国性文学思潮的互动,并对新文学的理论建构产生“反哺”作用。浙一师的国文课改探索了新文学地方阅读的内在矛盾与调适可能,为新文学的“落地”提供了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解决路径。以代表性景观西湖为中心的行旅、阅读和创作活动重塑了浙江“新青年”的主体经验,地方性的体认成为反思世界性和普遍性的重要思想资源。从人文地理学和阅读史双重理论视野对五四时期浙江新文学地方特性的考察,具有从地方路径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图景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感 浙江新文学 阅读共同体 地方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文学格局与汉语新文学格位
6
作者 朱寿桐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182,共10页
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在汉语文学世界形成了“趋势论”和“格局论”两种文化阐释和学术阐释。格局论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承认世界范围内文学构成的现实性、民族性和文化板块品性,每一种语言文学或者每一个民族文学都是一定时期... 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在汉语文学世界形成了“趋势论”和“格局论”两种文化阐释和学术阐释。格局论意义上的“世界文学”承认世界范围内文学构成的现实性、民族性和文化板块品性,每一种语言文学或者每一个民族文学都是一定时期“世界文学”格局中一定格位的或自然或卓越的呈现。汉语新文学和汉语文学正是在“世界文学”的格局认知上确定了自己的“格位”,对世界文学曾一度充满着向往之情和赞赏之忱,这使得汉语新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占有独特格位甚至体现独特个性。汉语新文学范畴内,外语文学的翻译文本可以被理解为本民族文学的艺术资源,这也是确定世界文学格局中汉语文学地位的一个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新文学 世界文学 格局 格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国家与个人身体的文学抉择——以中国新文学启蒙为考察中心
7
作者 田敏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66,共4页
中国新文学的重要主题是现代性民族国家启蒙,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者普遍认为达成该任务有赖于国民精神的解放,文学中的个人身体一度遭遇忽视和贬抑,启蒙也随之陷入困惑。当新文学再度选择解放个人身体时,现代民族国家的启蒙想象方才... 中国新文学的重要主题是现代性民族国家启蒙,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者普遍认为达成该任务有赖于国民精神的解放,文学中的个人身体一度遭遇忽视和贬抑,启蒙也随之陷入困惑。当新文学再度选择解放个人身体时,现代民族国家的启蒙想象方才境界阔大、身心圆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 启蒙 民族国家 个人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学人对《金瓶梅》的重评及其背后的新文学话题
8
作者 王小惠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7-198,共12页
五四学人对《金瓶梅》的重评,是新文学话语发挥“权力”之结果。五四学人视《金瓶梅》为文学实录,让其成为中国白话文学的历史代表。并且五四学人承认《金瓶梅》对日常生活的微观书写具有超时代价值,使得传统文章学作为潜在的文化结构... 五四学人对《金瓶梅》的重评,是新文学话语发挥“权力”之结果。五四学人视《金瓶梅》为文学实录,让其成为中国白话文学的历史代表。并且五四学人承认《金瓶梅》对日常生活的微观书写具有超时代价值,使得传统文章学作为潜在的文化结构贯穿于新文学之中。同时五四学人批判民国消费主义文化对《金瓶梅》的利用,提倡严肃的欲望书写。这些重评,既让“实录叙事”“微观书写”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被发现,也让“欲望书写”的限度得以明确,更改变了文学史中的《金瓶梅》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新文学运动 白话 微观叙事 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一种“他者”的镜像——评吕周聚《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
9
作者 刘勇 张悦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6-159,共4页
近些年来学界对于中国新文学发生的世界路径探源,基本是围绕着日本、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展开的,而吕周聚的《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一书另辟蹊径,以“美国”为视角重审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轨迹,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了民... 近些年来学界对于中国新文学发生的世界路径探源,基本是围绕着日本、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展开的,而吕周聚的《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一书另辟蹊径,以“美国”为视角重审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轨迹,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了民主、自由等观念与中国新文学的重要联系,而且还以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各个文体为例剖析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美国因素,重构了五四新文学发生与发展的跨文化场域。这既是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学的必要补充,也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主体性建构的重要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周聚 《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 跨文化研究 中国式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学的专门化--三十年代前期废名的诗学转折 被引量:2
10
作者 付丹宁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1,共7页
