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语境重构与中国影视文化的传播——以影片《我和我的祖国》字幕翻译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武建国 李育静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共12页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影视文化已逐步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传播方式。鉴于此,本研究以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在量化分析软件ELAN的技术支持下,通过整合语境重构理论与三维语境分析模式,分析并总结了字幕翻译在影视文化传播中的多...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影视文化已逐步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传播方式。鉴于此,本研究以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在量化分析软件ELAN的技术支持下,通过整合语境重构理论与三维语境分析模式,分析并总结了字幕翻译在影视文化传播中的多模态语境重构过程与原则。研究表明:多模态语境重构涉及各个模态之间的交互融合与意义构建,具体表现为要素添加、要素删减、要素替代和要素转换;此外,在多模态语境重构过程中,译者须遵循灵活筛选、准确输出、动态对等、有效传递和即时反馈的原则,以进一步提高字幕翻译质量并促进影视文化的传播。本文旨在探索多模态语境重构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以期为推动影视文化传播的应用研究领域提供可借鉴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语境重构 中国影视文化的传播 《我和我的祖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我和我的祖国》看命题式主旋律集锦式电影的创作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安经 黄桂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8-124,共7页
命题式主旋律集锦式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在创作上有别于一般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作为其中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在创作思路、叙事结构与叙事内容,视点、时空与节奏,场面调度与声音叙事、风格统摄与情感基调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 命题式主旋律集锦式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在创作上有别于一般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作为其中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在创作思路、叙事结构与叙事内容,视点、时空与节奏,场面调度与声音叙事、风格统摄与情感基调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命题式主旋律集锦式电影创作的特性。研究命题式主旋律集锦式电影的创作,可为当下的电影市场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提升人们的观影体验感,使观众获得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和我的祖国》 主旋律电影 集锦式电影 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阈下《我和我的祖国》观众认同刍议 被引量:1
3
作者 聂英杰 周景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4-86,共3页
由陈凯歌等七位著名导演执导的《我和我的祖国》国庆期间热映,受到广泛好评,究其原因,与观众对电影的角色认同、叙事认同和场景认同密不可分。电影撷取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和国历史上的七件大事,以线性叙事,展现普通人和幕后英雄对祖国的... 由陈凯歌等七位著名导演执导的《我和我的祖国》国庆期间热映,受到广泛好评,究其原因,与观众对电影的角色认同、叙事认同和场景认同密不可分。电影撷取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和国历史上的七件大事,以线性叙事,展现普通人和幕后英雄对祖国的繁荣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电影的七个篇章围绕爱国母题,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段,再现全球华人熟知的重大事件的同时,呈现了不为人知的细节和背后故事,书写了一代代中国人薪火相传的拼搏和奋斗之旅,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我和我的祖国》 观众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和我的祖国》微观视角下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滨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38-40,共3页
2219年9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日,各行各业纷纷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敬意和热爱。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用其独特的散点叙事,群众视角的表达方式,为我们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社会各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努... 2219年9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日,各行各业纷纷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敬意和热爱。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用其独特的散点叙事,群众视角的表达方式,为我们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社会各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努力的使命和担当。本文聚焦影片中的微观视角,对故事情节中的小人物、平凡事进行剖析,用以小见大的逻辑形式阐释影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和我的祖国》 微观视角 爱国主义精神 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和我的祖国》:范式沿袭与视点交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岚 刘家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53,共3页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背景,由陈凯歌、徐峥等七位导演拍摄的七个小故事构成整部影片。影片着重刻画平凡人物,虚化高光时刻,以七个相对独立的段落串接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恢宏时刻。借助小人物视角感受祖国的...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背景,由陈凯歌、徐峥等七位导演拍摄的七个小故事构成整部影片。影片着重刻画平凡人物,虚化高光时刻,以七个相对独立的段落串接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恢宏时刻。借助小人物视角感受祖国的时代变迁,拆解主旋律价值观硬输出的同时致敬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本文将从叙事结构、叙事策略、叙事主题的角度,较为系统地讨论《我和我的祖国》的叙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和我的祖国》 模式与理念 语境与元素 高光与盲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和我的祖国》:近年主流电影美学趣味律动 被引量:1
6
作者 曹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5-87,共3页
在中国社会语境下,主流电影始终有着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不可替代的地位,又不断打破与后二者之间的壁垒。在市场和时代使命的召唤下,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代表的国产主流电影出现了从宏大历史层面向日常生活层面,从提供完美英雄榜样到体... 在中国社会语境下,主流电影始终有着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不可替代的地位,又不断打破与后二者之间的壁垒。在市场和时代使命的召唤下,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代表的国产主流电影出现了从宏大历史层面向日常生活层面,从提供完美英雄榜样到体贴个性,洞悉人性的转向轨迹。并且,主流电影开始有意识地加入幽默元素,让叙事严肃而不失达观,深刻而不乏智趣,这都是近年国产主流电影在美学趣味上积极的具有建构性的律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和我的祖国》 主流电影 美学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和我的祖国》的叙事美学
7
作者 杨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7-99,共3页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今年的国庆档电影中取得了票房冠军,虽有强大的导演和明星阵容,但影片的叙事艺术本身也足以让其脱颖而出,完全“陌生”于以往的主流意识形态电影。影片做到了“大”与“小”的有机统一,以平民化的视角讲述了与国...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今年的国庆档电影中取得了票房冠军,虽有强大的导演和明星阵容,但影片的叙事艺术本身也足以让其脱颖而出,完全“陌生”于以往的主流意识形态电影。影片做到了“大”与“小”的有机统一,以平民化的视角讲述了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大事件;同时,影片能够巧妙地将观众的泪点和笑点拿捏得十分精准,使所反映的事件更立体、多元,也必然引起更多观众的共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需要全社会的齐心协力,影片的演绎让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和我的祖国》 陌生化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框架理论的《我和我的祖国》电影分析
8
作者 彭爱萍 谭安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8-90,共3页
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祖国》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成为2019年国庆档爆款电影。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剖析了影片创作者主题框架的建构、事实框架的凸显、叙事框架的表现技巧及受众认知框架的效果。揭示电影创作者需要充分顾及受众的认... 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祖国》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成为2019年国庆档爆款电影。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剖析了影片创作者主题框架的建构、事实框架的凸显、叙事框架的表现技巧及受众认知框架的效果。揭示电影创作者需要充分顾及受众的认知图式,使创作者的创作框架与受众的认知框架达到高度吻合,以得到观众的认可和电影市场的回馈,从而实现影片的积极传播效果,提升主旋律电影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理论 《我和我的祖国》 主旋律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和我的祖国》开启献礼美学新时代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70,共3页
作为一种独特的题材类型,献礼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献礼影片已经走过了风雨70载,与之相应的献礼美学亦几经变迁。《我和我的祖国》在承继传统献礼美学品格的同时,亦切合时代脉搏,在历史复原、中国故事... 作为一种独特的题材类型,献礼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献礼影片已经走过了风雨70载,与之相应的献礼美学亦几经变迁。《我和我的祖国》在承继传统献礼美学品格的同时,亦切合时代脉搏,在历史复原、中国故事、类型缝合、情绪叙事等方面精耕细作、探索革新,全方位挖掘民族的共通情感,力图重构全民记忆,开启献礼美学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和我的祖国》 共情 类型 中国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舆情视角下国内主旋律电影的传播效果研究——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煜 李欣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27,共5页