无论就其对早期新文学的介入深度,或就其三十年代京派特征的典范性而言,废名都可以视为观察两个十年间新文学差异的典型案例。作为“冯文炳先生”,他的新文学始终保持着“文学革命”式的、与“思想革命”或“伦理革命”的胶着;而作为“... 无论就其对早期新文学的介入深度,或就其三十年代京派特征的典范性而言,废名都可以视为观察两个十年间新文学差异的典型案例。作为“冯文炳先生”,他的新文学始终保持着“文学革命”式的、与“思想革命”或“伦理革命”的胶着;而作为“废名先生”,他的新文学则响应着三十年代新文学整体的专门化倾向。三十年代前期是这一转变发生的时期,考察这一时期前后废名诗学的变化,有助于把握新文学观念的历史嬗变,从而将之再度历史化、问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三十年代 京派 新文学 专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的人生化——《新潮》与新文学发生期的“自然”
11
作者 危明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0,共8页
“自然”作为重要的思想史观念,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新潮》同人与新文学发生史之关系的视角。《新潮》同人把“自然”作为重要的书写对象,以写景诗为新文学的急先锋,但围绕“自然”与“人生”的辩驳也因此展开,他们以近代以来杂糅的自... “自然”作为重要的思想史观念,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新潮》同人与新文学发生史之关系的视角。《新潮》同人把“自然”作为重要的书写对象,以写景诗为新文学的急先锋,但围绕“自然”与“人生”的辩驳也因此展开,他们以近代以来杂糅的自然观念为基础,在“自然”与“人生”的辩驳中提出自然的人生化。“自然”作为新文学的重要写作对象与基本准则便以物质世界的自然为基点,生发出多重面向,并反过来深化了新文学论域中的“自然”。自然的人生化,是《新潮》同人对新文学自然观理论贡献的核心,也是其思想转型的一次成功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人生” 《新潮》 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副文本的新文学序跋 被引量:22
12
作者 彭林祥 金宏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8-101,共4页
序跋是参与正文本意义生成和确立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副文本。它为读者进入正文本营造了阅读空间和审美氛围。序跋是作序作跋者对作品的一种导读。序跋中的"深度批评"又为作品的文学史定位和经典化提供了支撑。同时,序跋也是新... 序跋是参与正文本意义生成和确立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副文本。它为读者进入正文本营造了阅读空间和审美氛围。序跋是作序作跋者对作品的一种导读。序跋中的"深度批评"又为作品的文学史定位和经典化提供了支撑。同时,序跋也是新文学外部研究的重要副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序跋 副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新文学”概念建构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被引量:19
13
作者 朱寿桐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8-147,共10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所继承和发扬的乃是同一脉新文学传统,它们在学术上乃至学科上被人为分割开来的现实局面,应该通过"汉语新文学"概念的建构加以整合,以达成文学整体的统一。所有用现代汉语写作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所继承和发扬的乃是同一脉新文学传统,它们在学术上乃至学科上被人为分割开来的现实局面,应该通过"汉语新文学"概念的建构加以整合,以达成文学整体的统一。所有用现代汉语写作的文学,无论在祖国内地还是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其他政治区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别的国家,所构成的乃是整一的不可分割的汉语新文学。汉语作为"言语社团"用作汉语文学共同体的划分依据,既能显示出新文学传统的本质力量,又能克服由于国族分别或政治疏隔对汉语新文学加以人为分割的现实难题。"汉语新文学"作为学术概念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和理论意义,它涉及到汉语新文学传统的确认,汉语新文学以语言为本体的概念体系的建构,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术范畴和学科空间的拓展,其作为学科名称也体现着某种学术趋势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新文学 新文学传统 汉语 汉语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指归与当代底层写作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学勇 王元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62,共8页
"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诉求有两种基本的价值向度:一是知识分子的自我精神救赎,一是知识分子对于民众的救赎,在具体的文学实践过程中,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始终成为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书写对象,它构成了"五四"... "五四"新文学的启蒙诉求有两种基本的价值向度:一是知识分子的自我精神救赎,一是知识分子对于民众的救赎,在具体的文学实践过程中,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始终成为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书写对象,它构成了"五四"新文化(新文学)与传统文化(文学)的本质区别,也显示着文化(文学)的现代性与非现代性的"质"的内涵。"五四"新文学启扬的这种精神文化指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传统,它不断延伸、发展、深化,对于整体的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底层"写作,是对"五四"新文学启蒙指向的当下回应或循环,它构成了两个不同世纪交合点上中国文学最为显眼也最富有意味的文学现象,但同时,也显在地呈示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家创作的精神落差与审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文学启蒙 底层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的困境与新文学的历史描述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勇 杨联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22,共7页