2019年国庆期间,"主旋律"成为舆论场的关键词。主旋律电影以春风化雨的方式,高燃民众爱国情感,在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了软文化的硬着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主旋... 2019年国庆期间,"主旋律"成为舆论场的关键词。主旋律电影以春风化雨的方式,高燃民众爱国情感,在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了软文化的硬着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祖国》未播先火,瞬间引爆舆论场,不仅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其创作方式、传播策略等也呈现出主旋律创作的新特点。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从网络舆情的角度来探究新时代国内主旋律电影呈现出的传播规律与效果,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主旋律电影 《我和我的祖国》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和我的祖国》的存在主义之思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雪寒 胡凡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93-97,共5页
2019年国庆档的《我和我的祖国》取得了超过预期的票房,在与众不同的电影结构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人们的口碑与泪水背后的价值蕴含。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分析电影中“此在”与“共在”融合中此在的“价值”存在、“本真”和“非... 2019年国庆档的《我和我的祖国》取得了超过预期的票房,在与众不同的电影结构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人们的口碑与泪水背后的价值蕴含。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分析电影中“此在”与“共在”融合中此在的“价值”存在、“本真”和“非本真”张力中此在的“真实”存在、“选择”与“担责”过程中此在的“本质”存在,从而实现唤回人性,生成人类在世的诗意栖居的提醒,照亮人生在世的审美性存在的电影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和我的祖国》 存在主义 小人物 主流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大业》与《我和我的祖国》的两种主旋律语境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天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06-108,共3页
上映于2009年的《建国大业》以及2019年的《我和我的祖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两部为新中国成立献礼的电影作品,这两部电影作品在上映时都受到广泛关注,除了其作为主旋律电影的这一标签外,两部电影在电影文本的审美尝试上也都有所突破。... 上映于2009年的《建国大业》以及2019年的《我和我的祖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两部为新中国成立献礼的电影作品,这两部电影作品在上映时都受到广泛关注,除了其作为主旋律电影的这一标签外,两部电影在电影文本的审美尝试上也都有所突破。就电影文本本身所呈现出来的文本结果来看,更反映出了新世纪之后主流的意识形态话语在尝试寻找一种新的话语表达方式的努力,这种努力或许可以为未来的主旋律电影创作提供一种全新的创作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大业》 《我和我的祖国》 主旋律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和我的祖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 被引量:2
13
作者 安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77-79,共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旋律电影迅速崛起,一路领跑电影产业发展。作为新中国成立77周年献礼影片的《我和我的祖国》,9月30日上映首日便夺得票房冠军,上映7日票房破20亿。该影片由七个故事构成,每一个故事都围绕新中国历史大事件展开,呈现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旋律电影迅速崛起,一路领跑电影产业发展。作为新中国成立77周年献礼影片的《我和我的祖国》,9月30日上映首日便夺得票房冠军,上映7日票房破20亿。该影片由七个故事构成,每一个故事都围绕新中国历史大事件展开,呈现经典历史瞬间,聚焦小众人物,通过一个个“我”的视角,让《我和我的祖国》更“接地气”也更“有温度”,闪烁出不平凡的魅力。作者尝试从创作选材、话语表达、人物刻画等维度阐释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创作贴近民心、彰显民意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和我的祖国》 以人民为中心 文艺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旋律电影的主体重构与美学新变——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0年第3期198-205,共8页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多重主体的重构展现出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诸多美学新变。从创作者层面来看,创作旨趣与文化背景的多样化使得影片呈现出类型多元杂糅、以寓言化统合日常化的复调特征。从人物形象层面来看,影片以知识分子为主体,...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多重主体的重构展现出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诸多美学新变。从创作者层面来看,创作旨趣与文化背景的多样化使得影片呈现出类型多元杂糅、以寓言化统合日常化的复调特征。从人物形象层面来看,影片以知识分子为主体,建构了科技兴国的现代化叙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工人、农民等群体的遮蔽。从受众角度来看,影片积极以个体经验、家庭情感与集体仪式的呈现寻求共情,通过"去政治化后的再政治化"策略应对当下青年受众的情感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旋律电影 《我和我的祖国》 复调叙事 知识分子 情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主流电影的集体记忆与人民性建构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可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0,共4页
历史影像天然地具有档案性,一些影像片段被后世反复调用、模仿,成为能够概括重大事件的标志性视觉符码,提供了一条重返历史的路径,汇入记忆共同体的书写结构中。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进程的影像创作浮现出一条从“文化记忆”转型为“... 历史影像天然地具有档案性,一些影像片段被后世反复调用、模仿,成为能够概括重大事件的标志性视觉符码,提供了一条重返历史的路径,汇入记忆共同体的书写结构中。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进程的影像创作浮现出一条从“文化记忆”转型为“沟通记忆”的变化轨迹,这一变化之表征显露为新主流电影从英雄叙事转向人民叙事的尝试,弄堂群像的出现是其最佳注解,从生活延伸的政治表述再度确认了人民性在影像创作中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影像 集体记忆 弄堂群像 人民性 《我和我的祖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