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以“五四”启蒙文学为开端,但其发展的历程并不具有历史必然性;解放区文学不是“五四”启蒙文学的结果,而是另一个时代的新的文学形态。90年代对“五四”的“误读”,既有新文学“正史”情节叙述的“误导”,也有... 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以“五四”启蒙文学为开端,但其发展的历程并不具有历史必然性;解放区文学不是“五四”启蒙文学的结果,而是另一个时代的新的文学形态。90年代对“五四”的“误读”,既有新文学“正史”情节叙述的“误导”,也有现实社会中理想主义激情的普遍丧失所导致的价值的失落。“五四”新文学的历史价值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蒙;“五四”未完成的启蒙将继续进行,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经之道。但是,启蒙的方式很难再是“五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 历史决定论与历史偶然性 启蒙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学广告的价值 被引量:3
16
作者 彭林祥 金宏宇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9-93,共5页
新文学广告见证了新文学发展的历史,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不仅促进了新文学作家和作品的传播,而且提供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原始文献和版本信息,更是现代书刊广告的经典范本。
关键词 新文学广告 传播 史料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五四新文学与出版业的互动效应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继凯 陈黎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0-77,共8页
五四期间 ,新文学与出版业之间建构起了密切的互动关系 ,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一方面 ,出版业凭借其拥有的物质力量和多样的传播手段 ,促进了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多元发展 ,成为新文学创造实践以及新文学家思想与文学自由表达的场所 ;... 五四期间 ,新文学与出版业之间建构起了密切的互动关系 ,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一方面 ,出版业凭借其拥有的物质力量和多样的传播手段 ,促进了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多元发展 ,成为新文学创造实践以及新文学家思想与文学自由表达的场所 ;另一方面 ,新文学观念的扩散以及新型作者群与读者群的培养和递增 ,也为出版业开拓了文学市场并给予其丰厚的利润回报。在出版业的积极参与和影响下 ,五四新文学从外在存在形态到内在审美特质均呈现出新的文化风貌 ,并体现为具有现代性质的文化创造。鉴于事物的复杂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出版业 文化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新文学出版的勃兴与繁荣 被引量:4
18
作者 逄增玉 孙晓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1-206,共6页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出现报刊出版的一次大繁荣和勃兴,一批著名报刊、杂志和书店应运而生,其中文学刊物和出版占据相当分量,若干报刊和综合类杂志也辟有文艺副刊,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东北解放区创作和关内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重版,构...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出现报刊出版的一次大繁荣和勃兴,一批著名报刊、杂志和书店应运而生,其中文学刊物和出版占据相当分量,若干报刊和综合类杂志也辟有文艺副刊,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东北解放区创作和关内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重版,构成东北解放区文学出版的主体,它们不仅带来东北解放区文学的一度繁荣,也大量行销到关内,是中国和东北现代文学史、出版史上的重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解放区 新文学 报刊杂志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学进化论”与世界文学史观──评美国“重构派”莫莱蒂教授的学说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雨平 方汉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34,共8页
作为美国"世界文学重构"的主体性理论观念之一,莫莱蒂的"新文学进化论"是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进化论在后工业化时代语境下的再现。达尔文进化论虽然曾经对西方社会科学与文学理论有一定影响,但其认识论与研究方法... 作为美国"世界文学重构"的主体性理论观念之一,莫莱蒂的"新文学进化论"是19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进化论在后工业化时代语境下的再现。达尔文进化论虽然曾经对西方社会科学与文学理论有一定影响,但其认识论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早已暴露得相当明显。而莫莱蒂所提出的情节与风格的相互作用的论点,结合了形式主义与西方的世界体系学说所体现的历史观念,作为重构世界文学的创新性文学史观,突破了结构主义以来世界文学史共时史观及研究模式的束缚,对西方文学史观的理论更新仍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进化论 世界文学史重构 莫莱蒂 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化的古文与文言的弹性——论“甲寅文体”兼及与新文学的关系 被引量:11
20
作者 孟庆澍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5-133,共9页
作为民初政论的代表,甲寅文体承担了文学媒介发生变化之后文言散文的新功能,在章法和文法两方面体现出欧化倾向,展示了古文的某种"弹性"。它与新文学虽立场不同,却有深刻的历史联系,即对文体逻辑性的追求及其背后的文法学等... 作为民初政论的代表,甲寅文体承担了文学媒介发生变化之后文言散文的新功能,在章法和文法两方面体现出欧化倾向,展示了古文的某种"弹性"。它与新文学虽立场不同,却有深刻的历史联系,即对文体逻辑性的追求及其背后的文法学等近代学科体系的接受、阐释与建构。它们采取了共通的知识生产策略和模式,也遭遇共通的悖论式困境。这一事实形象地说明了以文法学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知识体系在进入晚清文化语境之后,如何被不同背景的写作者接受并加以改造,既激发出传统知识形态(古文)的内在活力,也推动建构了新的知识体系(新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寅文体 文法 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